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快乐斐济(7)|访斐济文化村(上)

(2023-09-26 12:23:23)
标签:

海岛

旅游

育儿

自由行

斐济

分类: 带孩子旅行:欧-美-大

小面包车准时在酒店门口接上我们。拉开车门,一看,已经有几位游客在前站上车就坐了。

 

访斐济文化村(Fiji Culture Village)有两个时段可选,一个是白天,一个是夜晚。说是夜晚,其实临近傍晚就从酒店出发了,我搜了一下地图,距离倒不远,只有10公里,但为了要陆续接上所有客人,实际花了接近40分钟才抵达村口。夜晚的tour最大不同是可以欣赏火舞,以下是官网贴出的日程表:

 

Itinerary      Monday to Saturday 

 

4:20p.m - Pick Up from Denerau/ Nadi Hotels

5:20p.m - Warrior Welcome

5:30p.m - Guided Culture Village walking tour

6:45p.m - Unearth Lovo food

7:00p.m - Kava Ceremony

7:20p.m - Lovo buffet dinner

7:45p.m - Meke Dance & Fire Dance

8:30p.m – Farewell and drop off

 

据闻该旅游项目是由一对中国夫妇所创办的,想法始于2009年,完建于约2013年后。作为了解斐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一个窗口,整套活动的体验感觉还是不错的,尤其带着一丝心照不宣的熟悉味道。

 

迎宾

 

车门一打开,便见一位装扮成传统部落武士模样的俊朗年轻人肩扛木斧立于路中,众人皆被这气势所吸引,很快就随之进入状态——即将步入的是一个存在已久的“原始”部落。

 

快乐斐济(7)|访斐济文化村(上)

他是低吼了一声还是昂扬地说了点啥,我不记得了,只顾着惊讶这身装束的戏剧效果确实不凡。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来到架高的半环形凉亭,看起来就像餐厅,摆放着数张桌椅,朝向一露天半圆形下沉广场,估计是表演场地。我正在四处打量这凉亭,列队齐整的工作人员从一声声“bula”开始,二话不多说又热情似火地唱上了迎宾曲。

 

我那时还没意识到这些工作人员会在后面所有环节出现,只觉得其中一位弹尤克里里的帅哥比较出挑,因为他的脏辫儿扎得太有特点。听着他们唱了能有五分钟吧,光线开始变差,我一心想着快点开始巡村吧,不然没法拍照片了。

 

快乐斐济(7)|访斐济文化村(上)快乐斐济(7)|访斐济文化村(上)

站着听完他们唱歌,浑厚有力嗓音的主理人给大家安排落座。作为座上宾,桌子上已放好我们的名牌。我和V被安排在最前排正中位置。

 

紧接着他交代了接下来的安排,这期间陆续来了两三组自行摸索前来的散客,我们又稍等了片刻。向导递给大家防蚊水,众人传递着擦就了,终于向着最后一缕微弱的残阳往小树林里走去。

 

神庙

 

快乐斐济(7)|访斐济文化村(上)快乐斐济(7)|访斐济文化村(上)

在进入神庙前,向导先给大家讲了一段斐济过往的历史。大致是说在19世纪以前,斐济先民们以部落为生,吃人的现象普遍存在。这里,向导用了“cannibal”这个词,我对这个词感到陌生,旁边的V凭借学过的carnivore(食肉动物)一词,猜到cannibal可能是“食人族”的意思。这个词很关键,之后讲解的内容基本就全通了。不同部落间常常为了抢夺生存资源而战,而战败的俘虏就会被胜利的一方吃掉——代表一种终极的侮辱。即便是同一部落内部,也会出现食人的情形。

 

其中提到著名的英国传教士Baker事件,他于1867年率领一行人来到维提岛内陆的一个当地部落,面见部落酋长时因触碰到其头部(此举视为不敬),被部落人用石块砸死并被部落民众烹煮分食,包括靴子在内。但由于靴子太硬了,咬不动,因此得以留存,带有牙印的靴子残片至今仍保存在斐济首都苏瓦的博物馆内与Baker的照片一同展示。这位传教士的斐济随行人员也一同被吃掉了。众人听了一阵哗然。

 

直到1874年斐济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食人”习俗逐渐从斐济部落消失。从1879年到1916年,英国人从印度运送了大约6万劳工至斐济从事甘蔗种植工作,到今天大约37.5%的斐济人口为印裔斐济人。这解释了为什么在浮潜时看到的一艘满载印裔游客的游船。在将近100年后,也就是1970年,斐济成为独立的国家。此为后话。

 

快乐斐济(7)|访斐济文化村(上)快乐斐济(7)|访斐济文化村(上)快乐斐济(7)|访斐济文化村(上)快乐斐济(7)|访斐济文化村(上)

 

位于我们眼前的神庙对于早期斐济传统部落而言是极为神圣的场所,供奉着远古的神灵kalou vu,部落重要的仪式皆在此进行。高耸的屋顶寓意着与天神相联系,越高意味着关系越紧密。部落每月都会举行祭祀活动,通常都是活人祭,祭品(人)被绑在神庙内的两根大柱子上被杀死,之后尸骨埋在我们脚踩的柱子下方(幸亏这并非一间真的神庙)。祭司主导祭祀活动,献上祭品,与天神沟通,询问所求之事,比如即将到来的一场战事该不该打,会不会有胜算。然后会出现一些征兆(他们相信是天神给出的),由祭司予以解读并传达,酋长率部落族人遵守。

 

个人也可以向天神问询,需要带上祭品,一般性的动物就可以了。不同的天神掌管不同的事项,所以祭司会代表其做出不同的选择。

 

众人离开后,空气里陡然渗出一些异样的感觉。没能在神庙逗留更久一些,有点遗憾。

 

酋长

 

快乐斐济(7)|访斐济文化村(上)快乐斐济(7)|访斐济文化村(上)

 

快乐斐济(7)|访斐济文化村(上)

离开神庙,隔壁的茅屋便是“酋长(chief)”的居所。据说这是该部落最后一位“酋长”。进入酋长居所前需要征询许可,方可进入拜访。向导请示过后,入戏太深的众人脱鞋鱼贯入之。我和V不约而同想到了“库车最后的王妃”。

 

室内光线很暗,只见一人身披布褛,头裹花巾,手持一棍状物,背靠墙壁,面向门口而坐。据向导介绍,在斐济,酋长被认为是异常神圣的,是祖先神灵的圣地,也是祖先的代表。对斐济人而言,头是最神圣的部分,是人的力量所在。 外人触摸头部是对斐济人荣誉的侮辱——这也是传教士Baker惨遭不测的一种原因猜测。平民不能与酋长直接对话,需要由酋长身旁的代理人代为传达,即便是当面都听得到对方讲话(角色扮演到位)。我也不清楚眼前的这位是否真正的酋长,因为后来在搜索资料时,我看到该文化村不同的角色扮演人“担任”了酋长。

 

照片里的酋长名叫Udre Udre,他是斐济历史中最著名的酋长之一,因为他可能是吃人最多的人。他用石头来记录吃过的人的数量,据信,这个数量在872-999之间。作为酋长身份,一生中可以娶很多老婆,但只有第一位结发妻子,在酋长死后要陪葬。当然这一习俗也在英殖民后被摒弃了。斐济也有极少数的女性酋长。酋长掌管部落内所有事务,在过去部落内具有很高的地位。酋长由部落人共同选出,一般是那个最英勇善战的人当选。

最后一个环节,我们这些凡人有什么问题可以尽管向酋长提问,酋长代理人表示酋长今天心情不错。纵使V有满腹的问题想问酋长先生,但碍于时间关系,只精选出了一个问道,“请问你做酋长啥感觉?”果然酋长龙心大悦,邀请V上前坐他旁边,直接与他对话。向导听罢,笑称,“这是个很好的问题。”酋长笑答(我提炼了一下):“感觉还是挺不错的,我在部落里的地位最高,每个人都很尊重我,我有话事权。”V点点头,对这个答案表示满意。二人在谈话后欣然合影。

快乐斐济(7)|访斐济文化村(上)快乐斐济(7)|访斐济文化村(上)

传统民居

 

快乐斐济(7)|访斐济文化村(上)快乐斐济(7)|访斐济文化村(上)快乐斐济(7)|访斐济文化村(上)快乐斐济(7)|访斐济文化村(上)

茅屋建在水边,这在全世界都是一致的。大屋子睡人,小棚子煮食。走到这part,员工直接给我们演示了一段现场(摩擦)钻木取火。只花了不到五分钟,便顺利取得了用于烹煮的火种,是用椰子外壳的纤维引燃的。向导显然更加熟练操作,等候燃烧交谈间得知向导原来是七榄斐济国家队的成员,同事指了指他短裤上的“FIJIAN 7S”椰树标志。他笑言,自己膝盖受伤了,所以没能再继续橄榄球职业生涯,跑来文化村这里dancing。斐济最辉煌的战绩是在2016年奥运会上,斐济以43-7击败英国,获得了第一枚奥运金牌。向导说,斐济总共有过七次冠军。嗯,斐济大哥Joe说八次的?

 

凉棚下一位耳戴鲜花的斐济妇女负责看传统陶器摊。向导称,花戴在左边,表示未婚;戴在右边,表示已婚。我挑了一个手工的小罐子做花瓶。V发现其中一件陶器正是斐济1元硬币上的图案——saqamoli,一种特有的盛水容器。

 

这时,夜幕低垂,向导说才走了一半。啊!黑黢黢的小树林,我的相机已经快什么都拍不出了。

 

快乐斐济(7)|访斐济文化村(上)快乐斐济(7)|访斐济文化村(上)food saver快乐斐济(7)|访斐济文化村(上)快乐斐济(7)|访斐济文化村(上)快乐斐济(7)|访斐济文化村(上)快乐斐济(7)|访斐济文化村(上)快乐斐济(7)|访斐济文化村(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