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日本|小樽天狗山玩雪

标签:
北海道跨年旅游日本育儿 |
分类: 带孩子旅行:亚洲 |
天狗山,在小樽。我们从酒店打车上山,折人民币大约60元,不贵。下山要电召,比较麻烦,不如公交车省心省力,也很快到火车站附近。
司机把我们放在惯常落车点,可满山的白雪,天上还在飘鹅毛,一时间我们有点懵。临时从顺手抽取的地图小册子看到的这个地名,完全没做功课。
斜坡上聚集了一些和妹头差不多年纪的孩子们,全副武装,应该是即将开始的滑雪课程。
刚开始光听名字挺嫌弃的,但其实是个很仙很美很纯净的地方,冰雕玉琢,也是小樽的滑雪场。虽然妹头没说要滑雪,但我想着给她体验一下下,至少玩玩坐雪板。
缆车上山,5分钟抵达天狗山展望台,山上大有乾坤:有比山下更高级的雪道,有一间小小的天狗山神社,也有一个供儿童玩耍的雪场。
她好着急地就自己动手挑了一个粉红色的雪板,先租两小时体验一下。
我依旧是拍拍拍,她依旧是玩玩玩。另外租了一套玩雪的工具(和玩沙类似),玩得不亦乐乎。掌握了动作要领之后,便自己找好的角度,用绳子控制方向和平衡,滑下来再一脚深一脚浅地拽着网绳爬上坡。即使摔倒在地,也全然不痛,这雪实在是好,松软粉干。
天狗山神社没有大型的有盖建筑,象征性地设了一个鸟居入口,走入就是参拜处,规模很小,但一旁也竖了挂许愿牌的架子。再远处,有一尊僧人的石像,身上落了雪,神态淡然。
我一个人踩着没过脚踝的雪,林中仿佛与外界隔音,只听见脚下嘎吱嘎吱作响,显得十分静谧。呆久了,有点发慌。正欲离去,偶遇一位用英文请求帮忙拍照实际在港村念书的内地学生,兜了一大圈,原是同胞。
传说因古代天狗在这里生活过,因而得名“天狗山”。从这株樱花树所在位置看到的小樽夜景,被称为“北海道三大夜景之一”,和函馆、札幌的夜景齐名。因时间关系,我们是无缘可见了。
山下是陡坡断崖,脚下可要留神,不要踩空了。
这天雾气时而聚拢,时而散开,大多数时候是遮掩着的。散开时,上帝的视角的确叫人惊叹不已,像是水墨山水。
隔壁是滑雪道,我们在护绳外看型人们踩单板疾风般溜下山,也有列成纵队的学习滑雪的小朋友们,估计这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不小,她看得目不转睛,动了心念。
与爸爸一起做了第四个大雪人,素材没有公园里的多。
做雪人的时候,扔在雪场里的雪板被一个大人顺手捡起,坐上去滑坡。她见了,急急奔过去,面带愠色地指着说,“雪板是我的”,那叔叔略尴尬,还给她,“不好意思小朋友”。我在旁边看得笑死。
在望得见风景的山顶餐厅吃过拉面,依依不舍地坐巴士下山,挥别爸爸回国。爸爸把防水手套留给了她。
喊了三年想要看雪,所以这次下了决心带她来雪大的地儿,想着玩个够,以后便断了念想,可以去其他我想去的地儿。没想到,玩出瘾来了,人家说了:我真想每年这个时候都来这里!(我默默看了她一眼,没接话茬)
回酒店的途中,撞巧遇上一场开年太鼓仪式,一字排开六台大鼓,分列两侧,中间支起横卧一台巨鼓,功架十足。每人轮流发力,巨鼓主力,大鼓助兴,伴随众人的吆喝声和一人的磨镲声。敲鼓的人也有分工,一人奋力大动作击鼓,鼓声雄壮有力;一旁有同伴帮忙急促音短,大约作用是在换人间隙令鼓声不作间断。鼓声节奏听上去也是有章法的。
就这样,整整敲了半小时之久,讲究的是团队的配合。我们围观的人都是羽绒大衣,他们一身单衣短打,舞动之后,还大汗淋漓。
之后则分发米粑粑、米酒、红米饭等应景食物,很有新年红火的气氛。
想起去年东京访太鼓博物馆而不得,今年有幸遇见,妹头兴致勃勃地上前参与了一把,过足了瘾。她很有耐心地逐一尝试,敲了太鼓、舂了米粑、排队领了红米饭和米酒。
自己舂的米粑粑格外香,被措手不及地塞了一口,两眼放光,“嗯,好好吃哦”。
在酒店里烤干我的雪地靴(开始漏水),我带她夜游小樽。
goolge maps 给我指了一条本地居所小道,那深一脚浅一脚的烂雪路哦,说是15分钟,我们走了半个多小时,错过了接受diy制作音乐盒的最后时间(4:00)。次日赶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