作者:冯宝哲
有关车渡东岳庙以及南赛的点滴回忆
我的故乡车渡村,地处陕西省蒲城县东南二十余公里的洛河岸边。“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似乎河流都有迂回的性格。洛河在冲出陕北高原的群山束缚后,绕过铁镰山(古称商颜山)的西端,似乎对山仍然依恋,便依着铁镰山的阳坡,时远时近地向东流去,于是便产生了蜿蜒曲折的轨迹,沿河而居的村落便多以湾而得名。这一带河西有北湾、南湾,河北有西湾、东湾,车渡村在河南,村子北边和东边都为河所绕,因此也叫车渡湾。
车渡,相传是因晋重耳逃难时在此以车渡河而得名,可见其历史的久远。据村边的庙碑说,这里有“龙蟠虎踞”之势。龙蟠大约是指绕村的洛水,虎踞大约是指北依的铁镰山或者是指这里洛河岸边的低洼地形,究竟所指为何,今人已无法弄清。如果说“龙蟠虎踞”是古人溢美渲染而牵强为之的“海市蜃楼”,那么“兵家必争之地”却是有历史为证的。西门外的“烽火台”先秦长城遗址,说明了2400多年前这里就是秦晋争霸的要冲。随后《资治通鉴》与《宋史》分别记载了发生于1000多年前与800多年前的两次“车渡之战”。这也说明至迟于唐时,这里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大镇了,特别是《宋史》还把洛河与车渡联系起来称“洛河车渡”,也说明这里是一个水陆码头,现存的清时三本(康熙、乾隆、光绪)县志的津渡条目均载有车渡,庙碑记载这里过去曾是蒲城到同州的必经渡口,也当不是妄说。据蒲城县志记载,清乾隆时车渡尚为蒲城有名之大镇,“货物繁多,交易活跃,吸引远近客商,居民聚社报赛,尚称繁华”。“后来同治年间几遭兵事侵扰,一些大的商号,或歇业或迁移,集镇呈冷落状态”。但至光绪时仍有集市并有车渡里建制。
车渡村没有北门,南北巷顶东西巷呈“丁”字型,出南门向东四、五百米左右,便是蒲城县东南乡的最大庙宇——东岳庙。东岳庙占地宏大,碑石林立,建筑宏伟,殿宇辉煌,是蒲城县有名的南赛的赛事中心,县志所载“聚社报赛”此处当算其一。东岳庙址占地二三十亩,除东岳正殿祭祀黄飞虎以外,其它建筑群尚祭祀药王、土地诸神,甚至道教与佛教、释教相混,庙中还有千手观音与宗圣曾子的神像。由于历经战乱加之道教的衰落,至民国年间几近破败。在我的记忆中,庙宇正门朝南,面对已经废弃的古道与南堰台田,门楼已经毁坏。从正门向里直走,便会碰到一土筑的砖围高台,老辈人称其为“天花板”,按常规说,屋内栋梁下的顶棚板才称天花板,此处因何原因叫“天花板”?不得而知。但大约总是古建筑的遗址吧?“天花板”的东侧还有一建筑遗址,究竟原来是什么,无法考究,或许同“天花板”相对应是过去庙内钟鼓楼的遗址,也未可知。从“天花板”向北便是东岳正殿,正殿前有石狮一对蹲坐两侧,石狮胸肌突起,前腿直挺,隆鼻突目,威武雄壮。正殿大门两边墙上有用琉璃花砖砌成的图案,色彩葱绿,鲜艳绚丽,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可惜图案内容今已忘记。走进正殿大门,两边耸立着龇牙咧嘴、吹胡子瞪眼的哼哈二将,人们习惯上叫它“判官”,类似戏剧舞台上的花脸大净,使人有森严肃穆之感。前殿五间大厅,四围均有壁画,内容已无印象,只记得殿内已经空空如也。再向内为后殿,也即献殿,中塑东岳神像,白面长髯,端庄静穆.双手安闲地置于膝上,双目炯炯有神,直视前方,似乎能看透世间的一切浓云密雾。神像前摆有祭祀器具,每年庙会,人们便在这里开展祭祀活动。后殿的两厢也是壁画满墙,所画人物怒目虬须、腾云驾雾,演义的大约都是封神的故事。后殿北墙西侧有小门通往中院,这大约是原来道士们居住的地方,向南另开一门,直面庙址西南角的广场。这个院落东厢即供有千手观音的塑像,乡人称为千手佛,一个打坐的菩萨,上身像刺猬一样长出许多手来,(据说共四十二个象征千手,个个手中均有一眼)大约都是为普渡众生而伸出的援助之手吧。院后北厢供有药王,塑有三尊神像,似乎是集扁鹊、华佗、孙思邈于一处供奉,神像两侧还塑有小童两个,也可能是供神医驱使的跑腿娃,不过给三个尊神配备两个下手似有编制缺额,役者该听谁的呢?此院的西侧又通西院,供有府君神,民国年间被作为车渡村初小的操场和课堂。府君庙的建筑居于高台之上,作为教室我们这些小学生每天都要从北侧的坡道登台入室上课,教室的南侧已经扎墙封死并装有窗户,北侧府君神像仍然端坐不动,眼看着这些稚气未脱的孩子们磨墨习字,苦读书本。神像的东侧另扎了个小房子,即为教师的住宿处,房内靠北墙开窗,窗下的木桌即是教师备课改作业的地方,贴南墙盘有土坑,就是教师的安歇之处。在冷寂寂的寒夜里,教师一人在这远离村庄的古庙里与神为伴,自会有点胆怯,因之总希望有人陪伴壮胆,我在幼年即经常同老师一起睡在这个土坑上。教室东西两侧也有壁画,东墙壁画的内容记忆不清,西面墙上仿佛是“鱼里藏剑”,类似荆轲刺秦的故事。“鱼里藏剑”是战国时期,吴国的王僚篡位夺权。太子姬光结识了屠夫专诸。计划让专诸刺杀王僚。专诸自毁容貌,假扮成厨师。他知道王僚爱吃鱼。于是把一把短小的鱼肠剑藏在鱼肚子里,借助给王僚上菜的机会,突然抽出宝剑,刺杀了王僚。而专诸也受伤而死。专诸因此,被誉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刺客之一。另外的三位刺客分别是荆轲,要离和聂政。府君庙两边的对联当时尚清晰可见,而且颇符合被改作教室的实际,具有尊师重教的意思。全联为“老氏为邻不碍鲁国三千士,府君避席只让尼山一个人”。对联在庙前的屋檐下,被隔在教室之外,紧挨东岳庙西门的进门处。府君庙所供的是何方神圣,过去我一直不甚清楚,经过网上搜索,一般认为是唐朝昔阳人崔珏,字子玉,一字元靖,人称崔府君。唐贞观七年(633),崔珏入仕,授长子县令。据传他“昼理阳事”、“夜断阴府”(《列仙全传》),死后被上帝封为磁州土地神,并建祠祀之。安史之乱后,因其曾显灵于玄宗,被封为灵圣护国侯。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加封为护国显应公,元符二年(1099)改封为护国显应王。金兵南下,崔珏显圣挡驾,泥马渡康王。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改封为“真君”。但从上述楹联的内容看,此庙供奉的却另有其人,“曾子避席”的典故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为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说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这就足以说明这个府君是曾参。
东岳庙西门里右手是一个土地小庙,门朝东,小庙前竖立着石斗子旗杆,再向里的中院南门两边,便是林立的碑石,有的直接嵌于墙内。这些碑石无疑为庙史提供了证据,此庙初建于何时,碑石当有记载,只可惜当时并未引起如我这样无知的愚民们的注意,在我的印象中最老的碑石当为明碑,而且是重修碑,可见此庙的历史最迟可以上溯到明代或明代以前。这些碑石如能保存下来,则庙史便不难考究,可惜在1958年大办水利时,将其中多块作了桥沟水站(今排碱渠入洛河处)的垫底基石,剩余的碑石在修西韩铁路时被砸成石子,作了路基。碑石之南便是处于庙址西南角的大广场,广场南端有一座修建尚可的戏楼,这里是每年庙会大戏的演出场地。庙的西门外有一建筑残迹,我看到的只是土台瓦渣,据说也是一个戏楼,是否确切,无法说清。东岳庙外西北角还有另圈围墙的娘娘庙,在我的记忆中虽有塑像,但殿宇已破败不堪。娘娘庙后还有一庙,所供何神,无从考证,我的记忆中也是一堆砖块瓦砾,王仲谋先生所著《蒲城寺观考略》中提到的旧时车渡村的城隍庙与关帝庙,至今已无人知。至于旧县志所载蒲城境内八塔之一的车渡宝塔,建于何处,我从未听老辈人讲过,也许就在东岳庙附近。按说凡有宝塔的地方必有寺院,我们村西“烽火台”遗址西侧有个名叫白马寺的地方,因为是河边洼地,我们叫它“白马寺窝窝”,如今全是种粮播谷的庄稼地,已无任何踪迹可考,不知会不会车渡宝塔就建在这里?
东岳庙的赛事活动,由附近蒲城、大荔交界的若干村庄组成十社,每年轮流主办。这十社我记忆比较清晰的是车渡、五更、晋城、东高原与原雷家、屈董家,大约还有东西湾、城南、钤铒、重泉和平头庄。多数的社都由两个以上的自然村组成,主办赛事时则分两摊,展开比赛,看谁家搞得热闹红火。十社的赛事中最著名的当属五更村的“路王赛”,路家和王家两个村庄各显身手,据说曾有十家社戏对台。以至旧县志把“路王赛”视作南赛的中心。进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由于时代的进化与时局的影响,这种赛事呈逐渐衰落之势,并不是年年都办,而且办的规模也有不同,在我的记忆中最大的社事大约是1947年晋城村东社和西社的赛事。村中因居住的方位而分为东、西两社,东社请的蒲城的培风与维新两大剧社,西社则请的是同州二班子和河南梆子戏,各是两台对阵。赛期由主办社决定,一般为三天,古历二月十六为正赛的日子,这一天各社都要组成社火队去主办赛事的村社抬神送爷,列队游村表演。每队前边首先是斗子旗开路,用几丈长的竹杆彩扎成带斗子的旗杆,由几个身带串铃的青年斜杠清道,后边紧跟着是各色大旗,再后是成人组成的精神抖擞的锣鼓队伍。队前一扮成小丑模样的人手执带铃长杆有节奏地上下挥舞,指挥着鼓点的快慢,是为“吆社火的”。锣鼓队的前列是大鼓,鼓面直径约三尺,高约二尺多,由两名青壮年抬着,有的干脆用牛拉着,是谓“牛拉鼓”。大鼓之后是若干名持大锣、大铙者和鼓手组成的锣鼓队列,三行或五行不等,一般按锣、鼓、铙分行,敲鼓者居中、铙、锣为边。锣鼓队后是仪仗队,斧钺剑戟,各色执事,幢幡宝盖,前后拥簇着八抬神楼。神楼后一般是由孩子们组成的八仙鼓队列,再后依次是花杆、高跷,有的还有芯子、血故事。社火行列,节节还有彩旗点缀,两旁有神棍护道,三眼枪壮威,浩浩荡荡,异常壮观。锣鼓队、八仙鼓一般各社都有,而且装束、鼓点各有不同。记得我们车渡村的锣鼓队就曾有古代武士模样的专用服装。其鼓点是:夸夸 夸 | 夸 夸 | 夸 0| 夸 0| 夸 夸 | 当当 当 | 当 当| 当 0| 当 0| 当 当 :|| 夸指鼓声和铙声,当指鼓声和锣声,不间断地循环,铿锵有力,节奏分明,加上击鼓、耍铙、敲锣的舞蹈动作,潇洒豪放,煞是好看。上述鼓点节奏缓慢、简单,便于行进中扎势表演,因此称行路鼓;还有两套适宜场地表演的鼓点,分别叫“跑锣车”和
“车后鼓”,前者节奏欢快,其鼓点是:“当当当当 当当 当 | 夸夸 夸 当当 当|夸夸 夸 当当 当| 夸 夸 夸夸 衣|夸夸夸夸 夸夸 衣| 夸夸衣夸 衣 夸夸| 夸 夸 夸夸 夸| 夸夸夸夸 夸夸 夸:|| 其中的衣是表示暂时的停顿。后者节奏稍慢,其鼓点是:“夸 夸 当 当|夸 夸 当 当|夸 夸 夸夸 衣| 夸夸 夸 夸夸 衣| 夸夸衣夸 衣夸 衣|夸 夸 夸夸 衣| 夸夸 夸 夸夸 衣|夸夸衣夸 衣夸 衣:|| 其中的衣表示停顿或以锣垫音。八仙鼓在我们车渡村没有锣镲伴奏,故又称“干敲鼓”。由一队十岁左右的孩子表演,戴头盔、扎背旗、着战袍、鼓小而稍扁,鼓面直径不足一尺,可挎于腰间,鼓锤比筷子稍粗稍长,其击打节奏是:咚 咚 | 唧 嘛 喳| 咚 咚| 唧 嘛 喳|
咚咚咚咚| 唧嘛 喳 |咚咚咚咚| 唧嘛 喳|唧嘛 喳 | 唧嘛 喳|
唧嘛 喳喳| 唧嘛 喳|咚 咚|一二 三|四五 0 |咚 咚|一二 三|
四五 0:|| 咚是指用鼓锤击鼓心,唧是指鼓锤交叉相碰,嘛是指左鼓锤敲鼓边,喳是指右鼓锤击鼓边。我曾多次参加过这种表演。高跷一般村社差不多都有,木腿高逾一米,歇息时坐于墙头,扮演戏剧的各种角色。花杆因购造简单,不少村社都有,杆长约1米多,用彩纸相缠,两端串扎有方孔铜钱数枚或系小铃,行进间用肩撞或脚踢棍梢,多为小孩表演。芯子与血故事则因比较费事而为各社少有。芯子的底架导具多是从外借来的,我们北边的晋王村芯子有名,一般村社多从晋王借用具,请把式。血故事是在大车上装扮布置的戏剧杀戮场面,如“罗通盘肠大战”等,剑透心窝,肝肠溢流,血腥恐怖,给人以强烈的刺激。每年的社事舞台多半搭在宽旷的麦田里,青绿的麦苗一任人踩马踏,但奇怪的是收获时,这些麦田却往往是好收成,有些人说是神灵保佑,有些人则从科学方面进行解释,认为是车马聚集牛粪马尿使麦田有了充足的肥料而致丰收,这也许确有一些道理,由此也可看出每年赛事人烟稠密车水马龙的壮观场景。
除了每年古历二月中旬由十社轮流主办的赛事以外,每年古历三月十八日,还要在车渡庙址内过庙会。据说东岳大帝的诞辰是三月二十八日,这一天县城的东岳庙要过庙会,大约是为了同县城的庙会错开,车渡的庙会便提前十天举行,俗称:“三月十八庙”,实际上是农民夏收前准备杈把扫帚,日用杂品的忙前古会。庙会一般三天,会期前一两天,远近的商贩便会赶来圈地占点,建帐搭棚。东岳庙西门外的大路两旁从南到北一街两行帐棚相接,摊点遍布,一个临时集市便会很快地自然形成。庙会期间邻近几县十里八乡的群众便会车载马驮扶老携幼地赶来看热闹,过戏瘾,置办日用,准备夏收。每逢此时,往日空旷的庙内广场和庙外大路上便会挤满了躁动的人群,小贩的叫卖声与人群的吆喝声混成一片,熙熙攘攘,热闹异常。庙会期间,白天晚上庙内的戏楼上都有专业剧团上演的秦腔剧目,晚间庙外还有皮影戏。日出日作日入日息勤劳辛苦的庄稼人,除了逢赛和庙会外,平时很少有看戏的机会,此时当然不能错过。于是距庙稍近的人便会提着交椅搬着凳子早早地来到台下,为的是能占个好的座位,那些距庙较远的人,则要更费一番功夫,顾不得吃饭,怀揣几个冷馍,风尘仆仆,匆匆赶路,为的是争取时间,以免耽误了看戏的大好时光;有些家道较好的,则干脆拉牛套车,满载一家大小,晃晃悠悠,赶来上庙会,到了戏台底下,车辕一撑,大车就是看台,坐在上面了无障碍,一眼就可把台上的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只待开场锣鼓响后,台下的无数只眼睛,便会痴瞪瞪地直盯舞台,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把自己的感情溶入剧中,同主人公一起喜怒哀乐。看到忘情处,有时高兴得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有时又悲伤得恓恓惶惶,直抹眼泪,有时激愤难忍,有时舒意称心,真所谓“台上是疯子,台下是傻子”。看到热闹处,来得较迟被隔在人群之外的冒头小伙便会趁机起哄,于是台下的人群像潮水一样,一会儿东涌,一会儿西流,人头攒动,人声喧嚣,拥来挤去,此起彼伏,眼看秩序将要大乱,这时“管场子的”便会上台挥舞竹杆制止人群的涌动,在万不得已时甚至会将竹杆砸向不听话的人流。经过几番努力,台下的秩序才会逐渐地安静下来。看戏中间,有的大人还会抱着两三岁的小孩,到后台央求唱戏的师傅们为孩子画个花脸,俗称“打脸子”,据说这样可以给孩子带来平安吉祥。庙会上的戏一般先是谢神戏,如“天官赐福”之类,没有多大实际内容;接下来是折子戏,通常都要唱两三折,如“柜中缘”、“三回头”等,最后才是本戏,一直到半夜以后才能结束,以吹喇叭告终,因此人们说看戏来得很迟的人是“挨了喇叭头子”。皮影戏时间更长,要到最后唱一些“大姑娘小媳妇不宜”的“小寡妇上坟”、“二姐娃思夫”、“秃子尿床”等耍戏,直到鸡叫以后才剧终人散。这样的庙会一直持续到解放以后,不过不再祭神,而改称进行物资交流的古会。大戏也不是专业剧团的演出,而多半是本地土生土长的“自乐班”,内容也多是自排的新戏,如“刘三做饭”等。
东岳庙到解放前夕更是破败不堪,国民党旧政府把庙宇正殿作了粮仓,大约从1947年开始便在这里收粮。解放后因为破除迷信,人们对庙宇古迹也没有保护意识,仍然把这里作为收粮点,以后干脆将庙拆除,用其木料盖了龙阳粮站,有的木料则用于修盖学校。雄居蒲城县东南的第一大庙便这样销声匿迹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