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援外手记》35、可爱的年轻志愿者

(2011-03-01 08:11:50)
标签:

杂谈

分类: 非洲回忆录

    在难民营碰到两位牛津饥荒救助委员会的年轻人后,我曾向队长提起,探讨可否同他们取得联系,大家相互认识,交个朋友。队长思想很开放,认为没有什么不好,我们都是援助索马里的,又是邻居,不妨前去拜访。

    当时有一条外事纪律,二人同行制。考虑到去见外国人,还是有人同我一起去比较好,否则,万一出现什么状况,我一个人有口难辩,说不清楚,所以我决定约上几位医生一同前往。问了几位医生,大家都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医生们觉得自己英语不过关,同人家见面不能自由交流,会很尴尬。最后,只有内科李医生一个人愿意同我一起前去拜访。于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按照两位志愿者给我的地址,我们开车来到了他们的驻地。我们发现,他们的驻地其实就在医疗队驻地大院东北方向不远的地方。

 

   牛津饥荒救助会(又称乐施会,目前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设有分支机构)成立于1942年,总部设在英国牛津,是一个民间组织,主要任务是负责救助因自然灾害、战乱而导致的大规模饥荒。他们一方面负责向社会募集资金,购买粮食、药品等,支援灾区,另一方面,招募志愿者到灾区服务,或分发食品,或照顾灾民。有时,他们也会同联合国难民机构开展合作,共同承担救助任务。我在哈尔格萨市见到的这些年轻人就是主动前来做志愿者的。他们在委员会发布的公告上看到有志愿者的需求后,主动报名,经过委员会审核批准,就会被派往目的地工作。除了来往国际旅费之外,他们不领取任何报酬,完全为社会尽义务。有时委员会经费紧张,也有要求志愿者自行负担国际机票的情况。

 

    报名参加志愿者的大多是年轻人,二十多岁,个别也有三十岁左右的。这些人有的是在校大学生,利用假期做志愿者。有的是学校毕业,开始工作前,参加自、志愿者队伍,以服务社会,积累工作经验。还有一些是已有工作岗位的年轻人,他们就是想尽一份社会责任,为社会做一些贡献,因此,便向单位申请一段时间的假期,加入志愿者队伍。志愿者服务的时间比较灵活,有的一个月,有的几个月,个别也有半年或更长时间的。

 

    见到我们前来拜访,那天在难民营碰到我的两个年轻人非常高兴。他们热情的把我们让进屋里,把我和李医生介绍给其他志愿者。房间很宽敞,大厅里一共有七八个年轻人,有男有女,有的坐在沙发上聊天,有的好像在讨论工作,一个录音机里播放着美国流行歌曲,气氛轻松。见我们到来,大家都热情的同我们打招呼,有人还递过来啤酒和可口可乐。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亲眼看到可口可乐,在此之前,只从小说或新闻报道中听说过这种饮料。估计李医生同我一样,也是第一次见到可口可乐,所以我们两人都选择了可口可乐。记得那是罐装的可口可乐,就是我们现在在超市里买到的一样。不但可口可乐,就连那精致的铁盒(易拉罐),我也是第一次见到。
http://s8/middle/62a617fat9d6117d27357&690
(同几位志愿者在驻地门前合影)

    在那里,我们同其中的几位年轻人进行了友好的交谈。我们了解到,其中有的人来自英国本土,有的来自加拿大,有的来自澳大利亚,基本上都来自英联邦国家。他们的平均年龄也只有二十多岁,有的人脸上还带有明显的孩子气。他们的工作也比较辛苦,经常要到难民救济第一线,一干就是一天。不像中国医疗队,国家为我们配备了专职厨师,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后勤有保障。对于这些年轻的志愿者来说,一切都要自己动手,包括一日三餐,都要自己动手解决。但是,他们似乎没有人抱怨,每个人视面前的困难为自然,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青春的活力。我心里在想,这些年轻人真的非常可爱,他们不为名、不为利,甘心情愿为社会做贡献,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精神。http://s9/middle/62a617fat9d611b15a078&690
(我、内科李医生,同担任志愿者联络员的索马里小伙子合影)

 

    后来,我应邀先后又到他们那里做过几次客,有一次他们午饭后他们三三两两一起跳舞----一种我过去在国内从来没有看到过的舞蹈:非常随意,非常轻松,各自踩着音乐的节奏,在大厅里晃动上身,轻轻地扭动双臂,或原地,或前后移动。直到回国后的若干年,我才知道,那就叫迪斯科。他们约我一起跳,当时我既不会跳,也不敢跳(怕违反外事纪律),所以,颇感尴尬。

 

    有一次,中国医疗队邀请几位志愿者到我们的驻地做客,请他们共进晚餐,他们非常开心。来吃饭的人当中,有一个个子很高的小伙(见照片),温文尔雅,非常礼貌,可惜已经记不住他的名字。一位英国来的女孩叫Gwan,白白的,很漂亮。还有一位澳大利亚来的姑娘,叫Cecilia,个子不高,红红的脸庞,有些腼腆,她还应我的请求,给我写了一些澳大利亚习语。由于年龄相仿,都讲英语,工作任务又比较接近,几个月下来,大家都成了很好的朋友。三十多年已经过去了,如今,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只可惜,回国后我同他们就失去了联系。七十年代末,我门国家还比较闭塞,也没有互联网、电子邮件,相互之间不可能保持通信联系。不知他们现在都在那里,工作和生活如何。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我们现在能碰巧聚在一起,回忆当年在哈尔格萨时的情景,一定会非常感慨。http://s3/middle/62a617fat9d611cffc012&690

(记不起名字的英国小伙子,他的身高至少有2米15。)

 

    近几年来,中国连续几次举办大型国际活动,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等。每次都有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参加。我为这些志愿者而高兴,为他们而感到自豪。而每当这时,我就会情不自禁的联想起当年在索马里见到的那些志愿者,那些可爱的年轻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