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宝哲
《中华新韵》十八韵与十四韵和《通韵》以及十三辙的区别与关系
拙文《字音分韵举要》发表后,由于文中最后所列表格发送困难的原因,读者弄不清《中华新韵》十八韵与十四韵和《通韵》以及十三辙的区别与关系,向我提出疑问,现将它们之间的区别简述于下:
十八韵是由元代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韵》演变而来的。按照黎锦熙诸先生的《中华新韵》,十八韵分别为:一麻a(ia、 ua),二波o(uo),三歌e,四皆 (ie、e),五支 -I,六儿 er,七齐i,八微ei(uei),九开ai(uai),十模u,十一鱼 ü,十二侯ou(iou),十三豪au(iau)即ao(iao),十四寒an(ian,uan,üan),十五痕en(in、uen、ün),十六唐ang(iang、uang),十七庚eng(ing、ueng),十八东ong(iong)。
2004年《中华诗词》公布的十四韵,其实是在十八韵的基础上若干韵部的合并与简化。其中:一麻未变,将十八韵的二波与三歌合并为二波,十八韵的四皆改为三皆,九开改为四开,八微改为五微,十三豪改为六豪,十二侯改为七尤,十四寒改为八寒,十五痕改为九文,十六唐改为十唐,十七庚、十八东合并为十一庚,六儿、七衣、十一鱼合并为十二齐,五支改为十三支,十模改为十四姑。
中华通韵(十六韵)则是把十八韵中的一麻改为一啊,二波改为二喔,三歌与四皆合并为三鹅,五支与七齐合并为四衣,十模改为五乌,十一鱼改为六迂,九开改为七哀,八微改为八欸,十三豪改为九熬,十二候改为十欧,十四寒改为十一安,十五痕改为十二恩,十六唐改为十三昂,十七庚改为十四英,十八东改为十五雍,六儿改为十六儿。十三辙是我国北方戏曲唱词的韵脚,也是韵的一种通俗叫法,把押韵叫“合辙”,戏曲十三辙就是戏曲艺人根椐自己的口语押韵进而归纳出来的。这种韵辙的分类是明清以来在民间自然形成的,大约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十三辙也是北京音系,它是群众在创作和演出实践中根据汉语语音发展实际划分的大致相近的韵类。以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可以说差不多都是按照十三辙押韵的。
十三辙的发花辙同于十四韵的一麻,坡梭辙同于十四韵的二波,乜斜辙同于十四韵的三皆,一七辙同于十四韵的十二齐和十三支的合并,灰堆辙同于十四韵的五微,怀来辙同于十四韵的四开,姑苏辙同于十四韵的十四姑,油求辙同于十四韵的七尤,遥条辙同于十四韵的六豪,言前辙同于十四韵的八寒,人辰辙同于十四韵的九文,江阳辙同于十四韵的十唐,中东辙同于十四韵的十一庚。
从语音的具体内容来看,十三辙无非是把十八韵中的“波(o)”、“歌(e)”合并,“支(-i)”、“儿(er)”、“齐(i)”、“鱼(ü)”合并,“庚(eng)”、“东(ong)”合并,实际上就是两个或几个发音相近的韵部,在诗的语音上通融互押的关系,是新诗韵的一种通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