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宪宗的“元和中兴”与结局

(2023-04-27 09:09:50)
标签:

历史

元和中兴

                   作者:冯宝哲

      唐宪宗的“元和中兴”与结局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的国祚达289年之久,共有皇帝21位,其中能够得到后世公认的杰出帝王只有3位,这就是以“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元和中兴”而称著的唐太宗、唐玄宗与唐宪宗。被人并称为“三宗”。       

    大唐“安史之乱”后的140年时间,被后世学者统称为中晚唐时期。在这段历史时期中,每个皇帝都要面对前任皇帝手中的烂摊子。经过肃宗(玄宗子李亨,在位7年)、代宗(肃宗子李豫,在位17年)、德宗(代宗子李适,在位26年)、顺宗(德宗子李诵,在位1年)四个皇帝,到了唐宪宗李纯,已经是唐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了。李纯原名李淳,是顺宗的长子,顺宗刚上台几个月,由于经常害病,就禅位给宪宗,不久即逝去。唐宪宗上台,他所接手的实际上是祖父德宗时期遗留下的乱局。在德宗一朝,藩镇之祸极其严重,以至于最终演变成“奉天之难”的“二帝四王”之乱。但是到了宪宗一朝,这样的局面则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新继位的唐宪宗,接过了先辈削藩的衣钵。在其治内,展开了大力度的削藩。元和元年(806年)原夏绥节度使的外甥杨惠琳抵制朝廷任命的新节度使李演上任,并拥兵自立,要求朝廷承认。河东节度使严绶上表出兵征讨,宪宗准之,并诏令天德军(今内蒙乌拉特前旗一带)合兵讨伐,从东、北两个方向进行夹击。在强大的压力下,夏州兵马使张承金率兵斩杀杨惠琳,传首京师,顺利地平定了叛乱。同年,剑南西川节度副使刘辟阻兵自守,要求朝廷同意他扩大地盘,兼领三川(即西川、东川、山南西道)。宪宗不许。刘辟发兵围东川节度使李康于梓州,宪宗旋即命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共同讨伐刘辟。高崇文克成都,擒刘辟,解至长安并族党诛之。取得了平藩的胜利开局。

    元和二年(807年)夏,夏州杨惠琳、蜀中刘辟被平定后,藩镇极为恐惧,多数请求入京朝见。镇海节度使李琦也感到不安,请求入京朝见。唐宪宗立即批准。等到该入朝时,李琦上表声称身染疾病,请求延缓到年底再入京朝见。门下侍郎、翰林学士武元衡主张削藩,以为不可放纵。宪宗也认为应行威令。十月五日,宪宗颁诏征调李琦出任左仆射,任命御史大夫李元素为镇海节度使。李琦不接受。宪宗削除了李琦宦爵及属籍,以淮南节度使王锷统诸道兵为招讨处置使,征宣武、义宁、武昌兵,并淮南、宣歙兵俱出宣州,江西兵出信州,浙东兵出杭州,以讨伐李琦。李琦被擒获,解送京师腰斩。使江、浙一带获得了稳定局面。   

    元和七年(812年)八月,魏博(辖今河北大名一带)节度使田季安去世,立其子怀谏为副大使,知军务。田怀谏11岁,不能主军,其母元氏以牙内兵马使田兴为步射都兵马使,协助处理政务,但军中大事完全由家仆蒋士则决断。蒋士则屡次凭着个人的爱憎调动诸将,引起普遍不满。宪宗遂与群臣计议魏博对策,宰相李绛的分析说服了宪宗。他认为,魏博的田怀谏如不倚赖朝廷的援助而自存,就会立刻被相邻各道捣碎成细粉。所以不一定要用兵,是可以坐着等候魏博自行归附的。如果采取屯兵不动,蓄养声威的策略,严令各道挑选并操练人马,以待日后的敕令。估计魏博将领知道了朝廷的动向,很短时间,肯定就会有人出面投诚。到时候,只在于朝廷敏捷迅速地接应他们,看准时机,不吝封赏。则河北藩镇必然出于恐惧而争相投效。宪宗依策而行,派左龙武大将军薛平为郑滑节度使,屯集军队,训练士卒,对魏博构成军事压力。同时对田怀谏承袭节度使的请求不作回应。结果不出所料,朝廷的任命长时间没有送到魏博,军中将士焦躁不安。田兴入军府议事,数千名士兵拥田兴担任节度留后,田兴坚决不允,士卒围困不散,久之,田兴无法解围,只好与将士们相约:“不许冒犯副大使,严守朝廷的法令,向朝廷申报版图户籍,请朝廷派遣官吏治理。”大家都说:“遵命。”于是,田兴杀了蒋士则等十余人,迁田怀谏于军府外,上奏朝廷,请求处置。十月,宪宗以田兴为魏博节度使。田兴对朝廷的恩典感激涕零,将士们则欢欣雀跃,兴奋异常。宪宗又听从李绛的建议以150万缗赏赐魏博将士,同时免除魏博六州百姓一年税赋,使魏博军民欢声雷动,就这样“不战而屈人兵”完成了对魏博的收服。魏博镇的归附,起到了榜样的作用,此后卢龙、成德两镇的归附实际上也是受到了这个影响,这就使得大唐轻而易举地收复了广大的河北地区。从而形成了“元和削藩”的重要拐点,使宪宗的削藩态势瞬间得到扭转。

    元和九年(814年)彰义镇(即淮西镇,治今河南汝南)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匿不发丧,自领军务,并发兵四出攻掠。元和十年(815年)宪宗发十六道兵讨伐淮西。初战失利,不少朝臣遂主张罢兵休战,宪宗在宰相斐度谏争下力主讨伐,斐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罢去宦官监阵。元和十一年(816年),唐将高霞寓战败,袁滋继任而懦弱无功,李愬自荐为隋(今湖北隋县)、唐(今河南泌阳)、邓(今河南邓县)节度使,生擒淮西骑兵大将李祐,迫李忠义降。元和十二年十月,李愬乘蔡州(今河南汝南)守备空虚,率军九千雪夜偷袭,吴元济毫无准备,束手就擒,吴元济叛乱遂平。平定淮西的胜利,对其它藩镇亦起了震慑作用,不少藩镇迫于形势,献地以表归顺。藩镇势力大有收敛,削藩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朝廷处于优势,官军得以集中兵力进攻河北山东藩镇。

    元和十三年(818年)因淮西平,成德(为河北三镇之一)节度使王承宗惧,求告于田弘正(即魏博田兴),请以二子为质并献德、棣二州,输租税,请官吏。田弘正为之奏请,宪宗准许归降朝廷。夏四月,魏博遣送王承宗子知感、知信及德棣二州图印至京师。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忧惧,不知所为。遣使奉表,请使长子入侍,并献沂、密、海三州。宪宗受降,并遣左常侍李逊诣郓州宣慰。李师道在兵危巢倾的严重形势下,先降后悔。朝廷宣慰李逊至郓州,李师道大陈兵戈以迎之,继而表言军情不听纳质割地。宪宗决意发兵讨李师道。五月以忠武节度使李光颜为义成节度使,自许州徙镇滑州。秋七月,下制罪状李师道,令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兵共讨之,以宣歙观察使王遂为供军使。朝廷兴师讨李师道,韩弘惧,九月自将兵击李师道,围曹州。十一月,裴度指挥田弘正将全师自杨刘渡河,距郓州四十里筑垒,贼中大震。十四年春正月,韩弘拔考城。武宁节度使李愬拔鱼台(唐属兖州)。田弘正奏败淄青兵于东河。又奏败平卢兵于阳谷。二月,李愬败平卢兵于沂州,拔丞县(唐蓝陵县)。李师道军中兵变自溃。李师道部下率兵反叛,攻下郓城,捕索师道与二子置牙门外隙地,皆斩之。刘悟将师道父子三首遣使送田弘正营。弘正大喜,露布以闻。淄青等十二州皆平。唐王朝终于得以重现一统的大好局面。

    除了取得削藩的重大成果外,宪宗在政治上更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即位后,“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他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致理”,都当作效法的榜样。从而励精图治,重用贤良,能纳忠谋,不惑群议,改革弊政,勤勉朝事,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在经济上整顿盐务、漕运,营田养兵,节缩财政开支,也采取了一些减轻赋税负担的措施,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出现了“唐室中兴”。后人对其评价很高,甚至认为“自古中兴之君,莫有及者”。

    如果把这种势头持续下去,唐宪宗有可能真正的振兴大唐,使唐朝再走向一个辉煌的顶点。可惜,他没有后劲,同他的先祖唐玄宗一样,没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唐宪宗在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后,就自以为立下了不朽之功,渐渐骄侈。任用奸臣皇甫镈而罢免贤相裴度,政治日见衰败。信仙好佛,想求长生不老之药。元和十三年(818年),下诏征求方士。皇甫博向他推荐了一个名叫柳泌的山人,配制长生药。派遣宦官使至凤翔迎接佛骨。刑部侍郎韩愈上疏,恳切诤谏。李纯勃然大怒,准备对韩愈处极刑。裴度等奏言韩愈忠直,宪宗才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此前还曾发生过一个平淮西碑事件,即在平定淮西之后,大臣们提议建碑纪念,于是宪宗便令行军司马韩愈撰文,历经三月,碑文写就,呈皇帝过目,碑文前半部分写了当时藩镇割据的危害,中间记录了作战的具体内容,后半部分歌颂了皇上论功行赏,举国欢庆的场景。还掺杂了一些对皇帝指挥有度,调兵遣将的歌颂。碑文写得大气磅礴,堪称奇文。唐宪宗看了之后,非常高兴,立刻让人将其刻在了功德碑上。谁料这个平淮西碑却引发了一场争议。碑文问世之后,有些人表示不服气,以为当时虽然是裴度指挥,但是李愬是冲锋陷阵的人,以李愬为首的一小拨人,认为韩愈轻视了李愬的功勋,却把裴度写成了第一功臣。这块碑刚立好之后,就被李愬的部下给推到了。他们之所以敢这么狂,是因为李愬的妻子是宪宗亲姑姑宠爱的女儿,她好几次在宪宗面前,说碑文写得不好,轻视了李愬。宪宗本来觉得非常满意的碑文,碍于皇亲的面子,只好下令让翰林大学士段文昌另写,写成之后,把韩愈的碑文抹掉,刻上了段文昌重写的碑文。这件事韩愈所写本来无错,却因主将的争功被搞得大煞风景,从而也可看出宪宗在决断中的软肋。

    唐宪宗为了不让皇后干涉自己任意宠幸女人,明确表示不立皇后。等到晚年在承嗣上便产生了太子问题。他原立长子李宁为太子,但李宁早死,按次序应立被封为澧王的次子李恽,宪宗也有此意,且受到最为皇帝宠信的宦官吐突承璀的支持,但因其生母出身低微,绝大多数朝臣却主张立三子遂王李宥,李宥是郭贵妃的儿子,郭妃是郭子仪的孙女,父亲是驸马都尉郭暧,母亲是升平公主。不论后宫还是朝堂,都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其支持者还有宦官梁守谦、王守澄等。最终宪宗不得不顺应朝议作出让步,于是元和七年(812年)李宥改名李恒便被立为皇太子。宪宗不想受到郭妃势力的牵制,也不喜欢这个儿子,一直拒绝立郭妃为皇后。这就为他的最终结局埋下了祸根。

    宪宗晚年开始倚重太监,并让其掌握了神策军拥有了兵权。而太监中又因支持李恽或李恒分为两派,与此同时,朝中也因支持的对象不同而分为两系,有一度支持澧王李恽的一派甚至在朝中占据上风。元和十四年(819年),李纯开始服用长生药,性情变得日益烦躁,喜怒无常,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以致人人自危,皆惧非罪见戮,从而又导致宦官集团的两派之间矛盾更加尖锐,增加了身边人的不稳定因素。眼看着宪宗身体越来越差,宦官吐突承璀开始谋划废立太子之事。这个举动很快地引起对立一派的注意。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夜,王守澄,陈弘志等宦官潜入寝宫,谋杀了宪宗,然后守住宫门,不准朝臣入内,伪称宪宗“误服丹石,毒发暴崩”,并假传遗诏,命李恒继位。一代英主就这样突然灰飞烟灭了,享年43岁。五月,葬于景陵。

    李恒登基,即为唐穆宗。尚在朝廷为宪宗治丧期间,他就毫不掩饰自己对游乐的喜好。宪宗归葬后,他越发显得没有节制。整天带着亲信随从狩猎取乐。他在位居储君期间,曾经惶恐不安。随着成功登基,愁云消散。他对扶植自己登基的一干人等给予了丰厚的赏赐,特别是把生母郭贵妃册立为皇太后,以报答她多年来的辛苦经营。与此相对照,他对父皇的亲信和宠臣,分别处以杀罚贬斥。元和朝的宦官,除了依附他的以外都被尽数诛灭。他荒于朝政,奢侈放纵,宴乐过多,畋游无度。在位期间,所任宰相萧俛、段文昌缺乏远见,认为藩镇已平,应当消兵,使得河朔三镇再度叛乱。他的政绩,几乎乏善可陈。长庆四年(824年)中风去世(也有服金丹中毒之说),在位五年,时年三十岁。葬于光陵。

    唐朝历史上的“元和中兴”,可以说是中晚唐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后世史学界虽然有着很高的赞誉,但是从大的视角来看便会发现,唐宪宗力求振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遗憾的是,削藩以后他并没有采取措施巩固成果,扭转“安史之乱”后的颓势。国力民生在这段历史时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恢复与发展。实际上,“河朔三镇”选择归附唐王朝,很大程度上,是慑于一时兵威的结果。宪宗在位的时候,藩镇势力尚且能够受到压制。而在宪宗死后,藩镇势力则又迅速死灰复燃,卢龙、魏博、成德三镇相继反叛。所以说“元和中兴”是唐王朝的一次回光返照。在这之后,唐王朝逐渐默认藩镇的存在。已经完全没有力量再进行大力度的削藩了。藩镇的割据与宦官的专权,已使大唐患上了不治之症,丧钟已经敲响,谁也无力回天。因此,后世史学界称“元和中兴”后,到唐王朝彻底灭亡这段时期为晚唐。以至于,“元和中兴”最终成为了唐王朝一个短暂停靠的驿站,同时也成为了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一次回光返照。

    最后顺带介绍一下景陵和光陵的情况:

    景陵位于蒲城县城西北7公里之金帜山,山形似一面展开的旗帜。陵系依山而建,封内20平方公里,座北向南,分内外城。朱雀门位于三合乡景陵村东北约400米处,现存华表一座(东侧),八棱柱形覆莲基座,高8 米。天马1对,通高2.8米,长2.6米,均完好无损,昂首挺胸,造型雄伟。鸵鸟一尊,(东侧缺)通高1.52米,宽2米。石马5对(西侧2尊,残),高1.6米,长2米。翁仲文武分列,现存文6尊,武5尊,文为拱手握笏,武为双手拄剑。石狮仅存东侧1尊,高1.7米。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所竖“唐宪宗景陵碑”现存完整,并加碑楼保护。玄武门位于大孔乡王坡村西,石刻种类及数量,在五陵中排于前列。有石狮1对,高1.7米,长1.9米;石马3对(有牵马俑2)。小石狮1对,高0.9米,长0.8米;石虎1对,高0.9 米,长1.3米。青龙门位于翔村乡皇边村西,白虎门位于三合乡原家山村后,两门各有石狮1对。景陵内城外曾分3处竖立宋、元、明、清各代祭祀和修茸景陵的碑石40余通,被誉为唐陵碑林。民国时期,石碑多被国民党军队打靶击碎,今部分散落民间。

    光陵位于县城北15公里处之尧山西岭,今翔村乡光陵村。封内20平方公里。陵地北高南低。朱雀门位于翔村乡新至坡,华表已残,仅存石柱数节。天马1对,相距70米,高3米,长2.6 米,造型雄伟。今石马、翁仲多残倒(部分埋于地下),其中1尊仲翁完好,通高3米,雕刻细腻。石狮1对,高2米,长1.5米。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唐穆宗光陵”碑,矗立于神道正中山下。玄武门位于东党乡狮子坡,从南往北,西边有1尊石狮,严重残损,高1.3米,宽0.9米,长1.2米。东侧石狮被当地农民,拖于村中,弃于涝池,现存。东西各有残石马2尊,还有光滑的基座,中间有直径0.3 米、深0.2 米的圆石槽。四周为线刻花纹。青龙门位于上王乡唐陵村西南。现存石狮1对,高1.7 米,长1.4 米,门墩石由6 块完整的青石方块组成,两边两块相距2.9 米,中间相距3 米,保存完整,为帝王陵中所少见。白虎门位于翔村后皇边村。现有完整的石狮1对,高1.5 米,长1.4米,附近有围墙夯土层多处,最厚达3.8米。两门阙相距41米。

 景陵、光陵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