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幼儿园文学启蒙教育活动中教师与作品的关系

(2010-04-28 09:12:14)
标签:

启蒙教育

幼儿文学

教师

幼儿教育

幼儿园教师

文学教育

杂谈

    论幼儿园文学启蒙教育活动中教师与作品的关系

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瞿亚红

   

    幼儿文学启蒙活动课程在本学期进行了系列培训活动,我不仅参与指导组织观摩活动的执教老师,同时也还和参与培训的幼儿园教师们一起观摩了现场活动,还专程去了数个幼儿园进行现场观摩指导。在整个过程中广大幼儿教师对幼儿园启蒙教育活动特点和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在活动操作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在活动中,不能自如把握自身与作品的关系。分析其主要表现和原因如下:
    一是旁观式,即活动中教师始终以旁观者的状态游离于文学作品之外。教师的这种状态使幼儿在文学启蒙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精力不集中,带给幼儿无聊、无趣、疲惫的感觉。造成这样的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文学欣赏过程中,过分强调认识作用,缺乏对作品的感受,忽略文学带给幼儿的情感体验乃是幼儿园文学启蒙活动的主旨。
    文学欣赏属于艺术欣赏,从艺术欣赏的性质来看,艺术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既包含对艺术作品的形式、风格、艺术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认识与理解;也包含着对作品中题材意义、主题思想、人生经验、道德判断等的认识与理解;更进一步说,在艺术欣赏中,欣赏者还能通过作品深入认识和理解广大的现实世界。然而艺术欣赏与阅读科学、哲学著作时的认识和理解活动不一样,因为艺术欣赏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欣赏者总是通过感性的形式和形象来理解和把握真理的,而不是通过抽象的概念和范畴。
    二是表演式,即教师缺乏对作品真实的情感,在活动过程表演的技巧成分过多。另外,教师存在缺乏、忽略自身对文学作品的感受、态度,一味再现原作者的情感态度。这都导致教师在活动组织过程中的表现给人以不真实感。。教师的这种状态影响幼儿对作品的感理、解受和创造,会限制幼儿对作品的想象的自由和想象的空间。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教师注重作品的体现,即注重外在形式,而缺乏对作品深入的体验。
人们常说“情动于衷而行于外”,教师组织幼儿开展的幼儿文学启蒙活动就是文学的再创作活动,而在创作中体验与体现的关系是教师再创作活动的关键。这时教师与作品的关系如同演员与角色的关系,教师的再创作时,对于作品内容和思想情感的体验应该是起主导作用,是基础。而教师将自身对作品的体验展现出来,即体现,是在体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从属的。因此,从某中意义上说,体验之所以是基础,是由于它赋予了作品真实的生命。
    体验是基础,体现只能实在体验基础上产生。但并不是说有了体验,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外在的表现形式,特别是产生出准确、鲜明、生动的表现形式。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在活动组织能力和自身的文学表现能力上训练有素;另一方面,则要求教师需要在体验的基础上反复地探索、寻求最佳的体现方式。
体验与体现的目的是为了展示一个真实、生动的文学作品,传递文学作品动人的情感。因此既不能为体验而体验,也不能脱离了体验的基础仅仅追求表现的形式。体验和体现是形与神的关系,他们互为表里、缺一不可的。没有体验的表现必然是苍白的、缺乏感染力的;然而有了体验但找不到鲜明的表现形式,即使最丰富的体验也难以得到完美的体现。
    那么,在幼儿园文学启蒙活动中,教师如何正确把握自身与作品的关系,避免出现以上两种现象?
首先,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以读者的身份亲身感受体验作品,进而有组织文学启蒙活动的冲动和愿望产生。此时,教师组织活动的态度是真实的,而在这种状态下组织的幼儿文学启蒙活动才可能充满激情和创造力。
其次,在活动展开阶段,教师在活动中将自己对作品的感受、体验与幼儿一起分享,并且为幼儿提供充分的的述说时间和想像空间,共同分享幼儿对作品的体验、联想和思考。
    最后,教师应该始终巩固这样的理念,文学欣赏属于审美教育,那么审美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主要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寓教于乐”,即人们常说的艺术可以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也就是人们追求的精神上的快乐;二是“潜移默化”,即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即得到美的享受,又在精神方面得到净化。也就是说,艺术的审美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不是通过硬性灌输,也不通过纪律约束强迫获得的,而是艺术作品所包含的美和意义熏陶、感染了接收者的结果。幼儿园文学启蒙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经历了幼儿园文学启蒙教育课程的系列活动后,教师和幼儿终会渐入佳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