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5月上旬的一个下午,哈尔格萨市机场上空万里无云,一片湛蓝。机场位于市区南侧的山岗之上,周围没有任何树木。烈日当头,阳光下的气温高达四十多度。停机坪前,欢迎中国医疗队的人群整齐的排成一队,等待中国医疗队的到来。队伍中多为青年女性,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我们大家已经在烈日下等了几十分钟。我、杨医生和供水组的几位中国同志站在队伍的前列,不时用手抹去脸上的汗水,我担心随时都有中暑的可能。然而,索马里朋友们确有说有笑,若无其事,不得不让我佩服。http://s16/middle/62a617fat9c33da3e626f&690
(图片下载自互联网)
中国医疗队乘坐的索马里航班在哈尔格萨机场徐徐降落。飞机在停机坪停稳后,医疗队同志们的身影随即出现在打开的机舱门口。顿时,从我们的身后传来一阵奇怪的欢呼声。那声音很特别,不知是如何发出来的。我好奇的回过头来一看,发现在场所有的女孩子都正在欢呼。她们把舌头放在上下嘴唇之间,让舌头左右快速的摆动,于是就发出了我们听到的这种声音。后来我们才知道,索马里女人高兴时都会发出这样的声音,我在索马里两年多,曾经无数次听到过这种欢呼声。
中国医疗队的到来,顿时成了哈尔格萨市的一大喜讯。广播电台里一遍又一遍地播送欢迎中国医疗队的消息,人们奔走相告。从机场到驻地的一路上,到处可以看到人们欢迎的笑脸。中国医疗队的到来,给哈尔格萨市带来新的了生机,给医院里的无数患者带来了希望。
由于此前两国医疗队的交替,医院里有许多重症患者等待处置,许多外科手术等待实施。因此,第二天早上中国医生一到医院,便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医疗救治当中。中国医疗队的医生都是从各大医院挑选出来的专家,各个医术精湛,服务态度也好,而且从国内带来的各种药品供应又充足,没有几天工夫,便改变了医院的面貌,全院上下,呈现一片欣喜、欢乐气氛。与此同时,听到中国医生妙手回春的大好消息之后,又有众多患者从四面八方赶来哈尔格萨医院求医,一时间,哈市医院成了哈尔格萨市的舆论中心,中国医生成了这里最受欢迎的人,中国医疗队名声大噪。除了上班时间满负荷工作之外,医生们经常还要在晚间出急诊,第二天照样坚持工作,非常辛苦。http://s10/middle/62a617fat9c33e1b3d9a9&690
(医疗队在哈尔格萨医院开始工作后,我抽空帮助医生拍工作照,以便尽快把照片寄给家人,我自己也借机拍了一张。身后左侧是一名年轻索马里护士,右侧是一位护理员。)
为了每周能让厨师休息一天,医生们周末还要轮流值班做饭,每两个月就要轮一次。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但大家任劳任怨,从没有任何人抱怨。至今我仍然为医疗队医生的精湛医术所折服,为他们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他们不愧为中国人民的代表,不愧为中非友谊的使者。
这里的患者主要集中在三大类。一大类是外科患者,除了各种外伤之外,很大一部分是枪伤。原因是,当时索马里同邻国埃塞俄比亚正在就奥加登地区的归属问题打一场局部战争(即奥加登战争),不断有伤员送回后方。第二大类是儿科。由于基础医疗条件较差,这里的儿童死亡率很高,各种儿科常见病很多。第三类是妇科疾病。由于卫生条件较差,又缺乏必要的卫生知识,妇女的妇科病十分普遍。
医疗队的医生就是根据这里的实际需求组成的,外科医生较多,有来自吉林市的岳医生,景医生,车医生三人;妇科先后有来自长春市来的王医生、高医生、何医生等;儿科有来自吉林市的金医生、董医生;内科先后有来自辽源市的李医生和延边来的金医生。这些医生在国内都是所在医院的骨干,都在不同岗位上承担领导职务(有的是医院院长,有的是科室主任),有的还是国内相关学科的知名专家。妇科王凤兰医生来自白求恩医科大学,是国内有名的妇产科专家,她回国后,很快被任命为吉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不久,王凤兰主任又被调往国家卫生部,任妇幼保健司司长,为妇幼保健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多年来她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至今我们仍保持经常的联系。她现在虽然已经退休,但仍在为妇幼保健事业而奔走。
这样的好医生,受到索马里人民的普遍欢迎和爱戴,实在太正常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