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宝哲
李白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古体五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虽然通俗易懂,妇幼能详,但是长久以来,人们对诗中“床”字的理解却各有不同,有的人认为这个“床”是指“井上围栏”,有的人干脆把这个“床”字就改成“窗”字,我在小学时,老师给我们写大字仿格,写的就是“窗前明月光”。另外,前几年在看央视的《百家讲坛》时,收藏家马未都先生也讲到李白诗中的“床”,根据他的说法,把诗中的“床”解释为古代从西域传入汉地的马扎(胡床),这种解释似乎也有一定道理,因为按照《辞源》对于“床”的解释共有四义:“一、坐卧之具。二、安放器物的架子。如琴床、笔床。三、井上围栏。四、底部。如河床、矿床”。既是坐卧之具,作马扎理解当然可以。但是接着的问题是床前的“前”又该作何理解?这个“前”应指方位,应该有定位的物件,马扎毕竟是小家具,坐在马扎上,自己的躯体完全占据了马扎的位置,还在讲“马扎前”似不合常理,这个物件应该是目力所及的标的,有人认为“床”应理解为井上围栏,似乎也无不妥。但是“疑是地上霜”的“疑”作何理解呢?这个“疑”,分明是醉后憩眠,短梦初回后一刹那间的心理幻觉,在寂静的秋夜中,看到床前的大片月光,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迷离恍惚间会觉得眼前一片银霜,但是定神一看却又明白了这是月色而不是霜痕。没有可供小憩的“床”,何来惺忪中瞬间而来的“疑”的错觉?坐在马扎上打盹,立在井栏边犯迷糊能行吗?显然又解释不通。问题的核心是这种场景究竟是在室外还是在室内,从大片的月光以及举头可望明月的情况看,似应是在室外,从窗棂中所射进的月光决不会让人产生“地上霜”的联想。那么,是不是可以设想诗人是坐在露天的床上望月思乡哩,问题是,如此深秋凉夜,诗人露宿当院难道不怕冷么?最后,只能有一种解释,这就是诗人于夏夜在院中乘凉,在一种可坐可卧的小床上休息,梦幻迷离间看到眼前银霜一片,定目细看却原是夏夜的月色。于是便坐将起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不是就是定论,我真不敢妄言。诗人已经作古一千二百多年了,谁能说得清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