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个性化课堂”随想

(2015-01-11 13:58:48)
标签:

个性化课堂

教育

泛滥

分类: 随笔

【原创】“个性化课堂”随想

 

              文:九州狐

 

http://s9/mw690/001O0achgy6P5Wnp6OI88&690

前些年课改声声不绝于耳,“杜郎口”几乎成了中国课改的代言,而这年把“个性化课堂”则是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将出来,“本真课堂”、“翻转课堂”、“友善用脑课堂”、“善问课堂”、“追问课堂”、“问学课堂”、“友善生命课堂”、“生活德育课堂”、“适性课堂”、“区分性课堂”等等,不一而足,好像如今的课堂不起一个响亮的或者与众不同的口号课堂就不成为课堂似的,于是,一些学校则挖空心思的给自己学校的课堂起一个响亮的名号,不管研究的咋样,或者有没研究,只要能扯上关系,在各项评比中即能够获得相应的分值甚至还能够获得加分。

 

百度词条上并没有“个性化课堂”一说,倒是有“个性化教学”的解释,这一点则说明“个性化课堂”就目前而言还仅仅是部分地区、部分人的教育主张,在全国还不具有代表性或者还是个有争议性的话题。 百度词条上解释“个性化教学”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需要进行施教,亦即学生需要什么,教师便需授予什么,学生完全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实际上这就是老生常谈的因材施教,只是换了一个说法而已,这也是这些年提出的“以学定教”口号的主要精神。

 

这学期参加了几次区内外的“个性化课堂”的展示活动,这些展示活动大多数是以课题汇报的形式进行的,课堂展示、沙龙说课、学校汇报、专家点评成了一成不变的模式,每一所学校“个性化课堂”的口号不相同,但内容却大同小异,让与会者感觉不到个性在哪里。

 

第一、“导学案”、“预习案”、“学习任务单”、“自学本”等等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凡“个性化课堂”都有类似的内容,只是“导学案”也好,“预习案”也好,或者“学习任务单”等等无一例外的是教师将将要新学的内容拆成一个个相对比较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预习、完成相应的问题解答并带到课堂上汇报,问题被“肢解”后难度自然降低了很多,课堂因问题被“肢解”难度降低了,就课堂而言似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容易了许多,也活跃许多,课堂一派繁荣也就不言而喻。另外,班级内学生肯定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部分好学生的引领下似乎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这一点契合当下的教育理念,于是,这样的课堂自然成了一种范本,这是当下学校趋之若鹜的课堂模式,否则,无法生存或者生存的不“自然”。

 

第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当下追寻的课堂教学的理念,但是,什么样的问题适合自主探索?什么样的问题值得交流?现在的课堂不是没有交流而是交流泛滥,一些课堂老师生生的把一个一眼就能看出结果的问题让学生去交流去汇报,这样的交流有价值吗?为模式而交流,为套用模式而合作,变换说法乐此不彼这显然就是一个问题。

 

第三、特立独行称之为个性,与众不同的课堂模式称之为“个性化课堂”,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已是近十年的教育主张,关注每一个,幸福每一个,成长每一个,这是当下小班化教育理念的精髓,铺开来讲这不也是这些冠冕堂皇的所谓“个性化课堂”的所谓理论吗?所以,如今太多的“个性化课堂”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文字游戏而已,自己揣摩个内容附上自己的解读甚至简单的换一种说法就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课堂,这是当下很不正常的一种现象。

 

第四、教育需要独具个性的课堂,但是,并非需要所有的课堂都是具有一定的与众不同的个性,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客观现实才是最重要的,某种程度上说客观现实是在凌驾于教育规律之上的,对什么样的对象适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再有,自然是个性广而普及还有什么个性可言。

 

当下是一个个性纷呈的时代,个性需要彰显,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需要有改变,不仅教育观念,也不仅仅教育方法,实际上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并没有超越古代先人的思想,只是,现代人把古代先人的思想进一步做了诠释,让古人那种晦涩难懂的教育思想变得通俗易懂,能更好的借鉴,只是,一些看起来很好做的事情其实并不好操作甚至很难至始至终的操作,于是,今天的人就花心思去琢磨中国文字的内涵与外延,用文字的游戏来宣扬自己所谓的“个性”,这是教育改革要么原地画圈要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主要原因。

 

一切的落脚点在学生,所以,个性需要但不宜泛滥,课堂更慎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