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与火的追梦者——访“子光陶艺作坊”陶艺家陈子光

标签:
杂谈 |
http://s12/middle/62a59d84h77572d9490cb&690
《国际高尔夫》:【人物简介:陈子光,陶艺家。原籍江西临川人,现居深圳;做过农民,录像放映员,工人,技术员。作品《轮回》曾获2008法国巴黎卢浮宫国际画展特别奖,多个作品入编《中国当代艺术文献》。】
陈子光的“子光陶艺作坊”在深圳红荔路花卉世界358号。我们寻着门牌号,经过一路的花坊草棚,在一个左边有着高跟鞋形状,右边有着一截残墙的两个雕塑的门前找到。推门而入的瞬间,惊奇于花草世界之外,还存有这样一个别有洞天的地方:木质地板,纱绸装饰的天花板,各色陶艺作品井然有序的摆放着,耳边响起悠扬的古筝乐曲,古香古色的格调让人为之倾心。环视间,一个穿着对襟唐装的中年男子见我们进门,立刻起身热情的上前来握手,招呼大家坐下来喝茶。笑容可掬,气质儒雅,不用猜,他就是这世外“陶园”的主人——陈子光。
http://s6/middle/62a59d84ha967cceeaf55&690
不认命的人
“每个人都如一块陶土,具有巨大的可塑性,而生活就像这个大窑炉,每个人都置身在这水深火热的窑炉中。”
陈子光说,对泡茶自己不是特别有研究,只是喜于忙里偷闲的用自己制作的紫砂壶享受品茶的时光。就如他自己说的:“品茶笑看人生千姿百态,赏壶悟道千宗万宗。”我们围坐檀木桌前,在茶香袅袅之中开始了这一次的访谈。
说起自己的经历,陈子光笑言,自己是个不认命的人。早年父辈下放农村,读初中时父亲去世,没钱交学费就只好辍学。但凭着那股“不认命”的劲头开始了漫长的自学道路。当同龄人忙着恋爱、看电视的时候,陈子光忙着自学、上夜校。做过砍柴、放牛、种地的农民,也当过录像放映员,而后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到陶瓷厂当工人,在勤力地自学之下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这个看似偶然却又是必然的机会让他更加地接近梦想,叩开了陈子光的艺术生涯。
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度过了充实的四年大学光阴,以优异成绩毕业的陈子光自然轻而易举地有了工作。1992年,他“不认命”的劲头又上来了,毅然放弃工职背着个牛仔包赤脚空拳闯深圳。经历了多年的历练和打拼,在陶艺方面渐显天赋,“不认命”的他自然不甘于为别人打工做个教陶艺的老师,靠着几年下来的积蓄先后创办“深圳子光陶艺作坊”、“深圳子光艺术工作室”。而今回忆起来,在陈子光“不认命”的人生态度下,一路艰苦都化成了甜蜜的记忆。
http://s3/middle/62a59d84ha967d6ca4872&690
陶语禅艺
在陶艺作坊,陈子光带着我们四处参观,栩栩如生的作品常常让人忍不住去触摸一下以辨真假。陈子光对摆设的每个作品的命名、寓意都能够侃侃而谈一番,大抵只有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痴恋,才能够如此吧。对外人来说,那是一个个精美的作品,但对陈子光自己来说,那是一段段人生经历的感悟。
欣赏过陈子光的作品的人都说,他的作品里有诗,有画,有故事,有生活,是雕塑又是陶艺。陈子光把这叫做“陶语禅艺”,而他的每一个作品都饱含着他对生活的感悟,以一份禅悦的心情来体味生活的点滴。
“满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说起禅道,陈子光可谓是信手拈来,声音缓和而有力,怪不得常有朋友带着烦躁的心情过来,却总能在与他“把茶话禅”之后愉悦离去。陈子光回忆说,他教孩子做陶艺的那五年,是非常有意义的五年。他常常和孩子们讲一些道理:“做陶和做人一样,要有恒心、耐心、自信心、平常心。”有时候妻子会埋怨他,好好教怎么做陶就行,干吗讲那么多大道理。对此,陈子光却认为,其实,把道理讲给孩子听,也是给自己鼓励,每个人都是一块好泥坯,在人生这个大窑炉里,有人成为精品,也有人成为废品,所以,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也要勇于去做更好的自己。
不迂腐的陶艺家
作为陶艺家,陈子光从生活、艺术感悟而来的“陶语禅艺”字字珠玑,而作为“子光陶艺作坊”的主人,他也从来不避讳自己商人的身份,更是努力走在“以商养艺”的道路上。
在身边的朋友看来,陈子光不是个合格的商人,因为他没有商人的“唯利是图”。“做生意无非是赚点钱打个经济基础来养自己的艺术追求,够用就行。”陈子光说,对于艺术家来说,最难克服的是当你有创作优秀作品的灵感,却要忙于解决生存的危机,从而浪费艺术生命。
“以商养艺”的道路上少不了妥协,碰到固执的客户,他会苦口婆心地将自己的艺术理解诠释一番;碰到故意找茬少付款的客户,也会权当“吃亏是福”豁达得不予计较,但,他也坚守底线,决不会为了赚钱而砸了自己的艺术招牌。
“我不是个迂腐的陶艺家,说不爱名利是假话,只是每个人追求的方式不同。在我看来,专心做艺术,成就上去了,名利自然会来。名利来了,就有更好的条件去做艺术。”
对他来说,有没有人来收藏他的作品都不是最重要的,陶艺是他表达生活的方式,而他有这样硬气的理由得于“以商养艺”基础,有自己的商业设计公司来扶助,使他能够自由创作艺术作品,而不用依靠卖作品来生存,这样的作品创作可以更加自由发挥,更加具有他自己的表达语体。所以才创作了一系列传统与现代文化结合的作品,其中不乏各类都市流行元素寓意着社会万象。
http://s3/middle/62a59d84ha967de24ff22&690
执着的追梦路
作为人生一个重要转折点的陶板浮雕《财富演绎》作品,获得了2006年第二届深圳国际文博会创意设计大奖。而在2008年12月,曾令徐悲鸿、潘玉良等艺术大师名声大振的法国卢浮宫国际美术沙龙展再次叫响了中国人的名字——陈子光。他创作的作品《轮回》获得2008年法国巴黎卢浮宫国家美术展特别奖,显然这让陈子光更加坚定了艺术道路,有动力去创作更多的好作品。
问及获奖后的改变,陈子光带着些许的感慨:“国外的奖难拿,但是拿到了没有高的奖金。还是体现不出作品的价值,美国电影奥斯卡金像奖为什么有价值?因为是金子做的。世俗总是关注某人的某某作品拍卖了几千万,而忽略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国内的艺术品市场还处在附庸风雅阶段,有钱人很多,可是他们不会随便收藏。如果说是某某著名画家的书画作品,哪怕是画家的败作,亦或是赝品,他也会如获至宝,欣然收入禳中,期待更加升值或适时拿出来显摆。”感悟于此,陈子光创作了《扪心自问》,传达的就是收藏家与画家的故事,带着嘲讽,亦提醒着自己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价值。
参观完“子光陶艺”作坊前厅形态各异的陶艺作品,我们穿过中间的一道木门来到后厅,后这里是个烧陶制陶的场所。陈子光让助理拿过来一些和好的泥团,坐在制陶机器前,摞泥、拉坯,一时间大转盘内的瓷泥在他手指间任意变换着形状。陈子光说,一个好的作品先要有好的创意,而后还要经过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窑、成瓷、修补等一系列工序,任何一个环节没把握好都可能要重来。想到摆在前厅里的那一个个作品,我们何曾想过,这背后藏着一个陶艺家倾注了多少个日夜的爱和执着。
谈及未来,陈子光说,希望遇到一位喜欢艺术的儒商,能够办个人艺术展,并且实现自己对对陶艺事业的一些规划。比如,把自己的一些作品用不同土质的泥料各做一个成为一套,还有在深圳乃至其它城市开办“陶语禅艺”连锁作坊。说到这些,陈子光又温和地笑了起来。
后记:采访结束时,《高山流水》依然萦绕于耳,琴师俞伯牙觅得知音钟子期的故事代代相传,寄予了多少艺术家对“知音难觅”的希翼。看着陈子光独自踱步在陶艺作品之间的身影,让人看着总觉孤寂。土与火铸就了陶艺,陶艺家赋予了陶艺生命,但是唯有真正的“知音”来欣赏,陶艺的生命才能升华为灵魂。也期待在不久的将来,陈子光这个“土与火的追梦者”在繁华都市里让“陶语禅艺”留给大家一片“把茶话禅”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