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朱熹有首大家熟悉的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人考据说,写的或是朱熹家乡孔庙里的泮池景象。
《辞海》:泮,泮宫。泮宫即学宫,《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
辟雍:天子太学中一座学宫,四面环水,谓之辟雍。而诸侯之学,只能南面泮水,称泮宫。泮水为学宫前的水池,状如半月形,亦称泮池。泮池上的石桥,称泮桥。
历代学宫均沿袭其形制。
据传,最早在孔庙的棂星门前建泮池的是建康府学(南京夫子庙),其时为宋仁宗景祐三年(1034)。明代则是泮池普及和规范化时期,地方官学、孔庙在棂星门内外修建半圆形的泮池成为规制。
我们由碑林东门进入,就可以看到两个石栏围着的四分之一圆的水池(两个合起来就是半圆形),就是泮池,夹在中间的那条石条道路就是泮桥。
据考:西安孔庙泮池,最早记载约在明成化十一年(1475)。由巡抚李思孝修建,址在门外。(所据为明嘉庆本《咸宁县志》载“门前为泮池,跨以石桥···”)此后,清顺治八年(1651
)“训导(府、县设置的官员,其责在辅助府、县学的教授、学正、学谕,教诲生员。略同今教育局长之职)张宏业,改凿于仪门内”。
所以,现存西安孔庙的泮池,是清时建筑。
《诗经》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的章句。说的就是古代士子,中了秀才后,就可到孔庙祭拜,可以在泮池摘采水芹,插在帽檐上,以示文采。“入泮”、“游泮”或“采芹”等都是考中了秀才或以上功名资格等意思。
据说,过去有关礼俗规定:一般人进孔庙,须绕池而行;经府学考试,考中秀才后,到孔庙换学服(称:释碣。唐时,蓝绿红紫黄等色皆为官服色,一般百姓,都是衣着葛麻兽毛织就染成土黄土红土蓝等色衣裳。)绕池三周,然后在当地主要官员带领下登桥,跨泮池,拜孔子,行入学礼(拜见教官:教授、学正、学谕)。
也有礼俗称泮桥为状元桥或青云桥。县试(县、府、院)考中的秀才只能绕行三周;省乡试中举的举人,也只能在桥上挂灯笼。只有通过省乡试、礼部会试和殿试,取得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的才可以从桥上走过,状元居中,榜眼、探花分左右而行。当然,过去授职知县(正职)以上的官员,起码是也是进士(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带领秀才过泮桥,拜孔子,应该不算违规。
据传还有一种礼俗:入学(考中秀才)满六十年,可以享受“重游泮水”之礼遇,作为曾当过秀才而享高寿者的庆典。
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四日(1905年9月2日),清廷下令自丙午(1906)科开始,废止所有科举考试。原设在今东厅门西安高中位置,考秀才的“咸宁、长安考院”,后来成为清末陕西大学堂;三学街上的西安府学、县学、孔庙和泮池等,失去了往日地位,成为了历史文化遗产。
至于,解释曲阜的孔庙和南京夫子庙的泮水就是门前的一条河的理由,应该就是修建学宫(文庙)和泮水的另一个特殊要求:也就是朱熹那首诗中的“活水”了。或许也可以作为“笑谈”和“理由”,来“解释”:陕西省境内,明清期间只出过三个状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