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继承父业的文化巨匠李约祉

(2023-04-29 10:42:11)
标签:

历史

名人

传记

                           作者:冯宝哲

                继承父业的文化巨匠李约祉

  李约祉(1879~1969)名博,字约祉,别号金粟逸农。陕西蒲城富原村人。其祖李智盛以农为业,兼靠苦力贩瓮以维生,却很重视子孙的读书,约祉很小就生活在书香的氛围之中。伯父李仲特和父亲李桐轩很早就双中秀才,同被选入陕西最高学府三原宏道书院。他同二弟仪祉也和父辈一样,1898年分别以第七和第一的成绩成为同榜秀才,次年又双双被拔入泾阳崇实书院后转入宏道高等学堂。两代四人均为关中名儒,而且同时加入了革命组织同盟会。被时人誉为“一家人四口,革命党两双。”因李仲特无子,故以约祉为嗣。                     

  在三原求学期间,兄弟二人与同窗于右任均相交甚善,于右任是个热血青年,公开排满。1904年,他将自己的诗集以《半哭半笑楼诗草》为书名公开刻印,这些诗大多是攻击满清政府及满族大臣的。其中有“误国谁哀窈窕身,唐惩祸首岂无因?女权滥用千秋戒,香粉不应再误人。”借古喻今,把矛头直指慈禧太后。他又照了一张披发下垂,手执长刀的相片,旁题“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被人告密,慈禧下旨陕甘总督升允缉捕并就地正法。陕西巡抚恩寿密令三原县令德锐严办。此时于右任正在开封赴会试场,全然不知自己将有杀身大祸。李约祉从友人三原县教谕王友益处得知这一消息后,即速告知于右任之父,于父吓得手足无措,准备给于拍发电报,李认为那样就会泄密,反坏大事,于父一时没了主意,李建议派专人火速前去送信较为稳妥。于是出重资雇专差跑了九天将信送到开封。于右任接到密信后即逃往上海,幸免于难。恰在这时,西安的电报局和路驿均发生故障,致使清廷缉捕于的公文反比于的家信晚到,第二天缉拿于的人便来了,只是迟了一步,真够惊险!事后,于右任赠诗李约祉以抒铭感之情。其中有“都门书到诵回环,闻道欢迎白浪庵。”等句。  

  1904年李约祉和其弟李仪祉,一同考入京师大学堂第二期预科,进入全国最高学府攻读外文。李喜好文史,卓有长进。1908年家乡发生“蒲案”学生运动;消息传到北京,兄弟俩曾联络陕籍京官刘华、晏安澜等在京进步人士共三十多人,具本参劾,要求惩办民贼李体仁,迫使清廷将知县撤职,将被捕学生全部释放,平反昭雪,使“蒲案”的革命行动取得胜利。

  1909年,李从京师大学堂毕业返陕,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督办陕北学务,创立蒲城第一所女子小学,历任陕西教育厅视学、省立女子模范小学校长及女子模范中学校长等职。1912 年其父李桐轩在西安创办易俗伶学社,他也参与发起,从此一面从事本职,一面从事社务,先后三任社长,最长的一次是4 年,第一次当社长是在1920年1月到次年的3 月,短短的14个月,因易俗社要到汉口演出,李约祉改任易俗社汉口分社的社长。此后,除两次再任社长外,又历任评议长、教务主任、编辑主任及名誉社长。

  1920年12 月易俗社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金色褒状”,肯定了该社在“指导风俗,促进文明”方面所取得的成绩。1921年为了使学员走出秦川,外省献艺,闯江湖,见世面,李约祉率易俗社甲班学生组成分社赴汉口演出,历时一年半之久。当觉察外省人对秦腔不易听懂,他就创办了《易俗社日报》,内容主要是宣传办社宗旨,发表易俗社创作的各种剧本,介绍出色演员的舞台技艺,同时刊有戏单,广为赠送。他还编印《易俗社第一次报告书》,使各界人士对易俗社创办的时代背景、管理制度、各种章程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又采取印发张贴《戏报》、编印《说明书》、出版所编演的剧本等诸多方法扩大宣传。在演出风格上李也有所调整,他根据南方人的欣赏习惯,吸纳了南方剧种演唱细腻缠绵的特点,对秦腔唱腔进行了相应改造,收到预期效果。使秦腔这一古老剧种与新兴的易俗社蜚声武汉三镇及长江两岸。他还主动向外省学习观摩,曾得南通伶工社欧阳予倩及楚、汉剧名家的指点,使陕西易俗社与秦腔的声誉远播于外省。1922 年3 月,因母亲病重,李约祉返陕,分社社长由其父李桐轩代理。同年10月易俗社结束在汉口的演出,由李约祉带领回陕。

  1923年李当选易俗社评议长兼教务主任,1924年鲁迅来西安讲学,五次去易俗社观剧,为易俗社成立12周年题词“古调独弹”,同行学者一致签名,并制成匾额相送,还慷慨地将在陕讲学酬金作了捐赠,以表支持之意。其时作为评议长的李约祉,参与接待,二人颇有交谊,鲁迅回北京后,特将所著《中国小说史略》等书寄赠约祉数部,并载入日记。

  1925年李又任易俗社社长,1926 年是历史上有名的西安围城时期,被困八个月,演出受到影响,易俗社的经营举步维艰。为了节省开支,剧社解聘了一些演员,但师生生活贫困,局面仍难维持。李以辞职谢罪,公推的继任者无人应承,迫于无奈,1927年6月下旬,改社长制为委员长制,仍公举李约祉为委员长兼编辑主任。1928年2月李出任教育厅督察长,其所兼编辑主任由孙仁玉接任。李还被选为全国教育联合社陕西代表。前后从教几十年,对陕西教育贡献有绩。

  1944年筹建蒲城县志馆的李元鼎逝世,李约祉应众之推继任蒲城县志馆馆长兼主纂,主持续修县志工作。他广纳饱学之士,组成编辑班底,县志馆员有原清月、白瑜、李绍符、米竣生、冯振初等地方文士名绅,参与搜集资料的其他工作人员还有魏子京、徐衡山、马康侯、张浪亭、马高轩、亢维瀚、冀鹤亭等,都是热心于地方史志的知识分子。

  1944年底,蒲城县成立临时参议会,省上圈定李约祉为会长。1945 年8 月经过正式选举,成立蒲城县参议会,李被公选为议长。

  1946年县长尹志仁宴请地方士绅,席间李约祉用“尹”姓作谜语。讥讽其昏聩糊涂,谜曰:“‘伊’无‘人’也,无头‘笋’,灭口‘君’,伸‘足’半开门,‘一’根哭丧棒,抬个‘尸’灵魂。”满座大笑。县长面红耳赤。此年蒲城遭受旱灾,他亲自到西安找省主席祝绍周呼吁给农民减赋。

  1947年省政府指示县参议会,以后不准再作硬性决议,后又连续指示,凡兵役协会、草料站等机构,均要参议员参加,甚至指明要议长去参加。李在一次参议会开幕词上,痛斥当局徒以参议会粉饰门面,没有建立真正民意机构的诚意,他说:“‘不准作硬性决议’,但是应该说的话,我们还是要说,执行不执行在他;非法之事,我们总是不赞成,哪怕他们把参议会门封了!”与会县长与专署委员闻言尽皆失色。后专员公署派人来蒲调查李的政治背景,因未找到与共产党的瓜葛,事遂作罢。

  1948年胡宗南进犯延安屡遭失败,在一次地方士绅谈话会上,企图把败因归罪于农民不合作,李当场不避锋芒直言反驳道:“蒲城驻军在农村,将椽插到麦囤里,骡马拴在椽上,把农民以血汗换来的小麦当料来吃;队伍进村,妇女逃光;队伍出村,门窗烧光。这种军队岂能指望农民与其合作!”胡宗南瞠目结舌,无言以对。友人劝他躲避一下胡的暗算,他义愤地说:“我已年近古稀,能活几天,不怕什么!”泰然守居武庙街寓所。

  至1948年,由李主修的《蒲城县志》已汇集约百万字的资料稿。因关中地区临近解放,为避免战火损毁和人为丢失,李将所有志稿及资料匿藏保存。自己长住西安。蒲城解放后1949年5月,李又委托冯振初将志稿奉送蒲城县人民政府,由县文教科所属文化馆保管。

  新中国成立之后,年逾古稀的李约祉被选为陕西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多次提出益国利民的建议;不顾年高体弱,伏案撰写回忆录。“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被遣送蒲城原籍监督劳动,据说,他坐在架子车上被拉出西安时,头不低,眼不眨。到老家后忧愤成疾,1969年12月5日含冤逝于故园。终年91岁。

  他学博智广,虽沉稳寡言,但所编写的戏曲却饶有风趣,既有幽默的丑戏《算卦骗人》《千子鞭》《假斯文》;又有反霸拯弱的《庚娘传》;亦有谏君幽忠的《优孟衣冠》;更有针砭闹分裂,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韩宝英》。这些剧至今传演不衰,教意昭然。其所编剧目还有《仇大娘》《论财婚》《钟山狼》《兴汉灭赵》《古书媒》《公馆案》《黄金宴》《杨氏婢》《泼妇》《杨三小》《娃变南瓜》《上下同考》《骰子摆饭》等20多本。他创作的剧本,爱憎分明,文字精练,语言生动,内容多是反封建、反迷信的,没有一个歌颂帝王将相的作品。时人评价他的戏是:“写国事敢于大起大落,写家庭又委婉细致”“所编多笃于伦常之作,情辞恳挚,令人感泣。”他还著有《增广关西方言钩沉》《风中烛影》,写完了其父未写完的《刀客王改名轶事》一文,载入《蒲城县志》和《陕西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1982年,县文化馆将李生前所主编的全部志稿移交新成立的县志办公室。此志稿上溯到周康王时代(公元前1020-前996年),下限民国三十六年(1947),共25个分志,经赵可先生整理,于2014年以《民国三十七年蒲城县志稿》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民国蒲城县志稿》,精装,210mm×285mm开本,1217页,174.8万字,定价380元,堪称巨著,是一部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资政价值和审美价值,专家认为其原稿应列入可移动性文物,妥善保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