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襄汾县|山西古建之旅(19)

(2025-10-18 18:09:07)
标签:

古建筑

山西

襄汾县

汾城古建筑群

分类: 和小伙伴的旅行:国内

襄汾县

 

离开运城,随即进入临汾地界。襄汾县地属临汾市,乃中华文化的根祖之地。


公元前668年,战国晋献公迁都于襄汾赵康,史称“故绛”。书写下“晋国,天下莫强焉”的历史篇章。西汉时设临汾县,北魏设泰平县(即如今的汾城镇),北周时改为太平县,唐贞观七年(663年),太平县迁至敬德堡,即如今的汾城古城所在地。

 

1914年1月,太平县改用古地名“汾城”,称为汾城县。1954年,由襄陵县与汾城县合并成立襄汾县。


因热播剧《小巷人家》在汾城取景,这里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游览。走在县城街巷,的确很有穿越过去的时代感。

 

汾城古建筑群

 

位于临汾市襄汾县西南汾城16公里处,原为太平县城。隋唐时期,大将尉迟恭(敬德)受唐太宗分封于此地,因而又称“鄂公堡”。古太平县城在唐贞观七年(633年),由古城镇迁于此地,经历朝历代建设,在汾城留下大批古建筑,被誉为“山西省十大古建筑群之一”。这里的古代县城规划布局特点保留完好,成为晋南乃至北方地区城镇发展的重要实物见证。

 

沉寂几十年,又是一个借黑神话悟空的春风,突然于2024年9月首次对外开放的古建。即便本地人也竞相前来参观,首次一睹其真容。偶遇一位侃侃而谈对古建颇有些见解的游客,声称其“听说这里开了”,便立马从隔壁的侯马县赶来,连叹“(我们都)很幸运”,因为“不知何时会开放,昨天还不开,今天便开了”,以及“不知哪天又关了”。

 

古建筑群以现存鼓楼为中心,由北向南依次为城隍庙、文庙、鼓楼、学前砖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洪济桥、城墙等,共有40余座古建筑,时间跨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到清末,蔚为壮观。上世纪后半叶,汾城古城被拆毁了一大半,现仅存西城墙、北城墙和东城墙的一部分,共约1608米,残高13米,堞口及礅亭均已损毁。

 

 

-鼓楼-

 

始建于唐贞观七年,康熙三十四年因地震遭到严重破坏,清康熙四十七年重建。鼓楼为县城的中心,道路向外辐射,类似的格局在晋北的代县也见过。但实际地理位置上看,并不在中心地带,东南北三个方向直通城门,西侧则没有城门。四面的牌匾和刻字均不同,我沿着鼓楼绕了一圈:北临尧都、西望姑射、南通禹幾、东眊塔汾。

-城隍庙-

 

创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正殿、献亭为明代,戏台为明代遗构,其余为清代建筑。每届太平县令到任都会按规定斋戒拜谒,每逢水旱疫疾也都会前往祷告平安。

 

我们到时,这里是唯一修缮的一处。庙门东西两端,跨街建有两座明代的木牌坊,为四柱三楼式,分别为“鉴察坊”“翊镇坊”。正门内距大门内檐一米处,是一座“过路式戏台”。院落古木参天,苍劲挺拔,古思悠悠,是一个清雅的去处。

 

入口正对一个龙壁,上书对联:生了死死了生,生死不息;人化物物化人,变化无穷。

 

突发奇想,为什么同样是清代的建筑,这里的怎么就那么好看呢?转而再一想,可能是没刷漆。

 

-文庙-

 

城隍庙出来就是文庙。在修,未能入内参观。

 

除了城隍庙,其他古建要么还在维修中,要么仍在作其他用途,暂不对外开放。

 

 

-洪济桥-

 

特意走了一点路寻过去。看见实景,有点失望。河道萎缩,垃圾散布,形同摆设,遥想历史上应有过辉煌年代。

 

整个建筑群里最古的建筑,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是北方少见的廊桥结构。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将廊桥木柱改为了石柱,民国九年重修。

 

洪济桥附近一条路貌似通往另一条村子,虽然好奇,但没有时间前往探索。

 

 

 

-社稷庙-

 

没见到。按地图显示,应就在前往洪济桥的途中街角,但完全不见有任何古建筑的迹象。据说,要穿过街前的一栋建筑,方见真颜。

 

 

-县衙大堂-

 

创建于唐,原为尉迟恭帅府所在地。仅存大堂,为清重建。我们花时间找了一会儿,发现此地原址被高墙围起来了。向路过的一位本地人询问确认,得知此处为其他机构所使用。

 

又闲聊了几句。发现此人谈吐不俗,气质矍铄,衣着干练,说话条理分明且简单扼要,令人顿生敬意。我好奇追问是在哪里任职过吗?他只说年轻时便上京读书了,现在退休了回家乡休息。难怪,卧虎藏龙之地啊!

 

 

 

县衙大堂隔壁。创建于元大德四年(1300年),明清修葺。我们绕了一圈,只瞥见了围墙,未开放。看见同样悻悻而归的一群游客。

 

-学前塔/试院-

 

地图上写了在修,我们最后去碰碰运气。

 

运气还行,看了一眼广场空地上正在修缮中的塔,还有木栅门锁上的试院,旧时文人考试的地方。学宫与文庙并列互通,通称“庙学”,都是古代县级政府培养人才的地方。据《太平县志》统计,宋代至清代,这里共出了47名进士、316名举人。

 

 

带着一丝旅游大神眷顾的幸运,我们在阳光最后扫过50年代街道建筑的时分,离开了襄汾县。

 

赶在临汾市区的河边目睹了一场冬日日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