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斐济(8)|访斐济文化村(下)

标签:
海岛旅游育儿自由行斐济 |
分类: 带孩子旅行:欧-美-大 |
部落之争





部落之间不时会发生冲突,他们所用的皆为木制冷兵器,就是在接下来一个凉棚里所展示的。由开头迎接我们的武士一一呈递给向导,向导再加以讲解使用方法。这段非常有趣,我尽可能凭着记忆记录了一些。
他邀请了一位游客参与演示。第一件武器是Sali,头部呈不对称的Y字形,有边刃,它的作用是卡住敌人的头部,然后轻易扭断脖颈。
被称作Totokia的武器的顶部看起来像个栗子,但喙端更细长,仅供酋长率兵出征时使用。它能在敌人的头骨上出其不意地钻出或凿出一个整齐的洞,而不惊扰对方。根据斐济的传统,山地部落穿梭在茂密的灌木丛中进行杀戮和小规模战斗。普通武士们更多使用Gata和类似狼牙棒的棍锤,用于快速攻击对方的腿骨,令其瞬间丧失战斗力。其他大大小小的铲子一样的武器,则用于劈削断骨头。
而敌人被杀死取得胜利后,酋长就命人切开对方的头颅,用大木叉叉起脑花来吃。
总之听上去都是挺残忍的野蛮人行为。
手工艺






主要展示了三个摊位:椰子为材料开发的周边(符合海岛气质)、草编的日用品和纯天然染色绘画。众人对浑身都是宝的椰壳兴趣不大,很快移师到草编摊。向导隆重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奶奶,是杰出的手工艺人,编得一手的好凉席。这个我们见得多了,但手工编织的小篮子深得V的欢心,她说可以用来装贝壳,于是斥20斐济元巨资购入了一个。原色的芦苇草埋到地里隔一段时间再取出,就会浸染了大地色,变成深色,这样编出的东西就有了两种对比色了。
染色绘画也取材于大自然。滚轴上刻有印花,在纸上滚几圈,就能得到批量制作的花纹了。参观文化村的小孩子可以得到免费赠送的神庙图案作为纪念,全凭大姐的脑子去记录,v-a-l-e-r-i-e这个名字也就大概重复了8、9次吧。
食物来源
最后一站来到一个小亭子。向导向我们讲解了以前的部落是如何捕鱼的。编织出大竹篓子,说是只要摆在某处,不用多加操心,尽管走开干其他活,等个把小时再去,自然就装满一兜的鱼了。联想起我们钓鱼的经历和那漫不经心的鱼钩,果然是鱼多的斐济啊!
蚊子一拥而上,我躲避不及;再看众人也已意兴阑珊,眼神游离了。
终于结束,赶紧开饭!


烙福大餐(Lovo)
小树林绕一圈,回到开头的凉亭。
晚餐为自助餐形式。但在此之前,众人在主理人的带领下,前去观看启动仪式——烙福(Lovo)。斐济人最爱的传统食品,形式上类似我们的窑鸡/叫花鸡,用当地产的芋头、木薯、鱼、鸡、猪肉和龟肉等制作而成,将食材用香蕉叶包裹,用土涂抹盖严实,放坑里以烧热的岩石烘烤数小时至熟。当然,考虑到世界饮食习惯,我们的晚餐只有鸡和木薯。大家走去外围一处地坑,窃窃私语中听主理人居然也会用中文诙谐地大喊道,“地瓜、地瓜”。
光线很差,我只依稀辨出工作人员捣鼓了一会儿土坑,用大托盘举出一大坨东西。主理人说,少安毋躁,这些要先拿去一旁处理一下再上桌。

众人依言又原路返回餐桌。轮候排队领取食物,我拿了一点烙福尝尝味道,还是炸鸡翅最受欢迎。
卡瓦仪式(Kava)



卡瓦是一种由胡椒根制成的饮品,是斐济人生活里的“水”。其作法为将根和茎进行洗涤,充分干燥后捣碎成粉末,与水混合并过滤饮用。以前只有在重要的仪式上,酋长和祭司才能饮用;而现在广泛用于家庭、朋友聚会,或迎接宾客等等,卡瓦仪式是非常高规格的礼节。曾经是用敌人的头颅来畅饮,今天改用椰壳,定为国饮,甚至制成了瓶装饮料。
关于卡瓦的功效,众说纷纭。虽称之为酒,喝多了有迷神作用,但其本身不含酒精,而是略微的麻醉镇静效果。过去祭司通常喝它,来达到致幻状态,以便与天神更好地沟通领意。向导提到他小时候第一次喝卡瓦的体验,从他形容的词来看,绝非一次愉快的味觉感受。随着他渐渐长大,才慢慢能够接受卡瓦的味道,发展到现在一天不喝就老想,跟咖啡似的。
主理人邀请了两位勇敢的男士单独在空地入座,视为上宾。作为勇士,他们必须饮胜,喝完满满数碗的卡瓦酒。仪式开始,在勇士们的注视下,一群武士围坐在一口锅前,用力搓洗着浆液。随后用椰壳从锅中舀了一碗,毕恭毕敬地向两位男士呈上。勇士们击掌三下,一饮而尽,饮完再拍三下,表示尊重。这时主理人问其他人,有没有想浅尝的,抱着入乡随俗的精神,我也鼓起勇气喝了小半碗。武士双手递到面前,只见汤色微白浑浊,屏住呼吸一口气喝掉,并无向导形容得那么不堪的味道,就是单纯的植物味。据说喝了卡瓦之后舌尖会很快感觉到麻木,继而有点醉酒的感觉。我努力体会了一下,估计量太小,因而麻醉感几乎难以察觉,我始终保持着清醒状态。不过两巡而已,就再没有人举手讨要卡瓦酒吃了。
米克舞(Meke)





卡瓦仪式后紧接着上演传统斐济歌舞,米克舞是主要的代表。它融合了女人的坐姿舞和扇子舞(seasea),以及男子的战士舞、矛舞(meke wesi)等。古时候,meke被认为是来自天神的神谕,表演者在表演前会进入恍惚状态而创作出meke。通常用以叙述一个重要事件,如战争,因此meke蕴藏著斐济人的口述历史。
几位男舞者赤裸上身、下着传统的草裙,佩戴鲸牙,手持战斧/锤/棍,赤脚在一片小竹林前的空地上,孔武有力地舞动,将古老传说中的战争场面娓娓道来。
果然,刚才出摊的工作人员,包括向导在内,悉数出场。他们都跳得非常投入,将欢乐的气氛渲染到极致,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个观众。
火舞



大家甘愿冒着喂蚊子的风险,就是冲着夜晚的火舞表演来的。惊心动魄的时刻到来了!
先是一人独舞,没看过瘾。接着两位成年男子和一位少年出场了,他们将双头火把点燃,火光照亮了他们的脸庞。只见火团在他们手中上下翻飞,旋转起舞,伴随着“呼呼”的风火声,形成夺目的光环,令人眼花缭乱。V一度非常担心,大气都不敢出,深怕他们不小心会被火烧到。但火舞者们精湛的技艺轻松拿捏着现场的节奏,紧紧扣住了观众的目光和心弦。他们时而架起人梯,时而叠起罗汉,在观众克制的惊呼声中不断变换舞姿,火把就像牢牢长在了他们的手上,始终尽在掌握之中。那少年镇定自若,眼眸分明,想必是后起之秀,来日定能担当大梁之日。
又穿插了一段平和的meke舞蹈,继续上演火舞,这次换了一位身材娇小的女士登上舞台。只见巾帼不让须眉,她灵巧的身躯尽显柔美之态,熟练运用腕力,流星锤在手中游刃有余,为本是阳刚的火舞增添了一份不一样的观感。
刺激的火舞归为火光消失后的平静。这时,由主理人邀请现场一位女观众互动,作为裁判来猜测评定两位武士扮演的竞争者究竟谁剥椰子速度快,而他俩则在过程中做一些插科打诨的对白和动作,纵观下来有点像小品节目。
最后邀请全体游客进场共舞,于载歌载舞中结束了当晚的表演。全体演出人员站好队形,游客则轮候与之合影留念。中途我带V上了趟厕所,黑暗中小路上影影绰绰一跳一跳的小青蛙,多到啊——真的怕下脚就踩到它们。回来发现还没拍完照,我们赶上了最后一组。
我们站到中央,迎宾的武士和火舞者一左一右,单膝而跪。火舞者对我俩说,“sit”。我俩懵了,疑惑不解,“sit where?” ——难不成坐地上嘛?不料人家爽快地拍拍自己的大腿,“sit here!”我和V面面相觑,霎那间都互相明白了这来自体重的压力。我压根不敢放松坐下去,基本就是扎了个马步。后来我问V坐下去了没,她说她也运用了核心力量,只沾了个边。

相当愉快的一晚。一抬眼,南十字星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