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摩加迪沙期间,我们一直住在专家组(因为医疗队没有多余的房间)。几天下来,大家就混的很熟了。专家组的同志们经常会请我们到他们的房间里喝茶、聊天。在他们的房间里,我们惊奇的发现了新大陆。
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挂在墙上的龙虾。完整的龙虾,个头奇大,两个长长的须子弯下来,十分气派。一个个龙虾用细铁丝固定在白白的胶合板上,构成一件完美的工艺品。我们一打听,原来这是师傅们自己动手做的纪念品,准备回国时带给家人。http://s14/middle/62a617fatbe04dbc5e54d&69012、大龙虾 鸵鸟蛋" TITLE="《援外手记》 12、大龙虾 鸵鸟蛋" />
(当时我手头没有龙虾壳的照片,这幅龙虾壳的照片是网友从网上下载发给我的。)
师傅们说,离摩加迪沙不远有一片海滩,周末有时候他们会去那里洗海水澡。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海里有龙虾,于是千方百计抓到一只。消息不胫而走,随即有明白人出现,教大家如何钓龙虾。办法其实很简单,用一条细绳,下面系上一块肉,丢到海水里就可以了。龙虾看到诱饵,会死死咬住不放,于是就可以轻而易举的钓到龙虾。
师傅们把龙虾带回驻地,用铁丝做成钩子,把里面的龙虾肉勾出来,然后把龙虾壳固定在胶合板上,外面在刷上一层油漆,就成了我们看到的龙虾工艺品。食堂的大师傅发挥聪明才智,鲜嫩的龙虾肉转眼间变就成了三鲜馅饺子。说到这里,我们仍然感到很奇怪,这么多大龙虾,那么容易抓,为什么没人捕捞。后来才知道,索马里人不认大龙虾,压根就没有人吃。不但龙虾没有人吃,索马里北部地区的人连河里的鱼都不吃。据加拉卡尤医疗队的医生们介绍,他们发现当地的河里有许多大鱼,就抓来吃,结果不好吃。后来才能明白,那里的鱼因为没有人吃,年头太久,肉太老,所以不好吃。
我们正议论着哪天能不能让师傅带我们去抓龙虾,突然另一个房间里传来几位女医生欢乐的尖叫声,我们过去一看,大家正围着一大巨大的鹅蛋在欣赏。一问才知道,那原来是专家组师傅们的另一种纪念品----鸵鸟蛋。鸵鸟蛋样子同鹅蛋差不多,但个头大得多,大的足有一公斤,甚至更重。索马里野生鸵鸟很常见,牧民们常常可捡到鸵鸟蛋带回来给孩子们玩,市面上有时也能见到。中国专家组的师傅们于是千方百计的搜集鸵鸟蛋,有的是索马里朋友送的,有的是自由市场是花几个仙令买的。鸵鸟蛋拿到后,用注射针头在蛋壳上打一个细细的小孔,用注射器一点一点把里面的蛋清和蛋黄抽出来。再把针孔堵住,外面刷上油漆,就是我们看到的鸵鸟蛋工艺品。http://s7/middle/62a617fatbe04e7b180b6&69012、大龙虾 鸵鸟蛋" TITLE="《援外手记》 12、大龙虾 鸵鸟蛋" />
(这幅照片是医疗队内科医生李淑珍提供的。)
于是,制作龙虾标本,寻找鸵鸟蛋,成了医疗队医生们两个既定的目,也是大家的一大乐趣。到我们回国之前,队上的每一位医生都有一个龙虾标本,一个鸵鸟蛋。索马里野生鸵鸟很多,开车在路上行驶,经常可以看到路边有成群的鸵鸟在觅食(只是我不知道,在哪干枯、空旷的非洲沙漠上,它们能找到什么食物),少则三五只,多则十几只。它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人类,并不怕人,除非你试图走到离他们很近,否则它们完全不理睬你。后来,在一次从首都取信回哈尔格萨的路上,看到一大群鸵鸟,一时心血来潮,便开车追了过去,梦想碰巧可以抓到一个小的鸵鸟,回来养着,结果不但没有抓到,还迷了路,差一点回不了家。关于这个故事,接下来我会专门写一篇文章。
公路组的师傅们在施工过程中,有时碰巧会捡到刚刚孵出来的小鸵鸟。小鸵鸟不认生,很好养,师傅们把它带回来在院子里喂养,大多都能成活。http://s15/middle/62a617fatb84967afe4ae&69012、大龙虾 鸵鸟蛋" TITLE="《援外手记》 12、大龙虾 鸵鸟蛋" />
(照片上就是公路组师傅喂大的鸵鸟。左侧是胡参赞夫人朱英, 右面是使馆随员李美华。)
回国后,孩子们特别喜欢鸵鸟蛋,每天都要玩上一阵子,爱不释手。邻居的孩子看到了,非常羡慕,也要分享,结果不小心掉在地上摔破了。我儿子为此非常伤心,他千方百计想用浆糊把破碎的蛋壳重新粘起来,结果不成功,于是嚎啕大哭……
《援外手记》到今天已经发表了12篇。感谢网友们的鼓励和支持,我会继续写下去,估计总共会有100篇左右。如果能得到网友的推荐,使更多的人,特别那些是有过援外经历的人读到,我将十分感谢。同时,我也会从网友的推荐中总结出来,大家喜欢哪方面的故事,喜欢什么样的叙事方式。
由于已经过去三十多年,有些事情的记忆可能不够准确,有些事情则忘掉了。当年一起援外的朋友如果看到博文,欢迎指正,补充,我们一起回忆当年的岁月,重温友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