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州于山

(2010-01-20 12:07:58)
标签:

戚公祠

闽剧

白兰花

白塔

福州

杂谈

分类: 散文忆旧

六月里Aspen又开花,花极小不起眼,可她的清香却溢满了方圆几英里。Aspen的香总使我想起福州城里的白兰花香。于山脚下就长着几棵高大的白兰花树,举头看时,稀疏的树叶中无数小灯泡似的白兰花开开合合,散发着那一股不容置疑的甜香。白兰花的香气甜俗,这甜俗倒也不讨人厌。在南方闷热的夏天,这一股甜香在许多人眼里甚至很沁人心脾呢。白兰花的甜俗与福州城三坊七巷的民俗风情十分相宜。

 

福州是个历史古城,也是个居家过日子、民风淳朴的地方。在城中住久的人也许已浑然不觉了,外来的人一进城却嗅出来了。马路是干干净净的,两旁有梧桐树遮荫。没有摩天大楼群,没有纵横交错的高架桥。生活是安静舒适的,节奏是悠闲缓慢的,食物是细精讲究的,上班的人甚至可以回家吃个午饭睡个午觉。

 

福州又是个八竿子够不着的地方。因为她既无巨大的会议中心,又无张家界九寨沟这样的国家公园吸引着人们蜂拥而来。同时她既非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也非交通要冲,南来北往各路人马无须来此交汇,所以我的亲朋好友中到过福州的人奇少。若非朋友W在此居家,恐怕下辈子我也无缘光临此地。话说前年应W之盛情,被安排福州城于山宾馆住了几日。于山宾馆地处闹市,但背靠于山,有闹中取静之意。朋友的美意不忍拂逆,第二天一早我就上于山散步。

 

进城的路上听W说,福州有三山二水。这二水是闽江和乌龙江,两水在上游时皆是青山夹岸,九曲回肠,极尽清幽,流经福州时却已浩浩荡荡,成就大江大河之气势。福州这一片平地从地理上看应该是这两水在下游形成的冲积平原或日河谷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城外的鼓山,飞泉奇石,林壑幽深,远近闻名,自不必说。城中三山,乌山在西,于山在东,屏山在北,三山呈鼎足之势,但都是十足的小山岗。在丘陵起伏的福建,实不足为山,但在群山环抱中的福州城内却又实实在在是几处仅有的隆起之地,故福州人自称是城在山中,城中有山。福州又有三山二塔之说,其中乌塔立于乌山之上,白塔矗立在于山西麓。所以于山虽小,却占了一山一塔,堪称古城福州的名胜之地。

 

于山高仅58米,占地仅0.5平方公里,远眺近看均不成峰。可是沿着石级铺成的山道向上走不远,便见古树参天,怪石嶙峋,曲径通幽,已得山林之野趣。山中多奇石,满山最引人注目的是摩崖石刻,明清两代的不说,难得的是竟有远自宋代的石刻多处。我初看不信,再看却是有名有据,半点不假!仅山中100多处石刻便使于山成为一座名符其实的宝山,令人不能不对福州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刮目相看。

 

W嘱咐说,于山上的白塔,历史悠久,不可不看。我上山便直奔白塔,走了几条迂回小径,均徒劳而返。一问才知道白塔年久失修,早已关闭多年,通往白塔的小路也早已截断。想必是W沉醉于俗务,已多年不上此山也! 站在戚公祠朝西看,白塔尽收眼底。塔高七层,砖石结构,呈八角对称形。白色的塔身已斑斑驳驳,上面稀稀落落长出些野草,显出岁月沧桑。据介绍该塔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塔前建有好几进殿堂建筑,均已关闭。据说其中有个法雨堂,曾是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的读书处。严复译有赫胥黎的«天演论»,把近代西方思想和科学观引入中国,对当时中国的思想界具有启蒙作用,我对他十分景仰。

 

弹丸之地的于山,古迹众多。戚公祠是为纪念明朝名将戚继光而建,依着山势有好几进院落,院内假山奇石,亭台楼阁,古树遮荫,十分雅静。祠厅里的图片文物展示戚继光抗击倭寇的事迹。后又有民国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等人在此密谋起军革命。戚公祠附近的一连串亭台之中,廓然亭曾是朱熹观天处,碑上有诗日:“仰看天宇近,俯叹尘境窄” ,表现一代理学宗师的胸襟。戚公祠附近又有汉代何氏九兄弟炼丹取水的炼丹井和其居住的九仙洞,于山又名九仙山,便缘于此。后山北坡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庙叫“九仙观” ,顾名思义是一座道观,也是于山最大的庙宇群,建于北宋年间。观内收藏了许多珍贵的碑碣,只可惜无心细看。

 

于山既源于九仙炼丹,又有这么一座宏伟的道观,按说该是一座道教的山。实则不然,于山顶上还有一座香火旺盛的佛庙,叫观音阁,又名大士殿,殿内香烟缭绕,求签拜佛者众多。出观音阁不远,便到峰顶。与古刹深院、古树参天的山腰相反,山顶光秃秃的,有个九日台,被一个现代建筑围抱着,看上去不甚协调。站在山顶上,登高望远,却无景可看。于山的南面对着五一广场,其格局正统保守,略嫌单调,百货大楼顶上的巨幅化妆品广告近在眼前,城市的喧嚣扑面而来。往北看,下面是密密麻麻连成一片的旧民居,拥挤不堪,无一棵绿树遮荫,陈旧的屋瓦在大太阳下蒸发着热气。东边也是灰灰的一片,只有西边的林中立着那座白塔。好山须有好水方能相映成趣,于山近无湖水映照,远无江河可眺,山中又无流泉可听其趣,此乃于山之美中不足也。

 

然山中虽无流泉作为天籁之声,人间市井之声却盈盈不绝于耳!上山伊始,但见山道石级旁的廊、亭之中,拉二胡的,吊嗓子的,自拉自唱的,伴着胡琴唱的,绵绵不绝。福州人爱唱闽剧,与大悲大喜、抑扬顿挫的京剧韵味儿全然不同,闽剧自有一种怡然自得的味儿,是一种知足常乐、居家过日子的味儿。不过这山道上的票友们所唱的闽剧只是闽剧的一支。听说闽剧有多种唱腔,除了家常逗乐的以外,也有粗犷激越的,细腻婉约的,缠绵悱恻的多种。话说到了山腰,路分东西两支,分岔转折处有一片不大不小的空地,这空地上更热闹了,几乎是清一色的巾帼英雄。只见有拿大顶的,有金鸡独立的,有在树桩上练梅花桩的,有弓着身子蹲马步的,有穿灯笼裤打太极拳的,有英姿飒爽舞太极剑的,有打坐练气功的,有跳绳踢毽子的,有敲腰鼓扭秧歌的,有跳红绸舞的,有勾肩搭背跳交谊舞的,有打羽毛球的,有坐在地上打扑克的,五花八门,千姿百态。在外多年的我哪里见过这等阵势?真正是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声音就更不用细述了,各路功夫各种舞蹈各放各的音乐,此起彼伏,响成一片,不知所以。总之这上山的路上,卖茶水的,摆小摊卖花生米的,闲坐发呆的,剥豆子的,街坊聊天的,上山求神拜佛的,应有尽有。拜佛的人据说也很实际,或求生育,或求升官发财,或求去病消灾,欲偷渡的求一路平安,马到成功。

 

于山这一路,堪称一幅热热闹闹的市井生活图,可与“清明上河图” 相媲美。于山若是放在别处,定要圈起来坐收门票之渔利,那样肯定无法吸引市民们来此展现他们如此精彩的户外生活了。于山有古雅的,如戚公祠、吸翠亭、廓然亭、白塔等;有世俗的,如漆成大红的摩崖石刻、观音阁,再就是山道上生动的世俗生活景观。

 

福州于山,真乃一雅俗共融之地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