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荷兰阿姆斯特丹 |
分类: 两个人的旅行:欧美 |
虽然蛋蛋我外表看起来非常年轻,但实际上我是侏罗纪乐园中最为博学的一个,所以我不太发表幼齿的言论。这一点从我的帽子就可以看出来。什么?有人说那是滑雪帽,不是博士帽,哎,都是帽子,这有什么不同嘛,不要过于追求形式撒。
我对出现在阿姆斯特丹街头数量如此众多的自行车景象同样感到惊讶,我从未想过能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见到那么多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而存在,并且在发达的北欧国家。我很好奇在深圳的自行车几乎绝迹的年代,是北京的自行车更多点还是阿姆斯特丹的更多,于是我让恐龙同学帮忙google了一哈。维基百科告诉我们,在阿姆斯特丹市大约共有70万辆自行车,每年大概有10万辆被盗,而其中的2万5千辆被扔进了运河。由于政府鼓励市民使用自行车以及公共轨道交通出行,并辅以相当便利的自行车道,这使得居民倾向于这种更为环保的出行方式。关于北京有多少辆自行车,有一首歌就叫做《Nine million bicycles in Beijing》。但据相关统计数据,2001年的时候北京尚有800万辆自行车,但这十年来该数量急剧减少,估计现在大概还剩一半,更多的人用上了汽车。这是一个绝对数据的比较。就比例而言呢,阿姆斯特丹有136万人口,超过50%的人骑车出行;北京常住人口2000万,自行车使用比率仅五分之一。以深圳为例,由于机动车道拓宽,留给自行车的空间已经很少了。看来,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车密度还是相当之高的,称其为“自行车王国”之一并不为过。
因于密集的运河网,阿姆斯特丹素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誉。水的萦绕令这个城市变得富有灵气。运河挖掘开始于荷兰的黄金时代,即17世纪时候,单纯是因为城市居民区规划而兴建,这倒是让我们始料未及。无论是苏伊士运河,还是京杭大运河,印象中的人工运河都担负着运送粮食等物资的重大任务。阿姆斯特丹运河逐步形成半环绕整座城市的三个主要带区,就像一个扇面。当然,运河建成后,也总得运点啤酒什么的。如今,运河是阿姆斯特丹景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随着17世纪大量移民的涌入,房屋建筑在运河两岸拔地而起,市场也在运河沿岸兴起。至今,在老城区仍随处可见苗条的三四层高的旧楼,脸贴着脸,一栋紧挨着另一栋,以不同颜色区分,但多为中性或冷色调。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些楼房大门很小,窗户却很大,就像儿童画中的房子。听说原来旧时有一条奇怪的法律,门越大上交的税款就越多,无奈之下,居民只好将门尽量做小,却把窗户做得很大,家具什么的都从窗口吊运进出。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所有小楼的顶部,都有几个伸出来的铁钩子,这是用来固定吊运物品所用的绳索的。这边厢,恐龙同学又在发表谬论了,她提议说下次懒得腿楼梯的话,可以考虑直接坐进大吊篮由D同学拉上楼。
这座填海而成的“水下城市”曾用风车抽干堤坝内的积水,风车为荷兰创造了陆地,所以荷兰也被称为“风车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