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荒野之梦(11):向北!穿越孤寂北极圈

标签:
北极圈阿拉斯加阿拉斯加输油管道顿公路美国旅游 |
分类: 旅行笔记 |
http://s10/middle/62abfb65gab951d63adc9&690
我的证书!我到了北极圈!
(原载于《世界日报周刊》
从空中看,一条细线孤寂地划过广袤的阿拉斯加北部荒野,向北掠过育空–塔那那(Yukon–Tanana)高地,跨过北美第三大河–育空河,进入北纬66◦33′ 的北极圈。如果沿着这条细线继续向北,翻越过雄伟的布鲁克斯山脉(Brooks Range)后,辽阔的阿拉斯加北坡(North Slope)将展现在你眼前,这片广大荒凉的不毛之地,永久冻土,一直向北倾斜延伸,直至没入北冰洋的波浪之中。这就是著名的道顿公路(Dalton Highway),美国唯一一条穿越北极的路。
从陆路深入北极圈的人都从费尔班克斯(Fairbanks)出发,我们也是如此。我们前一晚从迪那利国家公园赶过来,这里地处阿拉斯加腹地,是该州第二大城市,也是阿拉斯加大学所在地。这是八月的一个艳阳天,一早起来我们在超市补充了水和食物,加足汽油。由于道顿公路大部分是碎石路面,陡坡多,出名的险路,阿拉斯加地理学会和BLM(土地管理局)给每一个上路者的忠告是:四轮驱动,2个备用轮胎,备用汽油,补胎工具,应急帐篷、睡袋等等一长串。我们没有四轮驱动,没有备用胎,就急匆匆上路了。
从费尔班克斯到利文格(Livengood)的80多英里叫艾略特(Elliott)公路,柏油路面,行驶流畅。这段公路横穿过育空–塔那那高地,从车窗看出去,路两边尽是些线条柔和的圆形山丘,覆盖着郁郁苍苍的寒带针叶林,以色调沉郁的塔形云杉为主,向阳的坡上不时夹杂着一片片白杨和白桦,在秋天的阳光下闪烁着活泼的亮黄色。公路不时蜿蜒穿过山间的小溪小河,这里植被茂盛,山势起伏和缓,景色与距此不远的阿拉斯加山脉的雄浑壮丽迥然不同。大自然的画笔在大气磅礴地挥洒之后,在此忽然转入恬静细腻。
http://s15/middle/62abfb65gab952930f7ce&690
“快乐阿拉斯加村”里的“野树林小店”,从前是北极交易站
开了几十英里景色宜人的山路,忽然看见路边有个小村庄,村名叫“快乐阿拉斯加”(Joy Alaska)。我们拐进去,里面已经停了辆大巴,好几十位游客,一问是往北冰洋去的。村里只有零零散散几座小村舍,正中一座是个叫“野树林”的小店,环顾四周,确实野树丛生!从前印第安人在此交易动物皮毛,故此处又叫“北极圈交易站”,如今过往游客都喜欢在此歇歇脚。房子是用粗大原木搭成,十足的乡野风味,最引人注目的是屋前的鲜花,兀自开得艳丽,又像是漫不经心、无人照料,显出几分落寞。
在“野树林”小店买了件北极圈纪念衫出来,我们抓紧上路,不远就到了利文格,一个只有27人的小镇。小镇的诞生源于上世纪初一个叫利文格的人在这里的溪流中发现了金沙,淘金鼎盛时镇上的居民多达1500人。淘金热浪过去后,小镇荒凉下来。现在利文格是个三叉路口,艾略特公路在此折向西,前往热泉(Hot Spring),道顿公路从这里起始,径直向北。
驶上道顿公路的第一刻就使人心惊胆战,柏油路戛然而止,碎石路始于一个陡坡的顶端。我们提心吊胆踩着刹车向下俯冲,车轮扬起的石子砸在汽车底盘上,顿时响成一片,扬起的尘土遮蔽了视线。这一刻我恍然明白:为什么导游指南上说心脏虚弱的人不宜上这条路?为什么大白天也要打开车灯,为什么要带足刷窗水?为什么爆胎和车窗破裂是家常便饭?为什么多数租车公司不许租车上这条路?
http://s8/middle/62abfb65gab952d637fa7&690
http://s12/middle/62abfb65gab953076879b&690如今,大卡车仍然是道顿公路的主载,卡车翻山越岭,一路狼烟四起,一直是道顿公路的经典画面(照片来自网络)。
路上车很少,几乎看不见像我们这样的非越野小车。道路狭窄,交汇时大家都减低速度,小心避让,因为车轮扬起的飞石不小心就可能致命。一路上荒无人烟,只有阿拉斯加输油管始终陪伴左右,它是修建道顿公路的唯一目的。60年代末,阿拉斯加北坡发现石油后,只用了5个月就建成了这条路,用的是战时速度。直到1994年,道顿公路才完全对公众开放。至今当地人仍称它为输油管运输路,18轮大卡车仍是这条路的主宰。有个名叫《American’s Toughest Jobs》(《美国最艰巨工作》)的电视系列,其中一集描述的正是在这条路上开卡车的艰险。大卡车翻山越岭,一路狼烟滚滚,一直是道顿公路的经典镜头之一。山高路险,陡坡多,加上北极气候变幻无常,夏天电闪雷鸣,冬天冰雪狂风,没有过人的胆略和技艺,是吃不了这碗饭的。
上道顿公路后,不仅路况变了,路边的景致也变了。地质上,这里已经隶属于另一个小板块,地质面貌扑朔迷离,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交替更迭。最触目的是森林火灾的遗迹,烧焦的荒山似乎连绵不尽。这里是地球上森林火灾发生最频繁的地区之一,火灾的起因大多数是闪电,听说每年夏天平均有26000个闪电击中阿拉斯加的森林。车到21英里处,路边开辟了一个居高临下的观景点,我们停下来观看。BLM的牌子上介绍:从这里向西到育空河,绵延几十英里,有大约24万英亩的森林分别在2003和2005年的大火中化为灰烬。放眼望去,有些山坡上火呈之字形扫过,留下明暗交错的植被,另一些山岭全是光秃秃的,烧焦的枯树杆笔直地指向天空。这荒凉的景象令人联想到为什么阿萨巴斯卡人把他们的土地称之为“The land of stick”。
http://s12/middle/62abfb65gab9539639fab&690
The land of stick,道顿公路两边蔓延上百英里的森林火灾后景象,满山是烧焦的树干。
http://s3/middle/62abfb65gab953c608152&690跨越育空河的桥、输油管和远处烧焦的荒山
这荒凉的景象一直蔓延到育空河。到了大约50多英里的地方,翻过一道山岭后,育空河和它的广阔河谷豁然展现在前方。这是一条很有气势的大河,河床深切,两岸树木繁茂。一道线条简洁的灰色桥梁飞越河的两岸,我们的车一路下坡,向它驶去。这是阿拉斯加境内育空河上唯一一座桥,目的之一是携带输油管过河。桥面是木板铺的,桥身像道顿公路本身一样,也是个倾斜的坡,因为南岸地势高于北岸。
过了河,我们看见路的右边远远有一座孤零零的原木小房子,高高飘着美国国旗,这是BLM的访问站,也是我见过的最小的访问站。里面有暖洋洋的炉火,几张椅子,一位和蔼可亲的值班女士,很温暖的感觉。访问站不仅提供天气、野营、路况、沿途野生动植物等信息,还免费为旅行者颁发进入北极圈的证书。虽然我们离北极圈还有一段路,也被允许预先在这里办好证书。在等待证书上的印章油墨风干时,我们和值班女士闲聊。得知她家住华盛顿州,已退休,每年6月至8月访问站开放的3个月里来此作志愿工作。环顾小小的屋子一目了然,并没有床,我们问她住在哪儿,她说住5英里外的营地帐篷。我们听了油然敬佩,在这个遥远荒僻、气候严峻的地方,食物又极其有限,如果没有对这片土地的热忱,3个月营地生活的艰苦是常人以难忍受的。
http://s8/middle/62abfb65gab95495ceaf7&690
从访问站出来,我们沿着一条小路去河边。八月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路边的植物,除了白杨、白桦、云杉和极地柳外,满眼是陌生的寒带植物。河岸一带是北极狐、麝牛、驯鹿和棕熊经常出没的地方,跟野生动物保持距离是我们来阿拉斯加后一直得到的忠告,毕竟没人愿意和一头棕熊狭路相逢。小路的尽头是河岸,岸边树丛中搭了个木板平台,站在平台上可以很舒服地眺望育空河的景色。由于沿途冰川融水的汇入,河水呈灰白色,在北极的天空下显得飘渺苍茫,而两岸荒无人烟的情景更使这条长3185公里的阿拉斯加母亲河显得荒凉寂寞。育空河是地球上少数几条从头至尾穿行在人烟稀少的寒带森林中的河流之一,它发源于加拿大北部,自东向西横穿过整个阿拉斯加,最后注入白令海。
从道顿公路沿河向东,上溯300英里,是人迹罕至的育空河谷平原(Yukon Flats)。这片辽阔的低地上湖泊密布(超过2万个湖),溪流纵横,是鸟类和野生动物的天堂。整个湿地面积1千1百万英亩,比佛蒙特(Vermont)和康乃狄格(Connecticut)两个州加在一起还大,是除土著以外人类活动从未浸染过的土地,现在是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地(Yukon Flats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人类学家认为阿萨巴斯卡人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至少一万年了。正如爱斯基摩人是生活在寒冷的北极海岸的一支,阿萨巴斯卡人是北方森林中的游牧民族,冬天在森林中狩猎,夏天在河里捕鱼。育空河自古是阿萨巴斯卡人的天然交通途径,夏天他们摇着桦树皮小船沿河访问别的部落,冬天冻结的河面对于狗拉雪橇来说,更是一条畅通无阻的冰河大道。
漫漫北极路上,沿途只有两处加油服务,三处可提供简单食宿,育空河是其中之一。我们在这里吃自己带的午饭,在只有一根油泵的加油站给车加足油。除了加油和补胎服务外,育空河边还有个简陋的客栈,价格不菲,$199一晚,公用淋浴间和卫生间。客栈内设有餐馆和北极纪念品小店,在这里我们又遇到了那一车游客,一回生,二回熟,彼此像老熟人那样打招呼。
挥别那一车游客,继续北上。道路愈显孤独,路两边的景象也愈加原始。一路上小心翼翼地翻山越岭,其间又经过几个令人胆寒的陡坡。印象最深的是一个长2英里、坡度12%的大陡坡,人称Beaver’s slide(河狸的滑梯),这一定是世界上最长的滑梯之一!当我们从从山顶直线下滑好几英里时,感到自己真成了快乐的河狸,从云中滑向谷底。这些陡坡向视野展现了壮观的山谷,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群山,最可惜的是无法停车(不允许,也太危险),无法拍摄。这里已经是美国最北最遥远的陆地,随着向北的行驶,视野越来越开阔,树木越来越矮小,越来越稀疏,最终苔原代替了寒带针叶林。
http://s6/middle/62abfb65gab954e628735&690
到了“手指山”(Finger Mountain),树林完全消失,苔原地貌占了上风。BLM在山顶上设了停车场和徒步小路,使旅行者有机会深入古老的自然地貌。我们先站在“指山”顶上向南远望,看见输油管和道顿公路像两条平行的飘带,越过远山,逶迤而来。近处山坡上满眼皆是侵蚀暴露的花岗岩,稍远处醒目地耸立着一块酷似手指的巨石,“手指山”的名子由此而来。向北俯视,下面是辽阔的谷地,绵延不尽的沼泽,和镶嵌其间的蓝宝石般的湖泊。尽管北极苔原气候干燥少雨,年降雨量与沙漠相近,湖泊沼泽却时时可见。这个现象初看很令人困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气温低,蒸发低,另一方面,几英寸下是坚硬的永久冻土,水无法向下渗透,遂积在地表成为湖泊沼泽,可以想象这些湖泊是很浅的,而且是季节性的。
http://s13/middle/62abfb65gab95529e763c&690
不远处山坡上立着一块酷似手指的巨石,手指山的名字由此而来
苔原上通常风速很大,不过这个秋日的午后,风却是柔和的,阳光极其灿烂,蓝天上游弋着的白云给苔原投下了一些蓝色和紫色的影子,色彩之瑰丽令人惊叹。苔原使我们着迷。我家一大一小两位地质迷迫不及待地要去徒步探察那些风化的花岗岩,而我则想独自静赏苔原独特的景色和植被。所以我们兵分两路,步入苔原。
脚踏上苔原的第一个惊讶是它的弹性,好像踏在柔软的地毯上。从远处看苔原,因为光秃秃没有树,给人的感觉好像很荒芜,置身其中才发现苔原是一张五彩缤纷的大地毯!在这个季节,矮小的灌木,一丛丛地,已经着了火。苔藓和地衣匍匐生长在地面或石头上,呈现出一片片鲜艳的色块,细看之下,红橙黄绿青蓝紫,竟是七色斑斓。更有白色的禾草在风中摇曳生姿,配上远处湛蓝的湖泊和沼泽地上那些黄的褐的秋草,所以看似荒凉的苔原,其实是个赏心悦目的生命世界。
http://s9/middle/62abfb65gab9560b26c08&690入秋后的北极草原
http://s8/middle/62abfb65gab95643b19d7&690极具荒凉美的北极苔原
俯身细看苔原上的植被,为躲避狂风和寒冷,大多匍匐而生
http://s12/middle/62abfb65gab956be5dd4b&690熊果草看似娇嫩,却能年复一年抵御零下80度的严寒
北极苔原上的生命处于及其严酷的生境。漫长寒冷的冬天、半年的极夜和永久冻土使植物生长极其缓慢艰难,比如极地柳一年中只长几毫米。仅在短促的夏季,地表浅浅一层土壤层才能融化,这时候植物的叶子要抓紧时机进行光合作用,根要从薄薄的土壤中拼命吸收养分,它们要在2个多月内完成发芽、开花、结果这样一个生长周期。然而尽管处于如此不利的条件,夏天的北极苔原仍然是个鲜花盛开的世界,让人不能不对生命的顽强产生深深的敬意。。。。。。
后来我们终于到了北纬66◦33′ 的北极圈,BLM在路边设了路标,并建了露营地、野餐桌和厕所。那一车游客又已经先到了,热情主动替我们一家3口合影留念。过往的游人都要在此留影,毕竟这是地球上5条最重要的纬度线之一。人人皆知北极圈是开始发生极昼极夜的地方,夏至这天,午夜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上徘徊不落,而在冬至,太阳则终日不露面。地球上的5条重要纬度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都不难到达,而南极圈和北极圈,因其遥远神秘,对生活在温带的人一直是巨大的吸引。
http://s16/middle/62abfb65gab956fe1f81f&690终于到了北纬66◦33′的北极圈
到达北极圈使我们感到异常兴奋。这在个奇异的傍晚,太阳依然高悬在天空。站在北极的蓝天下,忍不住想入非非,如果能环绕北极圈一周,将会是一次多么有趣的旅行!北极圈一周约一万英里,除了几处海峡,基本上是连续的陆地,是没有人烟的苔原。这种情景使人不禁联想起地球南北极之间的对照,每次打开地图,我都会惊讶于这种对照:南极是一块覆盖着厚厚冰盖的陆地,四周被海水环绕。而北极是一片面积与南极洲相仿的海,四周被陆地环绕,它们之间既相似又完全相反。此时我们站在环绕北冰洋的陆地上,感叹驱使地球上板块漂移的力量是多么奇妙!。。。
从道顿公路前往北极的旅行令人终身难忘。不仅苍茫的极地、壮观的苔原使人开阔视野,那寂静原始的自然之美,那在天地之间无穷无尽舒展的自由,更是每个人心灵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