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jingyi88
jingyi88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38
  • 关注人气:2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碑林杂谈之十二:石台孝经、开成石经和西安碑林博物馆国宝级文物

(2019-10-24 20:31:51)
   《碑林区志》载:1995年,经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认定,西安碑林博物馆现拥有国宝级文物19个号134件,一级文物272件(套),这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国宝级文物其实就是一级甲等文物。按西安碑林博物馆展出位置,依次应为:
         1·大夏真兴六年(424)《大夏石马》;2·唐景云二年(711)《唐景云钟》;3·唐天宝四年(745)《石台孝经》;4·唐大和七年至开成二年(833~837)《开成石经》(114件);5·唐建中二年(781)《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6·唐天宝十一年(752)《颜·多宝塔感应碑》;7·唐会昌元年(841)《柳·玄秘塔碑》;8·唐贞观十七年(643)《欧·皇甫诞碑》;9·唐咸亨三年(672)《唐怀仁集王右军书圣教序碑》 ;10·唐大历十四年(779)《颜·勤礼碑》;11·东汉中平二年(185)《曹全碑》;12·唐开元、天宝(713~756)《老子坐像》;13·唐贞观九年(635)《献陵石犀》;14·唐贞观十年(756)《昭陵六骏·白蹄乌》;15·《昭陵六骏·什伐赤》;16·《昭陵六骏·青骓》;17·《昭陵六骏·特勒骠》;18·唐开成元年(836)《柳·迴元观钟楼铭》(未展);19·唐贞观四年(630)《李寿墓志并盖》(3件)。
       除此以外,坊间还流传有:1·“北宋永兴军京兆尹王彦超重刻的”唐·虞世南《孔子庙堂碑》;2·《北魏司马芳残碑》;3·褚遂良“逝后唐龙朔三年刻立的”《同州圣教序碑》;4·张旭的《断千字文》;5·怀素的《千字文》;6·“宋淳化四年(993)摹刻的”秦·李斯的《峄山刻石》等,“也是”这19个国宝级文物之说。
       “景云钟”、“昭陵六骏”和“景教碑”等三个(六件)西安碑林的“镇馆之宝”,上一篇已经介绍过。这篇继续介绍西安碑林的国宝级文物:唐·石台孝经和唐·开成石经及汉石经和魏石经。
        明清之顾炎武《石经考》、清万斯同《石经考》、近人马衡《汉石经集序》、张国淦《历代石经考》等书载:儒家经典刻石,史称石经。至今有文字可考的有下列七种。始于东汉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175~183),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列于太学门外,此为汉石经。为蔡邕(蔡文姬之父)所书,字皆隶体,经籍志称一字石经。曹魏正始三年(241),以古文(钟鼎、甲骨)、篆、隶三体并书者,谓三字石经(三体石经)。《开成石经》成于唐开成二年(837),凡十二经,无孟子。唐后五代十国的后蜀广政七年(907~960)刻九经于成都学宫,为蜀石经。此外尚有宋之嘉佑石经,金太学石经(宋高宗御书石经),清嘉庆八年(1804)之十三经石刻等。 
       《辞海》词条解释云:今只唐开成石经尚存西安,清石经尚存北京,比较完整,余均残缺  
       【唐·石台孝经】又称“孝经台”,在碑林的第一展室的碑亭展出。“孝经”作为孔子弟子曾参对孔子所讲孝悌之道的记录,当然也属石经。唐天宝四年(745),是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亲自注释、作序、作跋并亲自以隶书书写“孝经”全文,刊刻石上的。碑额篆书,碑身为四面刻石组成方柱形,方形碑首,四边浮雕流云和卷云纹,顶部为山岳形。下为三层方形石台座,石座四周线刻蔓草和瑞兽。碑身通高590厘米,每面宽125厘米。
        这座碑石,原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国子监。唐天祐元年(904)移置于唐尚书省西隅(今西安社会路一带),北宋时移入碑林现址。武伯纶先生在有关论述时,特别指出:史书记载的,唐·韩建“天祐甲子岁,……移太学并石经”的石经,正是此《石台孝经》。
      【唐·开成石经】唐大和七年至开成二年(833~837)刻。共114石,两面刻,计228面。记述儒家经典凡十二部,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史、思想史和经学史具有重要价值。历代刊刻石经中,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儒家经典的石质书库,誉为“古文之终,今本之祖”。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一展室展出。
       228面经石,均为长方形,每石高216厘米,宽85~98厘米。每面上下分列8段(排),每排36~39行,每行由上至下书写10字。上刻《周易》(9面),《尚书》(10面),《诗经(毛诗)》(15面),《周礼》(17面),《仪礼》(20面),《礼记》(33面),《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67面),《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16面),《毂梁春秋》16面,《尔雅》三卷(4面),《论语》(7面),《孝经》(1面)等十二部儒家经典以及唐代张参所编《五经文字》(8面)和唐玄度所撰《九经字样》(2面)等,共65万余字。书名与卷名,隶书,经文为楷书。书写者为陈玠、艾居晦、段绎等4人。
       上述石经,就是史载:宋永平军(西安)节度使刘鄩,将“委弃于野”的原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国子监内后“迁置于城内尚书省西隅”的“六经石”,有关记事碑或称“新移石经”。
        史载,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关中大地震,《开成石经》数十石折断或倒扑。“西安府学生员王尧典等按旧文集其缺字,别刻小石立于碑旁,以便摹补。” 明万历十六年(1588)陕西左布政使姚继整理开成石经并辑石经字样刻石经补字97石、116面(小石碑),立于石经旁。其间,明代补石经49941字(实补50818字)。清康熙三年(1664)陕西巡抚贾汉复、许肇业等集唐石经字摹刻《孟子》一书共九石(16面)。康熙二十一年(1682)麻尔图又补刻《大学》、《中庸》共二石。上述补刻,均附于唐开成石经旁。
        《辞海》在“石经”条目解释中,也指出:在文字上,以前四种较为重要。指的就是汉石经,魏石经,唐石经和蜀石经这四个石经。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就有上述四种石经中的三种原刻石,其中唐石经为国宝级文物,《汉石经》和《魏石经》应为国家一级文物。        
       《汉石经》,东汉熹平四年(175)至光和六年(183)刻,故称:熹平石经,又称一字石经,中国历史上七次镌刻石经之首。蔡邕隶书,刻有七部(六部)儒家经典,共四十六石,为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原立于东汉太学前,早已残损散失。碑林博物馆藏有残石一方。高33·5厘米,宽69厘米,两面刻字,内容为《周易》。正面余字28行、247字;背面余字21行、197字。该残石1938年于洛阳为于右任所得,后捐藏碑林。抗战期间曾移藏富平,1952年重新入藏碑林。  
        《魏·三体石经》,三国曹魏正始三年(241)刻。每字刻古文、篆书和隶书三种书体,故称三体石经。原立曹卫东都洛阳太学,后被毁,残石散存多处,已发现者多为碑刻上部。碑林博物馆藏石,高41厘米、宽37厘米,两面刻字。一面刻《尚书》,存字10行,34字;一面刻《春秋》存字10行,50字,为碑刻基部,并有“始二年三”字样。该残石不但呈现古文、篆、隶字体,在周秦汉魏晋间的演变,而且证明魏石经刊刻具体时间,弥足珍贵。1957年出土于西安青年路,遂入藏西安碑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