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对“老干体”的褒贬
(2024-02-01 10:04:58)
标签:
议论探讨 |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把那些观点陈腐、套话连篇、干嚎口号、毫无生气的作品,称为“老干体”,这显然是对老干部群体的亵渎。
说起“老干体”,这是在当代旧体诗词中,被某些人讥为“另类”的一种诗体。顾名思义其作者是离退休或在职的党政军老干部,或者虽然不是老干部,但其所作的诗词与之类似的人。其内容多是回忆个人的革命工作经历,歌颂国内外时事政治以及国家建设成就等。其语言比较通俗,很少用或不用典故,多用当代词语。不大讲究格律。古风类的诗较多,律绝和词较少。所作的格律诗词不是很标准。因此也就遭到了某些人的非议与讥讽,甚至为其扣上一顶“假大空”的大帽子,这是我不能认同的,特借此申述个人观点为之一辩。
我以为“老干体”作者的主体是老干部这是客观存在,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的。这些老干部过去长期从事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工作,具有丰富的斗争和工作经历。由于条件的限制,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平时没有时间进修,离开工作岗位后回忆起过去的经历,想把它写出来,而且能够写出来,这种勇气本来就值得尊敬。他们可以说是初涉诗词的爱好者,所作的古体诗虽然摹仿律绝,但却不懂格律,所写的词,虽然句式长短同词相似,但却不懂词谱。这种情况在一般诗词爱好者中间属于普遍现象,本来是不足为怪的,能写成有韵味的作品就很不错了。以一个诗人的标准去要求爱好者,去追求“文豪体”显然是不公允的。我就见识过几个具有作协会员资格的现代诗人不懂韵辙,他们照样能算诗人,为什么对老干部却要苛求格律与词谱呢?
老干体诗作从情感上看,绝大多数是积极健康的,它们表现作者对祖国和人民、对党和社会的热爱,对假恶丑的蔑视和仇恨,表现对幸福生活的感受和赞美。这种对现实的臧否是老干部发自肺腑的亲身体验,是完全值得肯定的。通过诗词抒发个人情感,这是宪法赋予的权利,谁也没有资格说三道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