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 ——课题立项申请
(2011-12-23 10:22:54)
标签:
杂谈 |
宁陕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
立项申请书
课题名称
类
课题负责人
承担单位(盖章)
宁陕县江口小学
填表日期
鉴定时间
组织鉴定单位(盖章)
一、负责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基本情况
|
课题名称 |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 |
||||||||||||||
|
负责任人姓名 |
李子琳 |
性别 |
女 |
民族 |
汉 |
出生日期 |
1979.11 |
||||||||
|
行政职务 |
|
专业职务 |
小教一级 |
研究专长 |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
||||||||||
|
最后学历 |
大专 |
最后学位 |
|
身份证号 |
612424197911031423 |
||||||||||
|
工作单位 |
宁陕县江口回族镇小学 |
电子信箱 |
lizilin886.sun@163.com |
||||||||||||
|
通讯地址 |
宁陕县江口回族镇小学 |
邮政编码 |
711602 |
||||||||||||
|
联系电话 |
(区号)0915(单位)6941321(家庭) |
||||||||||||||
|
主 要 参 加 者 |
姓名 |
出生年月 |
专业职务 |
研究专长 |
学历 |
学位 |
工作单位 |
||||||||
|
李子琳 |
1979.11 |
小教一级 |
数学教学研究 |
大专 |
|
宁陕县江口小学 |
|||||||||
|
吴权丽 |
1979.6 |
小教一级 |
数学教学研究 |
大专 |
|
宁陕县江口小学 |
|||||||||
|
李红霞 |
1976.7 |
小教一级 |
数学教学研究 |
大专 |
|
宁陕县江口小学 |
|||||||||
|
陈武荣 |
1976.10 |
小教一级 |
语文教学研究 |
大专 |
|
宁陕县江口小学 |
|||||||||
|
|
|
|
|
|
|
|
|||||||||
|
|
|
|
|
|
|
|
|||||||||
二、课题设计论证
|
.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课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限3000字以内) |
|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校仍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学困生,这到底是那些因素造成的? 值得我们去研究,去转化。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学困生)而言,我们要促进他们的转化与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学困生同样也具有他(她)的独特性。如果教师能够尊重、理解、适度地认可学生的这种见解,并为他们提供独特的表现机会,就可能会激发学困生的表现欲望和学习潜能。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新课程背景下,学困生的产生的原因。学困生的问题是几十年来一直困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问题,它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帮助学困生找出学习困难的原因,完成新课标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生在学习方面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开拓新的思路。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使教师真正做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使教师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让学困生也能快乐的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 研究的目标: (1)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为依据,全面探究学困生形成原因。通过对 “学困生”调查分析,对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归类分析,针对不同的“学困”原因提出具体的转化策略,或改变 “学困生”对学习的态度,或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热情,改善学生学习的动机,或增强学习的意志和韧性等,通过各种转化机制让他们“会学”、“想学”,变“苦中学”为“乐中学”,让他们也能尝试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2)通过课题研究,把握有效转化学困生的方法和手段,最大程度地克服学生两级分化,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出一整套的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和教学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防止 “学困生”的出现;对于有分化趋势的学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对于由于种种原因对学习确实出现“困难”的同学要分类地制定有效的转化策略。所有的这些研究,最后形成一定形式的文字材料,以有助于继续深入的研究和经验的传承。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等在内的新课程教育理念,特别是要研究出对于学生发展性评价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学困生”产生的背景、转化机制有深刻的认识,并写成有一定质量的经验总结性文章和论文,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争取能够推广应用。 2.研究的内容 (1)、研究小学学困生产生的主观原因,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学习的意志和毅力、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已有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等; (2)、研究小学学困生产生的客观原因如:社会原因、教师的原因、家庭的原因等; (3)、研究采取针对性的方法,阻断产生学困生的主观和客观因素; (4)、对现已出现的学困生,研究采取有针对性的转化策略和方法。 三.课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本课题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通过调查、实践、研究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积极探索学困产生的原因,如何去转化学困生,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09.5---2009.9): (1)运用文献资料法,收集资料,拟定课题研究方案。 (2)运用调查分析,对当前本校学困生学习中存在的原因进行先期的调查。再对学生学习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对策。 2、实施研究阶段:(2009.10---2011.11) (1)运用行动研究法,在部分班级进行先期的重点实验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分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09.10---2010.10)重点进行对学困生学习成绩较差、在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身体健康等进行调查、分类和分析。 第二阶段:(2010.11---2011.11)根据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探究如何把学困生转化过来。 (2)定期进行全校性的课堂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开展经常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在实践中研究分析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3)运用经验总结法,收集资料,总结阶段性成果,撰写论文,进行阶段性汇报,将实验成果向全辅导区推广。 3、总结结题阶段:(2011.12---2012.5) (1)总结实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2)结题。(3)展示,推广研究成果。 |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
.主要参加者的背景和研究经验、组织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试验仪器设备、研究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 (限1500字以内) |
|
本课题研究小组的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有深入理解,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已发生了质的变化,许多教师已经在教育教学中关注对学困生的指导和转化,已有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因此,我校已具备开展“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的课题研究基础。 本课题组负责人一直承担学校数学教研组工作,09年初被县教研室聘为兼职教研员,曾获得县级四优评选教学能手称号,有六篇教学论文获得市级奖,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课题组核心成员均为本校骨干教师,有教务领导,精通教学,善于管理,有教科研骨干,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及开拓创新的能力,他们均参与过县级赛教活动,都获得教学能手称号,撰写的教学论文都获得市、县级奖。在新课程改革中成为推动我校深入践行新课标的排头兵,拥有一定的教科研经验,都已具备完成课题研究的能力,本课题研究前期,我们已对本校学困生进行过调查,并通过访谈发放调查表等了解他们的心里状况,还进行了资料收集及数据分析等,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课题研究具有良好的保障条件: ⑴设备与资料保障:学校各项设备比较完善,拥有较好的多媒体教室、网络电脑室、图书室等,为教学与研究提供了保障;课题组的每个教师都有电脑,而且都已上网,这为网上学习和查阅资料提供了便利。 ⑵研究资费保障:学校在经济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准备拨专款(确保5千元以上)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研究经费,保证课题研究正常、有序、有效地进行。学校还将保障课题组教师每年都有一定的学习经费,为参研人员提供学习机会,引导他们将自学与外出考察学习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3)本课题领导重视,并建立激励机制。对热情参与教改、全力投身本课题的研究,并取得成果者,按成果的不同程度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 ⑸本课题研究有明确的目标,有具体可行的操作实践内容,有完整的计划,落实了每一年课题研究的目标及重点,有完善的措施和标准,并能责任到人,任务到位,故能按计划得以实施和完成。本课题组还选拔科研意识强、有一定科研经验的骨干教师担任子课题负责人,保证各子课题能正常开展研究。 |
四、负责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近三年来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
发表出版时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预期研究成果
|
最终研究成果(限报3项,其中必含报告和研究论文) |
||||
|
序号 |
完成时间 |
最终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负责人 |
|
1 |
2010.10 |
学困生成因的调查报告 |
调查报告 |
李子琳 |
|
2 |
2011.11 |
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 |
论文集 |
吴权丽 |
|
3 |
2012.5 |
学困生的转化经验报告 |
研究报告 |
李红侠 |
|
课题组所在单位(学校)意见: |
||||
|
总课题组审批意见: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