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非洲日记的第四篇,记录了有关庆祝医疗队来索马里一周年的情景。本篇博客是在日记的基础上完成的。
1979年4月25日,是我们踏上索马里国土一周年纪念日。医疗队事先专门进行过策划,打算在这一天好好庆祝一下,隆重纪念医疗队到索马里一周年。经过商量,决定25日晚上在医疗队举行晚宴,邀请索马里当地政府、哈尔格萨医院有关领导出席,热热闹闹庆祝一番。刚好新华社驻摩加迪沙记着朱世达也在哈市,也邀请他一同出席。
经过医疗队队长,我和厨师小王共同商量,列出了晚宴的菜谱,决定晚餐准备10个热菜,四个凉菜,喝白酒(医疗队有从摩加迪沙带来的汾酒)、啤酒(当时在哈尔格萨可以买到德国啤酒和丹麦啤酒,比较下来,医生们更喜欢喝丹麦啤酒)。4月25日(周三)一早,我开车把医生们送到医院之后,便返回驻地,接厨师小王一起去市场采购。新华社记者听说我们去自由市场,也乐颠颠地上了车,要同我们一起去了解索马里农贸市场,体验采购索马里农副产品的乐趣。
我们首先来到卖肉的市场。店主们一看中国医生来买肉, 都热情的打招呼,嘴里不停地喊着Lugta win, Lugta
win(大腿,大腿。索马里语同日语和韩语有相近之处, 形容词放在被修饰名词的后面。Lugta 意思是腿,win
意思是大的)。几个比较熟悉的小贩甚至主动迎了上来,有的手里还举着羊腿。因为是老主顾,市场上各类肉的价格也相对固定,所以,我们只是挑选最新鲜的肉,用不着讨价还价。我们先选了一条新鲜的牛腿(做土豆烧牛肉),然后买了一些上好的新鲜羊肉(汆羊肉丸子),接着又买了两只活鸡(小鸡炖蘑菇),炖鸡汤。
接下来,我们又来到旁边不远卖蔬菜的地方。除了土豆,黄瓜、豆角等几种青菜之外,我们又买了一些辣椒(索马里的朝天椒非常、非常辣,我在国内还没有吃到过那样辣的辣椒)、大蒜。然后,开车来到印度人开的商店,搬了两箱丹麦啤酒,一箱可口可乐,一箱范特(Fanta,,海外一种常见的汽水饮料,含橘汁。文章发表后,有网友介绍说,这种饮料现在在中国的名字叫“芬达”。、)。采购圆满结束,我的车后面装的满满的。午饭只是简单对付了一下,好在医生们也都理解,没有什么怨言。
除了我、记者朱世达、王师傅三人之外,另一位女医生下午也主动留下来帮厨。整个下午,我们几个人在一起,杀鸡的杀鸡,洗菜的洗菜,剥蒜的剥蒜,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但是,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喜悦的笑容。我们几个人在外面忙,小王一个人在厨房里面忙,只听得一会儿传来“咚咚”的哚鸡声,一会又是“铛铛”的敲马勺声,整个医疗队大院一片欢乐景象。那感觉,仿佛一家人在家里准备年夜饭。
晚上医生们一下班,也马上换了衣服过来帮忙。摆凳子的摆凳子,摆碗筷的摆碗筷,摆酒盅的摆酒盅,里里外外,热闹非常。我的任务是陪同队长,在门口迎接索马里客人。应邀前来参加一周年晚宴的有两名索马里客人。一位是哈尔格萨州政府卫生官----加蓬先生,另一位是哈尔格萨医院护士长,易卜拉欣。加蓬曾经在中国学习针灸4个月,不但对中国十分友好,而且对中国非常熟悉,对中国菜更是门清。哈尔格萨医院的阿里院长当天因公出差,不在哈市,所以委派护士长易卜拉欣代表出席。他是同中国医生、特别是外科医生,接触最多的索马里朋友,大家每天在一起工作,形同手足。
席间,医生们都非常尽兴,吃的很开心。两位索马里朋友吃的更是不亦乐乎。州卫生官大呼,很久没有吃到中国菜了,非常想念。护士长易卜拉辛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吃中餐,又是如此规模的宴会,他一下子傻了眼,望着桌子上的十几道菜,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于是索性从离他最近的小鸡炖蘑菇开吃。他哪里见到过这么丰富的佳肴,所以也顾不上说话,埋头大嚼大咽。没有多大功夫,两个人便“酒”足饭饱,申请告退。我们也入乡随俗(索马里人很少向我们这样长时间吃饭,他们吃饭都非常简单),没有强留,把他们送走,然后继续我们的晚宴。
这一天晚上,医生们都喝了不少酒(索马里朋友不喝酒,只喝可乐和汽水)。这是医疗队到索马里一年来,第一次喝这么多白酒。酒过三巡,话题不知不觉转到中国,北京、长春、吉林、家乡、亲人,句句都流露出医生们的思乡之情。想到还有漫长的两年时间,我心中不免有些沉重,不知未来的两年将如何度过。送走索马里朋友之后,我又给坐在身边的麻醉师杨医生和我自己倒上了满满两杯汾酒,两个人用力碰了一下酒杯,没有说话,各自一饮而尽。我们的心思彼此都很清楚,此刻任何一句话,一个字,都是多余的。
那一夜,昏昏沉沉之中, 我梦见我已经完成了三年的援外任务, 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 回到了东北家乡, 见到了久别的亲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