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洪洞县|山西古建之旅(20)

(2025-10-23 11:58:14)
标签:

古建筑

山西

洪桐县

广胜寺

分类: 和小伙伴的旅行:国内

洪洞县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 未曾开言我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 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 言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来自京剧《苏三起解》中的唱段,是我去山西之前对洪洞县的惟一了解。

 

洪洞县的”洞“,此处念”tóng“。据《旧唐书·地理志》,取义县北之洪洞岭。又据《山西通志》:“县北五里有洪崖古洞,县以洞名。”看来,城南“洪崖”、城北“古洞”,两者结合而得之。

 

西周时洪洞为杨侯国,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洪洞为杨县。隋义宁二年(618年),改杨县为洪洞。 洪洞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华人老家”。


大槐树景区

 

原本今早直奔广胜寺去,坐上车了,瞥见沿途的棕色路牌,好奇随口一问,“大槐树景区是什么?”于是,孤陋寡闻的我,在女友百合和司机小徐的教育下,被普及了“大槐树”这个词的深层内涵。它不仅具体指向一棵树,而且还是中华民族溯源“寻根”的代名词。

 

距离很近,我们当即改行程,决定去看上一眼,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该景区是中国唯一的“寻根”和“祭祖”民祭圣地,5A级。它以宋-明代移民史实为依托,是海内外亿万大槐树后裔的根祖文化圣地。

 

景区才刚开门,游客寥寥,我们脚下疾行,快速扫过,直奔重点——大槐树。

 



真的有一棵树!不过,原先的大槐树早已被泛滥年代的黄河冲毁,如今替而代之的是一棵半人造大树,历经沧桑的造型,颇有古树的风气。

 

女友也寻根来着,树下一圈围栏找不到粤和闽,我们笑称大概这些地方是迁移的最终目的地,又或许因为彼时的南蛮之地,大槐树下的明朝子民未及之处。

 

正巧赶上了景区的表演,就在树下上演了一场明代迁移史的短剧。因此我也粗浅地了解了这段历史。大槐树移民活动始于宋室南迁时代,止于清代中后期,其中以明代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之间的五十余年为高潮。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解决中原地区人口稀少问题,恢复中原社会生产,下令将山西人口迁徙到中原地区垦荒,这场移民潮被称为洪洞大槐树移民,构成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运动。它直接涉及1230个姓氏和汉、回、蒙古等多个民族,移民迁徙地遍及全国18个省(市)的498个县(市)。这一走,就是数百万人不同的归宿。

 

演艺人员的精湛演技超出了我的预期,他们很认真动情地演绎着当时的亲人分离、命运忐忑、前途未卜……一纸钦令,普通人的命运。“走遍天涯 洪洞是家”是流淌在古槐后裔血液里的乡愁。至今在河北、河南、山东、东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一不小心,十几分钟的剧情看得我眼湿湿。

 

“当时洪洞县广济寺旁有一株高大的汉代古槐,贯通南北的驿道就从这棵古槐的树荫下通过。官方开始强制移民后,官府在广济寺设立办公点,将百姓聚集在古槐下,编排队伍,发放外迁证件和盘缠。移民上路后忍不住频频回头,直到古槐消失为止,使得洪洞的大槐树成为故乡留给移民的最后印象,也成为了移民后代关于故乡的记忆符号。”

 

广胜寺

 

位于广胜寺镇霍山上下,建筑群分上寺、下寺,以及水神庙。创建于汉建和元年(147年),历经多次重修和扩建,最大的一次应是元大德七年(1303年)临汾大地震后,虽现存因而形制结构仍保持着元代的风格。

 

广胜寺有三绝:飞虹琉璃塔、《赵城金藏》经卷和元代壁画。前二在上寺,后一在下寺/水神庙。


上寺弥陀殿、韦驮殿、毗卢殿,下寺山门、前殿、后大殿、西朵殿及水神庙明应王殿为元代遗构。上寺盘踞山顶,三进院落,中轴线依次为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和毗卢殿。

 

未进山门,已仰望飞虹塔。塔身47米高,13层青砖制成,皆饰以七彩琉璃,主色调为黄绿,大张大扬,金碧辉煌。尤其雨后斑斓似彩虹,故名“飞虹塔”。一层为回廊,二层四面拱门,每面正中是天王像。塔内底层供奉铜铸释迦佛坐像。

 

 

飞虹塔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中国现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留有工匠题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央视86版《西游记》中《扫塔辩奇冤》唐僧扫塔的取景就在此处。惟旅游淡季但持高炮筒老法师散落,且不友善,那么空旷的户外,正沉浸在美好的景象之中,却总是因为无意闯入镜头而被他们呼来喝去,好像拍照多大能耐似的,从而大扫观赏的兴致。


 

飞虹塔为上寺的标志性建筑。上世纪30年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人,曾先后4次来到山西进行古建筑调查。第二次的山西之行,他们来到广胜寺,大为感叹:“国人只知藏经(赵城金藏)之可贵,而不知广胜寺建筑之珍奇。

绕飞虹塔转了两圈之后,我们继续往里走,来到弥陀殿。1933年,高僧范成和尚到广胜寺,在藏经柜中发现了尘封了几百年的金代大藏经,虽此时的《赵城金藏》只剩下5000多卷,仍为世上瑰宝。

 

边拍着照片边看,不觉和女友走散了,可能她去听讲解了。游客似乎也不往这边来,突然佛殿里四下无人,只剩我一个,静参佛意。

 

稀世珍品《赵城金藏》就原存于弥陀殿中,现存于国家图书馆,为镇馆之宝。我见到精美的壁画和背光,又多看上几眼。








 

我们在上寺逗留的时间较久,下寺才是大多数年代更久的元代建筑。不过又要等候坐班车下去,国内的旅游景区之大,总是要弄得人筋疲力尽。

 

下寺坐落在山脚,面临汹涌的霍泉。下寺西侧为水神庙,是为祭祀霍泉神的庙宇,包括山门(元代戏台)、仪门、明应王殿等建筑。水神殿重建于元仁宗延佑六年(1319),壁画完成于元泰定元年(1324)。



下寺壁画基本被切割搬空,分散流落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多处。据学者研究考证,广胜下寺后殿东壁残存壁画中的旌幡恰好可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炽盛光佛佛会图》壁画拼合。

多年前曾到过大都会博物馆,当时对广胜寺一无所知,今日才恍然当日所见恢弘壁画,是为广胜寺壁画的《药师佛佛会图》。

 

水神庙的壁画十分丰富,以祈雨、行雨、酬神为主线。尤其《元杂剧图》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生、旦、净、末、丑一应俱全,服装、道具、乐器、舞台刻画十分精细,是难得一见的元代杂剧史料。佛道为内容的壁画常见,而水神庙壁画则是“我国古代唯一不以佛道为内容的壁画孤例”壁画组群。

 

两株1300余年历史的唐代古柏,一左一右扭纹,甚为奇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