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应县|山西古建之旅(6)

(2025-04-25 10:08:17)
标签:

古建筑

山西

应县

应县木塔

净土寺

分类: 和小伙伴的旅行:国内

离了朔州市区的崇福寺,遂驱车来到应县,正是午饭的点。平台现搜,为“私房菜”几字吸引,导航到了门口,几乎就被门脸儿吓退。哪有私房菜的派头,就是一街边小店。司机说,当地不外乎如此,兴许味道还不错。我们不是娇气的,出门在外惯了,对一个县城要求也不能太高。将信将疑进了店,一眼望去共三张桌子。老板寥寥数语,安顿好三个菜一主食。直言,不好吃就换菜。结果一口卤鸡爪和羊排入口,滋味无穷呀。

 


吃毕,发现应县木塔近在咫尺。可我们盘算着先游净土寺,如此便可多留时间为木塔。

 

应县,古称“应州”。源于唐末置金城县,并于金城县置应州。地处边塞,历来是交兵之地。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石敬瑭割山后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应州入辽。

 

难怪应县木塔上有块匾额,上书“永镇金城”。


 

净土寺

 

金代遗构,始建于金天会二年(公元1124年)。大雄宝殿殿内藻井和天宫楼阁是整个寺庙的精华所在,如梦幻境。以房梁划为九格,分作九个藻井,被称为“八门九星之天宫楼阁”。梁思成批道,“构思精巧,妙微入神,玲珑细致,超类绝伦”。这古代“九宫格”,数当中的斗八藻井最大,混金彩画,凹凸景致。传说中间两条金色的浮雕双龙会在深夜飞舞,光照大殿。

 

 


 

壁画为清代所绘,原有的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伽蓝、祖师殿、古佛殿、金刚殿、菩萨殿等被人为毁坏,独剩了大雄宝殿。寺里有好几只活泼的小奶猫,被众人簇拥着怜惜。


大疆云台在这种场景下颇为顺手,架着手机拍视频,不用一直仰着头。


 

photo by betty


 

应县木塔


大名佛宫寺释迦塔,创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高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我国现存的八大辽构之一。1933年梁思成一行花了很大功夫进行了实地考察测绘记录。


多亏了昨日的大雨,换来今日的晴空万里。电瓶车放我们在山门外,眼见一座雄浑的木塔拔地而起,巍然挺立。半空中绕塔飞旋的麻燕无数,塔脚下穿梭的游人密密如织。

 

研学团乌泱泱的人头攒动,任我们走哪儿都能听一耳朵讲解。若在门口请一位细致的专业讲解员,100元/位,大约30-40分钟。

 


 

木塔外观看起来五层,但层与层之间设暗层,实则为九层。木塔无钉无铆,历经地震、炮击、电火的冲击,却安然无恙,屹立不倒近千年,着实令人惊叹这其中暗含的精巧技术。古籍上誉其为“远看擎天柱,近似百尺莲”。但1935年一场以“风水”之名的维修却伤了其筋骨,令其倾斜,且不可逆转。后世为维修方案大伤脑筋,争议较大,亦不敢贸然开展,生怕还原不成反成遗憾,于2013年方才得以确定。

 

仅一层能进游客,塔顶在维修,挂了显眼的绿色挡纱。查看以前图片资料,每层皆有不同的塑像和壁画,堪称一绝。塔身54块匾额中,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有三块:明成祖朱棣御笔“峻极神工”,明武宗朱厚照题“天下奇观”,而“释迦塔”几个大字为金代昭信校尉、大书家王瓛(huan)所题。

一层为释伽牟尼佛,高10米,生胡须,佩耳环,着绿袍,头顶为帐篷,显然契丹人风格。细看之下,佛像胸前有两个修补过的大窟窿,系上个世纪动荡十年的人为破坏,肚内所藏的经卷等文物被毁;左手也是后来修复过的,与原版比较,毫无神韵可言。游人均从正对佛像的塔门进入,绕行一圈,观佛像观壁画观彩塑。

我前前后后进出三趟,只为了看清门额照壁板画上方的两组供养人,据说是萧氏三位皇后。

世界仅存4颗佛牙,应县木塔地宫里藏有两颗,乃无价国宝。

我们坐在西面的木椅上乘凉。可能正好是一片荫凉地,所以两个小时内,身边的研学团/讲解团换了一批又一批。同伴们说,见了这塔,很有感觉,所谓“一眼千年”,内心涌动无名的激动。
 

这木塔因何而建?一说是辽国萧太后崇佛,又是应州人,当地官员为了讨好萧太后,歌功颂德建的“面子工程”。我才反应过来,那雁门关便是当年的宋辽边境线,北宋与辽国的多次交锋就发生在此。而木塔所在地曾一度属于当时的辽国。话说,我的纸上历史果真是白学了。

 

塔周原是一片茂密的森林,黄花岭上古木参天。木塔一修,取尽了这上等的嘉木。赵朴初言,木德参天。

 


一直坐到暑气消散,光线柔和,方才顶天立地的木塔现出宁静之仪,清朗昭然。嘈杂渐趋平静,风铃具化成了缓缓流逝的时光……我倒还想再坐上一阵,欲见识梁思成所述的“夕阳返照中闪烁,直到成了剪影”,但同伴们催促离开,那就绕塔的四面最后一圈,便起身告辞吧。这千年来傲视群雄,阅尽人间,改朝换代,谁的多看一眼于这世上独一无二的木塔都不足为道。

 

“漯南宫阙尽,一塔挂青天。” 清代学者顾炎武如此赞叹道。

 

 

注:如今像个热门景点的样子。木塔北门外设了电瓶车接驳入口收费,10元交通费往返。我心想还不如从老街那条道直走去木塔,不过听说最近围起来了在修路。朋友他们则从塔西停车场没两步就到了木塔,再从东门出来沿指示牌,走去净土寺约500米,根本不必坐电瓶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