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宝哲
创办易俗革新秦腔的爱国戏剧家李桐轩
李桐轩 (1860~1932) 名良材,又字同萱。陕西蒲城东北乡富原村人。父智盛,虽是农民,却很重视子孙读书。荒旱年间,生活十分困难,也要推车卖瓮,供给孩子上学。据《民国蒲城县志》载“桐轩生有异禀,貌奇古,广颡、深目、高鼻,眉间有黑痣大如豆。能吐舌作三瓣,如莲生唇际,故自号曰‘莲舌居士’”,性孤介寡言,而善谈名理,广坐中庄语谐论,析理至深,娓娓动听,启人心智,令听者不忍离去。
1878年,桐轩与胞兄仲特同时考中秀才,因家境贫困,桐轩去华州任私塾塾师。1888年参加提学使柯逊庵在同州府(今属大荔)主持的院试,又与其兄一道被选入三原宏道书院深造。桐轩爱好古文,又学了历史、地理、算学等学科。1890年应陕西省舆图馆之请参加测绘本省地图工作。1902年,与同县举人张拜云,在同州创办求友学堂,以科学知识和爱国思想教育学生,但因环境所迫,不久停办。
1904年,李的两个儿子约祉和仪祉,一同考入京师大学堂,他特作诗六首,激发他们的爱国思想,诗句中有:“唯华人兮神明胄,不可奴兮不可虏,我心之忧忧如何,上失其道民散久”。“人生自古谁无死,死于愚弱最可耻。雀鼠临迫能反啮,况有血性奇男子”。“男子立身戒自轻,要知科第非功名。英雄事业一念定,再休大梦度浮生。”
1905年他主持重修《蒲城县志》,破例立《游侠传》,为民间豪侠“刀客”王改名立传。知县李体仁审稿时批“悖逆”二字,弃而不用。另请王学礼主修。是年冬,井勿幕由日本返陕,宣传孙中山革命主张,发展同盟会组织。李同其胞兄李仲特率先入盟,随后其两子约祉、仪祉也加入了同盟会。被人称作:“一家人四口,革命党两双。”
1906年,他任蒲城高等小学堂教习,次年又与同盟会员常铭卿等,组织蒲城县教育分会,利用这一合法组织,在学校内外进行民主革命活动。他还利用回家机会,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并在蒲城县组织团体、编写剧本,宣传爱国、民主,反对缠足等,他还写了《英雄泪》,用皮影戏的形式演出。但因种种原因没有形成气候。同年,他想提倡家庭纺织,出资派学生到天津学习,并购纺织机若干种,后把这些机器赠给了本县孙家庄职业学校。
1908年与焦子静、王子端、张拜云等在西安办健本学堂,作为同盟会培养革命骨干的教育机关。10月16日(农历九月二十二日)发生了有名的“蒲案”。省垣召开教育总分会周年大会时,李桐轩与郭希仁等,要求大会讨论“蒲案”问题,并向陕西提学使余堃提出质问。李桐轩在会上讲话时,因感情激动,竟放声痛哭。李桐轩等还以原斯健亲属的名义,书写冤状到北京控告李体仁、原烈于清廷最高层。经过许多斗争,终使“蒲案”祸首、蒲城县知县李体仁被撤职,死者得到昭雪。
1909年清政府进行愚弄人民的假立宪活动,颁布了“预备立宪”诏。10月,陕西咨议局成立,李被选为副议长。他与副议长郭希仁、秘书长李元鼎和议员井岳秀等同盟会会员控制咨议局,使其成为同盟会的秘密据点。李遇事总是站在群众方面,据理力争,毫不畏缩。
1910年同盟会员彭仲翔、张聚庭等联络新军30多人,揭露陕西新军督练公署总办王毓江假借职权为巡抚恩寿招纳贿赂、吞没公款、私役兵丁等10条罪状,他与郭希仁副议长等将案情控告于京师咨议院,同盟分会派彭仲翔赴京控告于陆军部。恩寿被迫将王毓江及其党羽10余人撤职,使同盟会员在新军中逐渐取得控制地位。
1911年10月西安起义时,新军发挥了重要作用。陕西反正成功后,清军东西侵迫,陕西孤立无援,形势非常危急,秦陇复汉军急需联络东南方革命军,找不到合适的使者,因土匪蜂起扰乱,毁坏了境内所有电线杆,外省邮电不通,断绝音讯。他以与鄂军大都督黎元洪有旧,挺身冒险,自请去武昌,向湖北军政府通报信息。从汉襄到达湖北,中途屡遭危险,出生入死。当时黄兴已驻军南京,陕西危险解除,于是他与从德国赶回来参加革命的儿子李仪祉在上海会面。他们随后同红十字会,带着药箱医具八辆大车返回陕西。行至洛阳向西,在观音堂附近,走在前面的李仪祉等四人,被土匪绑架到深山,李初闻大惊,随后冷静下来写了一封长信,晓以大义,让一乞丐送到山中,土匪阅后大为感动,对李仪祉等另眼相待,不仅没有难为,还用马把李等送到陕州。由此可见,李桐轩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之强大。回陕后革命大局已定,群相争功,他却悄悄回归故里。
1912年被聘为陕西修史局总纂、省长署顾问、督军府顾问等。李桐轩在文教事业方面最大的贡献,是创办了有名的西安易俗社。
在辛亥革命前,西安尚无正式营业之剧团与剧场,民间艺人多以演堂台与庙会戏为生。民间班社所演剧目良莠不齐,李桐轩很早即认识到戏曲不但关系到社会风气与风俗习惯,而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手段。因此他清末在家从事革命活动时,就编写过《黑社会》《鬼教育》《英雄泪》和《亡国魂》等剧本,供给民间班社演唱。辛亥后李担任省修史局总纂。与修纂孙仁玉在整理史稿之暇,研究社会教育问题,更深感戏曲对移风易俗关系重大,遂与孙仁玉以及王伯明、范紫东、高培支等163名热心戏曲改良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在西安发起创办易俗伶学社(后改名易俗社),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陕西易俗社。1912年7月1日,陕西易俗社成立。李任第一任社长,后担任评议、编辑、驻武汉分社社长、评议长及名誉社长等职, 达七八年之久。
在李桐轩的筹划下,易俗社有“改良戏曲,移风易俗”的指导思想;有仿效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建立的剧社的管理体制和组织大纲;有“以编演各种戏曲,辅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的办社宗旨;有提倡“破陈旧戏班的陈规旧俗,启迪民智”的工作《简章》;有对演职人员要求“勤、俭、洁、整”的四字社训。主要领导成员由社员民主选举,并规定任期。设立评议部、编辑部、学校部、训练部。招收少年学员,先学初小、高小课程,后上“文史进修班”,达标者发给毕业证。在此基础上学习六年戏曲专业,合格者发给戏曲专科学校毕业证书,从事戏曲演出。将文化教育、戏曲训练、演出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创作和演出了许多优秀剧目,对戏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戏曲改良起到了示范作用。使易俗社不但成为一所戏曲学校,也是一个新的剧社。在全国独树一帜,如今与莫斯科大剧院和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
李桐轩提倡戏曲改良,组织由孙仁玉、范紫东、高培支、李约祉、吕南仲等人参加的编辑部,编写剧目500余本;还聘请名艺人陈雨农、赵杰民、党甘亭、李云亭、呼延鑫等为教练,招收学生,既学戏曲,又学文化,并在该社修建之剧场经常演出。通过编演新戏曲,破除封建迷信,宣传爱国思想,提倡民主、科学。
李爱社如家,用半生心血,浇灌了这枝艺术花朵,为易俗社的创立和发展建立了首功,被誉为陕西“新剧界之星宿”,被授予“嘉禾勋章”。他既做领导,又任编辑,并与学生生活在一起,但当时一些封建思想严重的人,却讽刺他“与优伶为伍,有失体统”。他在《赠易俗社社友》与《答长公》等诗中作了回答。诗句有“诸伶憨且稚,与子共携持。饮食以为母,教诲以为师。”“凿空辟奇境,与子共居诸。丝竹洋盈耳,不乐复何如。”“晨兴教歌舞,亲履粉墨场。知我谓我乐,不知谓我狂。”“结社得良朋,易俗传清响,寻乐且偷闲,敢希识者赏。何期有长公,啧啧相嘉奖。遗貌取其神,评无毫发爽。赠我以诗篇,珠玑喜盈掌。何以报知音,前途励吾党。”等句。
1913年 李主持创办《易俗白话杂志》,共出七期,先生注重对旧戏曲进行改良,强调剧本的社会作用,认为“声满天下,遍达于妇孺之耳鼓眼帘,而有兴致、有趣味,印诸脑海最深者,其唯戏剧乎?”提倡使用白话文,普及社会教育。他编写的《甄别旧戏草》,是评判传统剧目的重要理论著作。是一部珍贵的指导性剧改书,对当时甄别秦腔剧目良莠提出了指导性的主张,取舍标准“以影响于人心为断”,也就是注意“社会效果”。对过去社会流行的几百个剧目,进行了分析评价,划分为可去者、可取者与可改者三大类,对易俗社排演进步、健康的剧目起到了指导作用。
1913年,他作为全国读音统一会会员,去北京参加了制定“注音字母”工作,为中国的注音字母诞生作出了贡献。英文字母“v”一音,在中国南北俱无,其读“万”“勿”“忘”“文”“武”,皆如“玩”“窝”“王”“温”“五”,有其音者只有陕西,南北各省会员都主张废除,桐轩与高培支据理力争,他俩认为“观察一个国家的文明,不能以音之多寡为衡量标准,数千年固有之古音,岂能废除?”在他俩的坚持下,无人能够反驳,于是用“万”母以存其音。
1925年孙岳督陕,李被聘为省政府顾问,他著有《集孟政谈》,同年又著《兵农说》、《井邑说》、《慈幼篇》等。
1927年,冯玉祥的国民军进入陕西,有的青年人思想过激,为所欲为,当地政府没法制约,他们准备毁掉文庙来建公园,先生单独上书曰:“民国约法,信教自由,中山先生,言犹在耳,今国民党人行与中山先生相背,殊甚诧异。昨国民日报载以文庙改建公园,是废文庙也,即废孔教也。是又以一人专制众人皆不得信孔教也。大背中山之旨,即不得为国民党。自失人格犹小事,孟子所谓为政在不得罪巨室者,以巨室所慕,国人慕之也……今也专听无学无识之少年,而不顾大局所受之影响,吾以此惧矣。”文庙竟因此得以保存。
李桐轩刚毅正直,怀着一颗爱国救国的赤子之心,不断撰文抨击误国害民的“恶魔”。他在《莲舌居士传》中写道:“舍其见而苟同于人者,耻也。无其意而假其名者,盗也。”所以他保持自己的主义,不落党派。他认为:“可曰利国者不顾家,福民者必忘身,有问舍求田而为英雄者乎!有利己而不害人者乎!有以慈善假面示人而非恶魔者乎!是故不可与言者,则终不与之言焉。”有感于身处新旧军阀混战、“恶魔”横行的时代,国破民穷,无力回天,李悲观失望,因而意志消沉,在1928年前后随仪祉寓居北平期间,皈依佛教,由格西喇嘛传授密宗。晚年“淡食取味,静境寻乐,平情得福,闻心应物,以终其身”,
1930年李桐轩完成了他的一部重要著作——《民兴集》,语言朴素无华,简明流畅,亲切感人,是一部白话通俗读物,取庶民兴则无谗慝之意。此书分“文编”和“行编”两卷,“文编”教人如何识字通文,法皆自创。“行编”则分为“法”与“戒”,皆为教育儿童之珍言。有他自创的《注音字母教学法》,寓识字于纸牌游戏之中,不识字者学之数日可通。李桐轩的幼子李隼(知祉),八岁因病耳聋,不能入学读书,由于在失听以前学习了这种识字法,掌握了自学的工具,又能刻苦自励,加上哥哥仪祉的指导,终于攻克了学习数、理、化和外文的难关,成为一位以绘图见长的土木工程师。
1932年3月病危时李还口占一绝曰:“不做还家万里梦,浑忘为客五更愁,辞别亲朋无一字,接引老病有孤舟。”其境界令人倾慕。3月26日病逝于西安。享年73岁。由好友同盟会王子端拟定墓志,葬于蒲城富原村祖茔。
李桐轩在戏剧创作方面成果颇丰。主要作品有:《黑世界》《鬼教育》《英雄泪》和《亡国魂》《一字狱》 《天足会》《牛肉案》《豚尾记》 《银蜡台》《孤儿记》《贺家坟》《孝子金》《董华妻》《亡国痛》《泗林湖》《兴善庵》《文山殉国》《双刀记》《双姤记》《元宝精》《中牟摘印》《鲁相拔葵》《人伦鉴》《强项令》《闹督院》《万变图》等大小秦腔剧本60多个。先生的剧作,以表现社会现实题材见长,文笔锋利,泼辣深刻,直指封建统治者爪牙。时人评论:“其为戏也,若陶渊明之诗,冲微淡远,耐人寻味,选句之佳,尤非他人所能及。”
他的遗著还有《民兴集》《兵农说》《井邑说》《慈幼篇》《集孟政谈》《诗文集》及《莲舌居士传》等十多种。
李桐轩在《莲舌居士传》开篇便对自己有一句总结:“居士乃除旧布新时代人也”。他出生在历史厚重的黄土高原,又较早的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他最了解当时的中国最需要什么,那就是要改变社会,首先要改变的是人。他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身心健康的人,所以他把教育人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用戏剧移风易俗,教育民众成为他的奋斗目标。他处在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向民主社会的大变革关键时期,很快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他义无反顾地在这个时期发挥了自己最大的能力。他不仅是个移风易俗的戏剧家,而且是个功德卓著的教育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