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倾听不同小玩意儿适合度 |
二、孩子听的方式
很多专家提出把孩子抱在膝上或者拉着手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这种姿势其实更多的是强调了爱的传递,让孩子感到温暖、放松。
而对于姿势难道只有这样才是最好或者正确的么?其实过于去强调姿势就挺没必要的。我是觉得不同的书读法不同,孩子选择的倾听方式也不同,对于不同的年龄、不同脾气秉性、不同心情状态的孩子,倾听的方式都可能不一样。即便给同一个孩子读同一本书,初读和热读以及半年一年以后的再读,倾听的方式也未必相同。
家长不能一味的要求孩子像个绵羊似的依偎在自己怀里安静的倾听就是亲子阅读的最高境界。抱着也罢、平行也罢或者有个角度的坐着,甚至孩子蹦蹦跳跳的听,玩着玩具的听……都无所谓的,不能一概而论的就说哪种方式是好的,哪种是不专心的,难道不抱着就传递不了爱了?
常常看到一些家长,因为孩子听着听着就跑走了或者玩起玩具,或者活动起来不是静静的坐着听,就开始跟孩子发脾气,说的最多的一句是“你还听不听?不好好听我不讲了啊”。1、2岁的孩子听新书的时候,除非一下子就特别特别喜欢,否则多半都会边听边鼓捣些小玩意儿,或者表现得毫不在意,但是过后他会主动提出来还讲这本书,那就是听进去了,只是不想一上来就强加给自己打破稳定感而已。大点的有读书习惯的孩子,一般会静下来听了,但某些时候确实有其他的吸引远超过了这本书,那就要看孩子的状态来判断了,先玩过后再读也无妨嘛,或者孩子就是想边玩边听不想停下来,那就接着讲呗。另一种情况是这本书已经讲了很多遍了,孩子既想听也不想耽误玩,所以就边玩边听,但是她喜欢的部分或者她每次都要插话、问问题的部分,她就会立刻停下手中的事或者不再蹦蹦跳跳赶紧抢着跟你交流,其实这样子热热闹闹的看书也没什么,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能把这些区分开,而不是一个完全被动的过程,而且看的心情还挺愉悦,这样也就不觉得看书是件多么正儿八经的事儿,和玩其他玩具、游戏一样,都可以有些创新的方式,只要听着开心看着高兴聊着乐呵问的问题说不定更有深度呢。没读书习惯的孩子更不能强迫孩子非得把读书当成多重要的事儿,书里面好玩的有趣的足能够吸引孩子了,把这些本质的东西给孩子呈现出来就足够了,不要打破她本身玩的快乐的心境,让她感受到书的乐趣,让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渐渐的也就喜欢听故事看图书了。
女儿在听很多故事时都是蹦蹦跳跳的,我没有让她一定要坐在我怀里或者旁边,故事讲得越精彩她蹦得也就越欢。听故事运动两不误,还常常发明出新的蹦法。书里面有些什么动作,她也赶紧自己表演一番。有些书像诗歌一样美,她也就安静的坐在我怀里或者旁边了。其实孩子能区分出不同的书用不同的方式去听也挺好,我总觉得这样孩子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她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而不仅仅是享受读书的温馨。而且即便周围几个声音都在读书,她能把注意力专注到自己的那本书上,不知道这是不是与平时玩着听,看似分心,但是听的这方面其实很专注有关。
这篇最想说的是,当孩子听故事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专心”时,我们应该有个判断。是继续读,那个分心并不影响正常的听故事;还是当时确实对“玩”的有兴趣,那就先专心玩,合适的时候再读。我们也可以想想这本书对于孩子的适合度,是否能调动出兴趣,反正是没必要责备孩子,强压着把这故事听完,那样的乐趣会降低很多吧,而且哪岂不就成了因为孩子没法自己识字阅读而找了一个读书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