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7  当年驻索马里使馆外交官眼中的《援外手记》

(2012-03-05 21:17:31)
标签:

杂谈

分类: 非洲回忆录

                                           说明:

 

    杨振伦和李美华夫妇是当年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的外交官,是医疗队的领导,同时也是医疗队的好朋友。关于他们的情况,前文已有介绍,这里不再赘述。他们夫妇二人不但是《援外手记》的热心读者,提供了许多当年的照片,而且,个别不准确的地方还帮我进行了修正,使我的非洲回忆录内容更加详实、准确。在此,再一次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应我的特别请求,他们夫妇二人专门写了这篇文章,现在发表在这里,并准备在回忆录出版时,作为后记。 

 

 

   《援外手记》以简练而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叙述了作者在索马里工作和生活的日日夜夜,虽无华丽的词藻,却使人十分感动和深受教育。索马里是东非之角的一个最不发达的国家,曾经是英国和意大利的殖民地。它资源匮乏,天气炎热,全年干旱少雨(从74年底至79年初,我们曾在驻索马里使馆工作,在四年多的时间里,记得有一年共飘了五分钟的毛毛雨)。http://s14/middle/62a617fatba7fa4aeb98d&690 当年驻索马里使馆外交官眼中的《援外手记》" TITLE="97  当年驻索马里使馆外交官眼中的《援外手记》" />李美华同索马里姑娘在一起留影。她们身后的大英吉普(Landroaver)是中国供水专家组的汽车


    《援外手记》虽然只描述了中国医疗队在索马里的情景,但我们认为它却代表了我国整个援外队伍在受援国努力工作和艰苦奋斗的一个缩影。千千万万的援外人员在我国政府援外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在老一辈革命家的感召和教育下,毅然决然地离开父母妻小,离开自己亲爱的祖国和家乡,不远万里,千里迢迢地前往受援国,参加我国政府承诺的项目建设和医疗队服务。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受援国也像自己的国家一样自力更生地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落后,最终让受援国人民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http://s10/middle/62a617fatba7fa941a8d9&690 当年驻索马里使馆外交官眼中的《援外手记》" TITLE="97  当年驻索马里使馆外交官眼中的《援外手记》" />杨振伦三秘(左三)视察哈尔格萨供水组时,同索马里朋友的合影(左四为李美华,右一为供水组翻译蒲满堂,右二为大使馆经商处胡参赞夫人朱大姐)。

   

    援外人员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满怀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他们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圆满的完成了各项任务,同驻在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索马里人称中国援外人员是真正的Walalon(索马里语:兄弟),同样,他们也为祖国赢得了世界人民的信任和荣誉,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了贡献。

 

    周洪立同志把他们当年的工作和生活,朴实无华地,几乎是精准地写了出来,好像是用当今的数码相机呈现出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更重要的是,他为千千万万在援外事业中奉献了青春和热血甚至生命的人们,树立了一块丰碑。广大援外人员的优秀业绩和崇高品德,将永远载入中外交流史的史册。

 

    作者本人也是一名优秀的援外工作者,作为一名翻译,事无巨细,他却勇于承担,并出色地完成了他的工作任务,受到使馆和经参处领导的重视和表扬。今天,他又以《援外手记》的出版,为我国援外事业立了新功,让我们热烈祝贺它的出版。据我们所知,迄今为止,还没有见到一本专门记述援外工作的作品问世,周洪立同志的非洲回忆录《援外手记》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

 

 

                                                  原驻索马里大使馆经商处工作人员

                                                        杨振伦  李美华

                                                      2012年3月    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