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中的丰富——《七只瞎老鼠》

标签:
育儿七只瞎老鼠大象杨志成 |
分类: 图书推荐 |
http://s1/middle/62ab8dcbt7335d71d05e0&690
看各种关于绘本的推荐的书,就会对获凯迪克大奖的唯一的华人杨志成印象深刻,可看到更多的是推荐《狼婆婆》。这书诡异的氛围我不觉得每个孩子都会喜欢(书确实好看),倒是读到他的《七只瞎老鼠》,我那叫爱不释手,这书一定能吸引小孩子啊。
故事改编自我们都知道的成语故事“盲人摸象”,画面看上去简单,但逐页翻下来,每页都直观的或蕴含着给了我们那么多的信息。一上来黑黑的一页上一条细细的红线,是什么呢?接着扉页上蓝、红、白、橙、黄、紫、绿,七条彩色的细线翘翘着,看到题目是七只瞎老鼠,可能有的猜到细线是老鼠尾巴。就算不点明,翻到里面我们也能从彩色老鼠身上发现它们的尾巴,这是不是也是部分和整体的一个暗示呢?接着星期一红老鼠第一个跳出来去“看”个究竟,左面画面剩下的六只老鼠一个一个叠成一摞。右边的画面是大象的一部分,孩子们看书时可以由部分一点点猜测、构建。凡儿第一次看这书,看到红老鼠看的象腿,圆圆的白色的脚趾甲,问她这幅图像什么,她说“鸡蛋”,小孩子关注的点很特别呢。接着红老鼠回来向另外六只老鼠汇报,汇报页都是老鼠扎堆儿的方式,后面可以看出每次听着汇报的老鼠都是没去“看”过的,已经看完的老鼠则在另一边窃窃私语。右面的画面是老鼠汇报的内容,颜色与说话的老鼠颜色相同,大块的色彩视觉冲击很强,孩子前后对比两幅画面能发现相似之处,其实对于小孩的想象力也挺好的,这样他们也可以平时看到什么尽量发挥去想象。接着周二,绿老鼠出来,红老鼠在左面的画面中摞的最下面。后面每一天都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派出去一只老鼠。这样想来,七只老鼠与一周的七天暗合周而复始。对于小宝宝有时很难理解这个循环的概念,周日完了为什么又是周一。老鼠每次都按照这个顺序摞起来,对于孩子按照颜色去数理解这个概念很有利,而且觉得特别好玩儿。最后第七只老鼠是白色的,它从这边跑到那边,从上边跑到下边,把前面六只老鼠的描述整合到一起,发现这个怪东西是大象。而从颜色来看,前面六只是彩色的,最后是白色也是有整合到一起的意味,所以最后这只是白色作者应该是刻意的,就是让它来看到整体啊。
看到最后,这么简单的画面,不光让孩子感受到了色彩,发现了周期的规律,还能对于大象不同部位想象成其他物品,同时这对小宝宝也有个认知的学习,另外对于物品描述时,量词的不同运用,也能让孩子有所学习,比如:一根柱子、一条蛇、一支矛、一座峭壁、一把扇子、一根绳子。还有最后白老鼠描述时形容词正反对比,以及比喻,比如:硬得像柱子,软得像条蛇,宽得像峭壁,尖得像支矛,薄得像扇子,粗得像绳子。最后最后锻炼了一下记忆力,比如不同颜色的老鼠是哪一天出来的,看的大象的什么部位,像什么。基本上孩子这么说下来整本书也就复述下来了。对于大一点的宝宝呢,找到图中的这些设计的奥妙和规律,肯定乐趣也不小。
最后最后啰嗦一句吧,写这些以及平时和家长的交流,不是为了家长给孩子读书时一下子都给点破了的,那样就丧失了孩子自己发现自己体会的乐趣。我们对书有所了解有所感受后,会在读那些部分时处理出来的味道就不一样了,孩子自然会感受到的。另外在某些方面会有一个引导和强调吧。有时就算再多引发孩子去发现新的方面也不是第一次读就都做完的,如果那样还是家长在给孩子灌输了,而不是平等的去读书去发现乐趣了。啰嗦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