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杂谈之三:魁星楼、魁星塔和三学街的来历
(2019-07-19 08:32:47)
《碑林区志》(1994-2008)“街巷选记”中有“三学街”条目:“三学街
位于文昌门内西侧,西至安居巷东南口(清称侯家拐),东西横街。明成化九年(1473)咸宁县学、长安县学分别迁至府学、文庙两侧。民国二十三年(1934)出版的《续编陕西通志稿》载:‘西安居省会、郡一县二,故三学而庙一。咸宁邑治在东,故学亦在东;长安邑治在西,故学亦在西;府学居中,名曰三学’。三学所在,因分别为府学考官和二县考生住地,故经营文房四宝及书画店铺麇集,遂成三条南北小巷。民国初年,该巷由南城巷始更名为三学街。1966年,三学街曾改名为文革街,“三学”亦改名为文革一巷、二巷、三巷,1972年均复名。
三学街古貌依然,与书院门合称书院门仿古文化街。街区现有百年以上国槐、皂荚等古树35棵,其中西安市统一编号的001-005号,800年以上树龄的唐槐均在此地。该街东段照壁为清末民初所建,“孔庙”二字为文人刘辉所书。咸宁学巷东侧现存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所建魁星塔(奎文阁)与城头上重建的魁星楼南北相向。”
文中的楼和塔都是建筑形式的名称。文中的“三学”,指三学街上三条南北走向的小巷子。由西向东分别称:一,长安学巷;二,府学巷;三,(越孔庙)咸宁学巷。按西安人对街巷口语称呼习惯,一般称:长安学,府学巷和咸宁学。
魁星,按《辞海》解释为:古星名。又名“璇玑”。北斗七星中前四颗星,即天枢,天璇(或作“天睿)天玑、天权的总称。古称”羹斗“为”魁“(见《说文
》),因四星排列成方形如”斗”,故名,或称“斗魁”。又解释为:专指天枢星。《史记·天官书》
张守节正义:“魁,斗第一星也。”
《辞海》作为权威工具书,当然还有其他的解释。
坊间传说:每年的七月七日,不光是牛郎织女见面和女儿家”乞巧“的日子,还是魁星的诞辰。文人学子前往当地的魁星楼或魁星阁,烧香祈求,希望自己前程似锦、金榜题名、大魁天下(当状元),前程似锦等等。
所以我们还是引用最新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的解释: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旧时很多地方都有魁星楼、魁星阁等建筑物。
文昌门(上世纪六十年代,此处城墙开通豁口,1985年修建拱门洞4孔,市区政府听取碑林区政协的建议后命名)城墙上的魁星楼。最早的记录是明泰昌元年(1620)修建竣工。见《碑林区志·大事记·明(1368-1644)》)现今的魁星楼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整修西安城墙时修建的。
明建的魁星楼,据坊间传说:系明万历年间一次乡试(考举人)中,咸宁县无一人中榜。时布政使高公,测定城墙东南角,八卦中的巽位,气脉通达华山,终南山···系缔结文脉胜处,遂修建魁星楼,但屡修屡垣(颓断)。
八十年代重修的魁星楼据说是根据康熙七年(1656)《咸宁县志》所载数据和遗址,在旧址恢复修建的。
现存咸宁学巷东侧的魁星塔,系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所建,明代建筑,与城墙上的魁星楼在南北同一轴线上。
清光绪十九年(1893)《陕西城图》示:其时,咸宁学南部有崇圣祠,东有文昌宫。故有此塔所建之处或为奎文阁之说。而明末城墙上的魁星楼也有称“文昌阁”之说。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