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夜泊万县

(2009-10-22 20:27:49)
标签:

杂谈

分类: 散文忆旧

(原载于《美国侨报》)

凡是从重庆乘船顺流而下过长江三峡的人,想必都去过四川万县。清晨从重庆发船到万县时,一般时近傍晚,再向下行便是长江第一峡瞿塘峡,这是长江航道中最惊险的一段,没有哪一只商船肯在黑夜中冒险过峡,观光的游船更不会在夜晚错过这长江上最著名的风景。所以大大小小的船只总是在万县泊岸过夜,使这个扼守川江要害的古镇历来为长江上最热闹的码头之一。

 夜泊万县

 

 

1986年春天,我从重庆乘船去枝城,打算从枝城转焦枝铁路线去湖南凤凰城,再辗转去张家界。船到万县正临近傍晚,斜阳照射在江面上,河床在上游下切很深,河岸很高。一下船,迎面看见又高又陡的石阶,万县就耸立在江岸高高的峭壁之上,它和我此前所见的任何一座城镇都迥然不同。可惜那时候没有数码相机,所拍照片几经搬迁也都遗失了。这张照片是1946年抗战胜利後外国人拍的,86年的万县当然不会还这么破旧,但那通往河岸的又陡又高的石梯级依然如旧,给每一个初到万县的人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码头就是一片简陋的平台,拥挤又噪杂,小贩们担着满筐的鸡鸭鱼上下船,其中一坛坛笨重的涪陵榨菜给我印象特别深。下了码头是宽阔的河滩,河滩上摆着些卖旅游纪念品的地摊,游客们俯在地摊上讨价还价,我也买了几块“三峡石”,其实就是河滩上随处可见的鹅卵石,涂了红红绿绿的颜色,有的画了脸谱,不知道这是一种当地的乡土艺术呢,还是纯粹的商业品?至今我的窗台上还摆着一块“三峡石”,令我常常想起这个长江岸边离瞿塘峡西口不远的古老市镇。

 

这高耸在峭壁之上的古镇是如此独特,我对它深感好奇。自古到万县最便利的是水道,人人首先面临的是这足有十层楼高的梯级。我们空手攀登,尚且气喘吁吁,贩夫们挑着沉重的担子,却如履平地,不断从后面超越我们。川东人吃苦耐劳,第一次进川,这个印象犹为深刻。

 

80年代长江轮上的饭菜比火车上的“盖浇饭”还难以入口,所以靠岸后饥肠辘辘的搭客们第一件事就是找地方填肚子,可是那晚吃了什么全无记忆了。一方面人生地不熟,不知道哪儿有好吃的,另一方面囊中羞涩,即使看见好饭馆也不会进去,又加上饥不择食,风卷残云,所以对万县有些什么美食竟然毫无印象。只记得吃完晚饭,天色已经昏黄,朦朦胧胧中街灯已经亮了。我们沿着迂回曲折的街道一路闲逛过去。街上的房屋大多依山而建,一边是高高的江岸,岸下“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个险要的地势像一幅经年不褪色的画刻在我对万县的记忆中。

 

这条高悬在江岸上的街热闹非凡,路两边摆满了小摊,鸡鸭鱼羊、蔬菜瓜果,日用百货,琳琅满目。其中以竹柳编制的各色藤篮桌椅为最多,显然是当地的特产。万县被称为“川东门户”,自古是商贾云集之地。不仅如此,由于地处川东、湘西、鄂西和黔东北四省交界处,又在长江水道上,万县历来是这几个地区的物资集散地,泊岸过夜的船只更刺激了这儿的夜市。

 

虽然万县横跨了大巴山、巫山等名山,境内有大小三峡名胜,但在1986年万县城却是个十足的小城,低矮的房屋,只有纵横几条街道,我们徒步很快就走到了小城的尽头。这个不大的市镇在夜晚看来颇有传奇色彩,昏黄的街灯下,有些欧洲式建筑隐约呈现出异国风情。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万县即被开埠为通商口岸,直接设有海关。这些已经陈旧不堪的建筑正是上个世纪遗留下来的。不过离开江岸,城里的大部分街区夜晚都很冷清,商店早早地关了门,街灯稀落,路上行人很少。

 

午夜时分,游倦了的旅客们陆续回船睡觉,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在睡梦中离开了万县,以后再也没有去过。对万县的记忆,除了那高陡的石阶和岸上的夜市,其余的部分,也像它的夜晚,朦朦胧胧,支离破碎。三峡水坝建成后,“高峡出平湖”,听说万县境内的许多村落已经沉睡在水下,那高陡的石阶和险要的地势也已经成为记忆中的往事了吧?

 

 

 

                                                                        2009-6-13于明尼苏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