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伊斯坦布尔|六座宣礼塔的蓝色清真寺

标签:
旅游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蓝色清真寺地下水宫 |
分类: 带孩子旅行:欧-美-大 |

穆罕默德二世(征服者)指挥奥斯曼大军征服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他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都于此,从此揭开地跨欧亚的奥斯曼帝国的伟大篇章。
穆罕默德二世对不同宗教信仰持宽容的态度,紧急下令停止抢掠,妥善保护古代建筑和文物,这令圣索菲亚大教堂得以幸存。他曾对塞尔维亚的首领说:“在每一座清真寺旁,都要有一座基督教堂,你的人民可以在里面祈祷。”
1481年穆罕默德二世被其长子毒害,但他的统治思想被延续下去。13年之后,苏莱曼一世(Sulayman
I)上位。这位奥斯曼帝国统治时间最长的苏丹(42年),因其杰出的国家治理之道,带领奥斯曼帝国进入极盛时期,被誉为“苏莱曼大帝”(Suleyman
the Magnificent)。苏莱曼在伊斯坦布尔大兴土木,以期它能成为伊斯兰文明的中心。其中,最伟大的建筑之一是由苏丹的首席建筑师希南(Sinan)设计建成的苏莱曼尼耶清真寺(Suleymaniye
Mosque)。这座清真寺就在老城区的制高点,但已经暴走一天的我们,实在是爬不动夜色弥漫的大陡坡了,在百米之外瞻仰了一下,并没有入内参观。
时间又过了37年,奥斯曼帝国的第14任苏丹即位。他,便是艾哈迈德一世(Ahmet
I)。艾哈迈德一世在政绩方面的表现并不如他的前任们般显赫,但是但凡跟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必定是——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又称蓝色清真寺(Blue
Mosque)。在伊斯坦布尔不能错过的景点中,蓝色清真寺与圣索菲亚齐名。因此,我们这天的行程计划中,赫赫有名的蓝色清真寺是首站。
夜雨过后,天气晴好。明明走路十分钟可到,妹头非要坐一站轻轨。
蓝色清真寺可不是艾哈迈德一世为了宣扬他的丰功伟绩而建,恰恰相反,因为帝国与周边国家的战事接连失利,艾哈迈德一世打出安抚安拉的名义,决定修建一座大型清真寺。但又缺乏战利品经费,不得不动用国库里的资金。好在苏莱曼大帝给后代留下的国库十分充盈,哪怕好几代帝王都碌碌无为。
蓝色清真寺建在已经被毁的君士坦丁堡大皇宫(Great
Palace of Constantinople)的基座上,与已改为清真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近距离相对,毗邻君士坦丁堡大竞技场。建筑师希南的得意门生穆罕默德阿加(Mehmet
Aga)担当此重任。蓝色清真寺参照了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拜占庭特色,并加入了传统伊斯兰建筑的元素。
脱鞋包头巾,只能在单独划出的游客区活动。寺内空间十分开阔,足以供信徒冥想,而互不干扰。跪坐在红色地毯,抬头仰望清真寺内部的装潢。它的穹顶是最为炫目迷人的部分,用了伊斯兰的马赛克拼嵌艺术。一个巨大的铁制吊灯架,从穹顶向地面直落,又在离地不足2米处停住,上面缀有百余灯泡,为寺内平添一份祥和与神秘色彩。在清真寺內部的基部及柱子上,都砌上超過20000块手工陶瓷砖,全部出产自伊兹尼克,设计超过五十种郁金香款式。因这瓷砖的蓝色,被冠以“蓝色清真寺”之名。
有趣的传闻,一直以来,只有地位最高的圣城麦加清真寺才能修盖六座宣礼塔。但蓝色清真寺在兴建时,穆罕默德阿加将苏丹艾哈迈德一世的命令“黄金的”误听作“六座的”(音近),使得蓝色清真寺违反规则有了六座宣礼塔。艾哈迈德一世被广泛批评,不得不出资为麦加清真寺修建了第七座宣礼塔。
现今蓝色清真寺仍在用,虽可供游人入内参观,但遇到祷告时间,则必须清场离开。
我们在阳光明媚的庭院里坐了很久,直到下一场祷告来临。
随后,我们根据地图指示,来到大门毫不起眼的水下地宫(Basilica
Cistern)。这是我来伊斯坦布尔之前,就很向往一睹真容的地方。丹·布朗在他的小说《地狱》(Inferno)中,将最悬疑紧张的故事情节设在了伊斯坦布尔的水下地宫之中。我是丹·布朗忠实的粉丝,也对符号学着迷,所以对地宫心心念念。
这是一座拜占庭时期的建筑,建于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期间,在那时起就担当着供应整座君士坦丁堡城市食用水的功能。据说,假使君士坦丁堡被围困,这座蓄水池的水量之大(8万吨),也能供全城饮用一个月。奇妙的地下宫殿,整个奥斯曼帝国都不知情,直到1960年才被法国考古学家发现,在此之前,居民们只是听见附近水声滴答,地下水涌出,却从不知缘何。
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前奏已经引得我好奇心大起。进入地下,要先走下一段长的阶梯,等视线适应了光线,顿时被地宫的布局所震撼。多达336根的立柱,每根高达8米,等距立在清澈的水中,撑起众多的红白相间的拱梁,在灯光烘托下,形成视线不可及的巨大空洞。这些立柱式样多种,材质也各不同,从罗马帝国的旧建筑搬来。而水面之上架起的栈桥,可以供人在宫中行走,通往地宫四通八达的深处。仅从外观上看,似乎有很多的玄机在其中,但一般外人又看不出门道。这里的水引自20公里之外的黑海,由于早已不再为城中供水,目前水深只及立柱的底部基座,部分位置深达2米。
我很喜欢地宫,和想象中的一模一样,说明丹·布朗在小说《地狱》书中的描写很是到位。地宫内光线昏暗,头顶上方的天花在滴水,脚下湿漉漉的,但一点不感到阴森和寒冷。地宫里的池水中有鱼游来游去,惊人地肥硕。

我们继续沿九曲桥般的栈桥往里走去,去寻找美杜莎(Medusa)的石像。还是在2009年的上海世博会,在土耳其展馆看见的地宫掠影,惊为天人,从此就刻在了脑海中。今日得以亲眼见到,也算了了一桩夙愿。
美杜莎的石头头像共有两个,被压在地宫靠里端角落的柱子下,好像是因为这两根柱子的长度不够,所以用美杜莎来垫高。这个角落的气氛与外面略有不同,也许是美杜莎的希腊传说令这里有些诡异。美杜莎具有魔力,头发都是毒蛇,但凡被美杜莎看了一眼的人,都会变成石头。所以,这两个美杜莎的头像是倒着和侧放的,以免人们与之目光相会。
在拜占庭文化中,美杜莎形象是建筑的护身符,这个我们后来在国家历史博物馆也见到了。
地宫内还有一根与众不同的石柱,很容易辨认,绿色,上面刻有树纹和孔雀眼纹,水流顺柱而下,经过孔雀眼花纹,就仿佛一滴滴眼泪流下,又称“泪柱”。泪柱上有个窟窿,外沿早已磨得圆滑,看人将大拇指伸入洞中,然后按住不动,绕掌一圈。不明就里,也跟着效仿,才转了半圈就拿出来,旁人见状,忙说,nono,要像这样,转足360度,就能梦想成真。
(本月博客照片上传空间不足,照片欠奉,待下月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