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下】|山西古建之旅(10)

标签:
大同古建筑云冈石窟山西 |
分类: 和小伙伴的旅行:国内 |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位于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千佛洞)、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我们计算着时间,游玩云冈石窟用了整半日。
前一晚查了资料和景区地图,花时间比较筛选出了重点要看的石窟和路线。司机也说,小时候春游去过,国窟推荐,民窟可略。
次日我们起早,避开早高峰,赶在8:30第一批入景区。没坐电瓶车绕远,我们疾步穿过灵岩寺,步行10分钟可至。计划不如变化快。抵达景区门口得知,4个窟(6-9-10-16)关闭维修,包括昙曜五窟的第16窟。


为了避开人流,我们的策略是直接跳过前两窟,由第3窟(灵岩寺洞)直入主题。
随着人流鱼贯而入,上了台阶再下台阶,洞内光线较暗,惟佛面朝外的斜上方凿出天窗一块,透出自然光线,照亮佛的半身,营造出禅意,匠人颇有巧思;此刻游人虽摩肩接踵,尚留有间隙,我们能停下脚步,在佛前从容地留个影。云冈石窟的照片看过无数,当亲身立于佛像脚下,必然生出截然不同的感受来。不过,还未等细尝出个滋味,就又随波逐流到了洞窟外了。


就此行山西之前,我刚结束了敦煌莫高窟的游览,再往前推一年,也去了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我心想,这倒是能将所闻所见的石窟艺术,按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进程有机地串联起来了。
第3窟是规模最大的一个窟,是个未完工的工程,匠人们还没来得及把外面的塔庙木构大阁建完,就得到了孝文帝拓跋宏的旨意,下令迁都洛阳。

第5窟和第6窟是一对双窟。窟外建有清顺治八年加盖的四层五间式木构阁楼,是目前云冈石窟仅存的古代窟檐建筑。它除了具有佛殿功能外,同时还起到遮风挡雨作用,保护石窟壁画和浮雕。第5窟内的大佛高达17.4米,为云冈最大佛像。
洞内容身之所较为狭小,我就偏安一隅,换上我的相机广角镜头。不时有导游带团讲解,我就跟着听上一耳朵。据称,该窟内雕的禅定状二佛,双佛并在一处在其他地方是比较少见的,但在云冈的浮雕中却为常见。另有大象驮负须弥座五层瓦顶出檐佛塔,很明显是印度佛教艺术的特征了。



第6窟听闻为云冈石窟最为华丽的一窟,极尽风貌,可惜今次无缘得见。它是一种中心塔柱形制窟,可便于信众绕行参拜。其中心塔柱高约14.4米,分为上下两层,直抵窟顶,何等壮观!



紧挨着的第7窟和第8窟又是一对双窟,属于典型的佛殿窟,窟内分前后室,窟顶是漂亮的藻井。
第7窟风化情况严重,佛像面部呈现齐整的风蚀痕迹。
正对着门拱上方六个供养人,被誉为“云冈六美人”,是西域造像融入东方元素的上乘之作。不过我们是站立仰视,打光角度的原因,并不能展现其神韵。



于是我们转身便来到了紧邻的第8窟。
此窟的主佛与第7窟十分相似,从佛的坐姿得以区分。同样风化严重,但拱门处的雕刻非常精彩,充满了异域风格,来源于犍陀罗文化。同样也雕有六位供养人,西侧三头八臂护法神像,身骑神牛;东侧五头六臂护法神像,身骑孔雀。尤其是顺着拱门向上,在一高处不易为人所察觉的菩萨像,竟是一尊露齿微笑带酒窝的快乐形象,也许是来自哪位匠人一时心血来潮的神来之笔,显得尤为可爱。





第9窟和第10窟也为一组双窟,当日未开放。
继续往前,第11窟也是中心塔柱形制窟,东、南、西、北四面设龛,各有一尊立佛雕塑,属于“四方四佛”。这时游客渐多,十分拥挤,保安手举扩音器不停地喊,“往前走,不要停(洞口)”,也是辛苦。多数愿意在后室洞口停一停,是因为只有那个位置能较为平视的角度拍到佛像,否则进去以后,一则空间狭小,二则没有大广角装不下眼见到的画面。



此窟运用了极其丰富和珍贵的矿物质颜料,色彩斑斓。佛面估计因为朱砂时间久远,氧化后变得黝黑,那青金石的蓝却是永恒的。我在这个窟逗留的时间较长,因为细节很丰富。
以前这塔柱可绕行,现在被拦上了,两侧的佛像勉强可见,背后的那尊是何模样则不得而知了。



第12窟是带来许多惊喜的一个窟,又被称作“音乐窟”,皆因前室雕有大量手持阮琴、鼓、五弦、箫等不同演奏乐器的造像,动态感强,十分华丽。而且,一众人等之中还有一位指挥家,正在指挥着这盛大的音乐会,令观者无不动容。
在我拍照期间,讲解团来了一茬又一茬,他们都惯性地在我伫立的角落停留,于是我统共听了五遍关于音乐会的讲解。
后室的主佛穿戴颜色纷呈,璎珞赫然可见。



第13窟的造像有一巧妙设计之处。因佛像巨大,高约13.6米,右手作无畏手印姿势,悬空恐其难以支撑,便安排了一个大力士来托举其手臂,既稳固了结构,又增添了伟岸之感,妙哉妙哉。



紧锣密鼓地看完以上,接着就是户外的洞窟区。我们趁机喘口气,小憩了一阵。
第14窟和第15窟是在昙曜五窟形成之后再度补凿的石窟,规模不大,应该是根据有限的剩余山体而设计开凿的。其中的第15窟是为“万佛洞”。云冈石窟的佛像共有59000尊,其中最小的佛像大约不过2厘米高,而在第15窟就占了23%多。


第16-20窟就是大名鼎鼎的“昙曜五窟”,是云冈石窟的最初始。它始建于北魏皇始三年(公元398年),是第一个由皇家授意开凿的石窟。文成帝敕令佛教高层昙曜主持工程,遂于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昙曜五窟占据着妥妥的C位。
第16窟进入维修期,关闭中。


五窟规模宏大,形制基本相同。上开明窗,下辟窟门,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皆为顶天立地的形象。通常认为,是以北魏的五位皇帝为原型塑造:北魏太祖道武帝拓拔珪(第19窟)、第二代明元帝拓拔嗣(第18窟)、第三代太武帝拓拔焘(第20窟)、第四代景穆帝拓跋晃(第17窟)和第五代文成帝拓拔濬(第16窟)。“这种绑定使得礼佛时等同于礼帝,北魏皇统与佛法共存。”




但仔细观察后,又会发现这几尊佛像风格有所不同,“从鲜卑皇帝大佛过渡到了中国皇帝大佛(第20窟)”。第20窟的主尊佛像是云冈石窟的代表、象征和名片。因为前壁和窟顶崩塌,本来藏在洞窟内的主尊像完全暴露在外面,成为露天大佛。
在这个位置,众多游客都在效仿网红姿势拍照打卡,作势给佛祖东西,比如,红包等等,然后佛祖以手势“拒绝”——不要不要。




整个云冈石窟的精华至此为止,昙曜五窟再往西集中了民间开凿的石窟,无论从规模还是艺术价值,都远不如前面的这些皇家窟。我们也就是蜻蜓点水,顺带着看一下了。这其中,第39窟比较有看头。
临别山西前,再吃上一碗刀削面。
回想起这七天的见闻,颠覆了我对山西的刻板印象,山西太好,超出预期。我因梁思成赞美有加的山西古建筑而来, 山西却给予了我更多的内容,那几代文保人的故事尤其让人由衷感怀。千年以来的文化积淀,雄浑的强音,穿透力之强,于今日仍在世间回响,震撼人心;几乎同时,抱定了下次再来、要将晋南也走上一圈的决心。
游记写到半途,恰逢游戏《黑神话:悟空》推出,山西的古建筑又一次火出圈了!网友们评说“泼天的富贵”,对古建筑开放的呼声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其急切心情可以理解,但仍希望内敛低调的山西文旅人不要轻易被外界浮躁的声音所干扰,而是沉住气,稳住心,继续走自己沉稳的发展路线,文化的底蕴需要时光的精雕细刻——是金子总会发光,当被光线照到的那一刻。
全文完 2024.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