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床前明月光”的“床”联想到《静夜思》的奇妙

(2024-01-29 16:29:30)
标签:

议论

探讨

古诗

                         作者:冯宝哲

     由“床前明月光”的“床”联想到《静夜思》的奇妙        

    以前曾经看到过一篇资料,马未都先生将李白《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床”,解释为古代从西域传入汉地的马扎(胡床)。这种解释似乎也有一定道理,因为按照《辞源》对于“床”的解释共有四义:“一、坐卧之具。二、安放器物的架子。如琴床、笔床。三、井上围栏。四、底部。如河床、矿床”。既是坐卧之具,作马扎理解当然可以。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床前的“前”又该作何理解?这个“前”应指方位,应该有定位的物件,马扎毕竟是小家具,坐在马扎上,自己的躯体完全占据了马扎的位置,还在讲“马扎前”似不合常理,而应当称“自己的脚下”了。有人认为“床”应理解为井上围栏,似乎也无不妥。但是“疑是地上霜”的“疑”作何理解呢?这个“疑”,分明是醉后憩眠,短梦初回后一刹那间的心理幻觉,在寂静的夜色中,看到床前的大片月光,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迷离恍惚间会觉得眼前一片银霜,但是定神一看却又明白了这是月色而不是霜痕。没有可供小憩的“床”,何来惺忪中瞬间而来的“疑”的错觉?坐在马扎上打盹,立在井栏边犯迷糊能行吗?显然又解释不通。问题的核心是这种场景究竟是在室外还是在室内,从大片的月光以及举头可望明月的情况看,似应是在室外,从窗棂中所射进的月光决不会让人产生“地上霜”的联想。那么,是不是可以设想诗人是坐在露天的床上望月思乡哩,问题是,如果是深秋凉夜,诗人露宿当院难道不怕冷么?由此我推测是诗人于夏夜在院中乘凉,在一种可坐可卧又可随意移动的小床上休息,梦幻迷离间看到眼前银霜一片,定目细看却原是夏夜的月色。于是便坐将起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虽然更合情理,但我不敢妄言。因为有资料显示此诗是作于古历九月深秋。诗人已经作古一千二百多年了,谁能说得清楚?                                                          由于讨论“床前明月光”的“床”,使我想到了李白《静夜思》的奇妙。这首只有短短二十字的小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人们传诵。其艺术魅力确实奇妙。这首小诗,本是李白无意于工,绝无雕琢,纯出自然的一首“乐府诗”,但由于人们喜爱,《唐诗三百首》的编者却将它编入五言绝句。这就产生了一奇:律绝是有定规的,在墨守格律者看来,这首小诗如用五绝来衡量,属于平起首句入韵式,但严重失替、失对。第二句二、四两字同仄失替,第三句二、四两字与第二句二、四两字平仄相反而失粘,且为同平而失替,第三句与第四句的第二字同为“头”字同字相对而犯忌。另外,一首只有二十字的小诗,除“头”字相重外,“明月”二字也隔句相重,如此“违律犯忌”的作品被收入五绝,十分少见,因此只能称古绝了。二奇:诗是讲究含蓄而忌直露的,但此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像,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而是信口吟来的大实话,却能流传千古,岂不是有点例外。

 李白咏月的诗句很多,堪称咏月“圣手”,为什么独有这首妇孺皆知,具有永恒的生命价值,我以为正是由于以上“二奇”的原因,才使得它能广为流传,连伊呀学语的稚童也能琅琅背诵。孩童们那管什么平仄声韵以及那么繁杂的讲究,怎么顺口怎么来;深奥的词句他们可能还不大懂,浅显通俗明白如话当然更好了。也许正是因为它原汁原味地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才为人们所喜爱哩。

 我这样讲,并非是鼓吹对故有成规的“离经叛道”,诗的格律、诗的含蓄都是艺术的需要,但是也要有灵活性,不能僵化与死抠。这首《静夜思》只所以能获“例外”,不能不说它用字的绝妙。一妙:“明月光”的“明”字,它说明夜空中高悬的是一轮皎洁的皓月,而不是上弦或下弦的月牙儿,只有圆月才会给大地涂抹上一层水银般清冷的素辉。二妙:“疑是”的“疑”字,说明诗人起初是处于睡意惺忪的状态,一个“疑”字,细腻地摹状出诗人短梦初回时一刹那间的心理幻觉,而这个幻觉同现实则肯定有一定差距。三妙:“地上霜”的“霜”字,它自然给人带来一种清冷的感觉,有人说“霜”字说明了是在秋夜,我得承认秋月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但是能疑为霜,本身就说明这可能不是秋夜,床前能有大片月光,说明睡在室外,冷秋是不需要在庭院中乘凉的,按诗中的情景推理其时只能是在夏季了。夏季的深夜也会令人有清冷的感觉。“霜”虽然可以使人产生深秋的想像,但那只是“疑”啊,在夏季的静夜里诗人迷离恍惚间把床前的月光误以为是白皑皑的浓霜,这种错觉的产生是完全可能的。我这个论点虽然明知与资料所载时间有矛盾,因此只好存疑了。四妙:“举头望”的“望”字,静夜的太空,明净澄澈,诗人抬头仰望,一轮娟娟素月正挂中天,这不正是小时呼作“白玉盘”的故乡的“峨眉山月”么,月还是那个月,但故乡在那里呢?这就使长期客居他乡的诗人,心头泛起了层层波澜。五妙:“思故乡”的“思”字,凝望长空明月,心中思绪万千,想着,想着,很自然地就会陷入低头沉思之中,“思”字是本诗标题的一部分,“思”什么呢?“思故乡”!这就点出了本诗的主题,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故乡的事,这一切都包容在“思”字之中,使人产生超越时空的丰富联想。以上这些,也许就是这首小诗引人入胜的地方。望月思乡的立意简直太好了,它虽然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静夜里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恰似一首借月怀乡的思乡曲,永远拨动着异乡游子的心怀。说它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也就不足为怪了。

 《静夜思》这首诗据说是李白26岁时作于扬州旅舍,时为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九月十五日左右。最早的版本是宋代宋敏求辑编的《李太白文集》,原版是载于宋蜀刻本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其刊本曾流入日本,因此日本课本所载即是这个版本。国内四部丛刊明刻本、清文渊阁四库写本,直到民国及现代的排印本其内容一直都没有改变。明代嘉靖刻本《万首唐人绝句》中的《静夜思》也与原版相同。但是此诗在流传的过程中却发生了变异,出现了混乱现象。有一种说法是明代李攀龙(1514~1570)编的《古今诗删》中把第三句“举头望山月”改动为“举头望明月”,后来明代曹学佺(1574~1646)在《石仓历代诗选》中把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改动为“床前明月光”。另一种说法是万历刻本(赵宦光校)此诗的第三句“举头望山月”变成了“举头望明月”。清康熙沈德潜编选择的《唐诗别裁》此诗的第一句“床前看月光”变成了“床前明月光”,第三句仍同原版。究竟是谁先下手修改的,众说纷纭,一直纠缠不清。直到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孙洙在辑录《唐诗三百首》时吸纳了前人对此诗的两处改动,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静夜思》。两处改动,均与“月”有关,一处是“看月”改“明月”,一处是“山月”改“明月”,两处都改为“明”,有人说明人改的,是强调“大明”,清人改的是暗隐“复明”,我认为这些都是由后来的文字狱所引起的附会联想,不可为据。但其改动使“月”的亮度更加突出,则更合情理,因而取得了人们的认可,也就随着《唐诗三百首》的普及而广泛流传了。另外,明人谢天瑞编纂的《诗法》收录的《木天禁语》中,《静夜思》是“忽见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起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第四句为“低首思故乡”的说法,均被学者视为“浅陋为甚,伪撰无疑”而绝迹。 

附录:太原吕欣荣:有理有据,为师父点赞!

澄城贺琪:老兄《由"床前明月光"的"床"联想到〈静夜思〉的奇妙》一文,写得真好。恰好回答了我县一位姓张的诗友的质疑。他发帖子曰:"《静夜思》是好诗,但我就是不知道好在哪里?问专家,说只可意会。这等于没说。我就怀疑,专家可能也不知道吧?"

蒲城韩理定:冯老:一口气看完了,别人写这首诗估计末必有您老笔下之功力,末必耐看,未必思路这么清新,这么透彻,这么入理,这么令人信服                                       

 北京王勇:同意冯老见解,有道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