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荐图书37:《小海螺和大鲸鱼》

(2010-08-06 23:46:06)
标签:

育儿

大鲸鱼

小海螺

卡梅拉

聪明豆

分类: 图书推荐

http://s11/middle/62ab8dcbt8d29997e923a&690


《小海螺和大鲸鱼》最初翻到这本书是整理聪明豆系列,那时我对朱莉娅·唐纳森的作品都不了解。一直以为当年给迪迪买的聪明豆二是这四辑中最经典的,有《我永远爱你》《长大做个好爷爷》《愿望树》等等,每本看着都那么温馨,而且对于家长教育孩子来说又那么有意义,甚至觉得远比育儿书更具参考性。现在想来,也许是当年迪迪小,再加上是女孩,温馨的画面就深受我们的青睐。第一辑,阿克塞尔·舍夫勒的画色彩都很暗,可能单看封面不会一下子选中。翻开来读一读,文图的配合相当精妙。这套每一本都很好看,可能名气最大的是《咕噜牛》吧,不过我这次谈的是让我一见钟情的《小海螺和大鲸鱼》。

 

曾经和馆里好几位妈妈介绍过这本书,其实也在推荐套装书时表达过对它的喜爱,然而似乎这样还不够,除了我挨个叨叨的几位外,很少有人特意问到这本呢。

 

这本书的文字像诗歌一样,故事很神奇。有一只与众不同的小海螺想出海去远航,她讲了又讲,她的愿望一定要实现。她用黏液在黑黑的岩石上写下了银色的字“请带我出海远航好不好”。大鲸鱼看到了,带她远航周游世界。他们看过了南极的冰山,看过了火山和金色的沙滩,遇过巨浪,见过海底,经过风雨见过美景。每一幅图配合的信息都非常丰富。有过了这些见识,小海螺越发的觉得自己很渺小。然而有一天大鲸鱼迷路赶上了退潮,搁浅在海滩上。这时候光靠小海螺的激励也没用啊,大鲸鱼太大了,在海滩上没法动。小海螺突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猜到是什么了么?前面她求助远航的法子在这里用上了呢。这次她来到一间教室,在黑板上用黏液写下了“救救鲸鱼”。小海螺虽然小却凭借着写字帮助她实现了梦想,也在大鲸鱼最危难的时刻拉来了救援的队伍,这给孩子们是多好的激励啊。

 

接下来这两页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共简短的三句话,图画的简洁却信息丰富,更重要的是解决方式包含了很多层意思,能教会孩子们遇到危难的解决思路,非常有条理。


第一句:孩子们跑出教室,报告消防队。图里小朋友着急的跑,有一个小男孩手里托着小海螺。这里的小朋友没有凭着一腔热情就去救大鲸鱼,而是知道先求救于消防队。在争分夺秒的时候,小朋友应该知道求助专业人士。这时候可以和孩子聊聊110、119、120等等电话。

第二句:大家赶紧上海滩,快得像飞。图中消防车赶来。

第三句:消防员围着鲸鱼挖出个池塘,还不停往鲸鱼身上洒水。在讲这句前我问过迪迪,你会怎么救大鲸鱼。她最初想到的方法还是怎么把大鲸鱼搬回大海里。什么这么多人一起抬,告诉她大鲸鱼很重很滑搬不动,她就想用吊车、飞机等等依靠机械力量把大鲸鱼搬回到大海里。这法子虽说听着都不错,只要力量达到了,就能解决问题,所以她的思路也是怎样达到这个力量。然而实际这样方法是不大现实的。这页的精妙在于,消防员先用设备给大鲸鱼浇水,这是先保住大鲸鱼的命啊。洒水时我们看到他们的设备是可以把海水引过来的,嗯,这样就不用担心水不够或者大鲸鱼不适应淡水了。同时挖掘机和小朋友都在它旁边挖沙子,这是长远的一步,洒下来的水慢慢汇集就形成了一个小池塘。这样的工作因为解决了最重要的生存问题,实际也就延长了救援的时间。最后等到涨潮了,潮水涌进小海湾,大鲸鱼顺着水流回到了大海安全脱险。就这么一幅图一句话就把这么复杂的方式给交代清楚了,不得不佩服这一对黄金搭档啊,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因为写童书就随便安排一个方法,这点让人很敬佩。

 

文章的结尾,小海螺们听完大鲸鱼和小海螺的冒险经历,都跟着大鲸鱼和小海螺出海远航了。

 

这本书的文作者朱莉娅·唐纳森曾经为儿童节目创作过歌曲,编写过剧本,之后写童书,难怪她的文字读起来都琅琅上口,如同诗歌一般呢。而译者任溶溶老先生也在儿童诗、韵文故事的翻译上造诣深厚,所以读起来很有韵律很舒服。

 

这本书大家读着不知道会不会想到卡梅拉,都是出海,结局却迥然不同。卡梅拉远航恋爱了,带回了她的真命天子皮迪克,从此卡梅拉结婚生子她的生活也趋于正常。就像我们大多数妈妈,年轻时疯狂过,为了梦想如何如何,有了孩子以后,就渐渐以家庭为中心,当起了贤妻良母。小海螺出海回来讲了冒险经历却带走了更多的小海螺一起去冒险。我觉得个性更像男孩子(书中用的“她”),总让我想起《燃情岁月》中的布莱德·皮特,野性与冒险一直呼唤着他们,那是他们的主流生活。如果都是女性的话,卡梅拉最后回归了家庭,小海螺注重了她的梦想(或者说事业),所以不管是选择做全职妈妈还是更重视事业,想想卡梅拉和小海螺,也许就能想得通吧。(最后这句纯属看到又有妈妈犹疑到底做全职妈妈还是出去工作突然想到的,骨子里的东西,问清自己的感受就好了,每个人的感受不同,所以抉择也自会不同。有的享受全职妈妈,有的焦虑,有的享受工作的成就感,每个人的满足点都不一样,最重要的还是看清自己的需求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