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先救与后救的“诡辩”

(2013-04-26 12:27:47)
标签:

地震

救人

先救

后救

道德

先救与后救的“诡辩”

 

      文:九州狐

 

http://s11/mw690/62a52021gdb3bf7728dca&690
图片来自网络

年迈的父母在对面哥哥家的厨房内,9岁的儿子在自家二楼的卧室,相距不到10米。芦山地震时,李国斌选择了先救儿子,父母则被坠落的砖块砸伤。他对父母的受伤有愧,在病床前尽孝,而母亲则背对着他躺着,不理睬他。作为一个父亲,又作为一个儿子,李国斌究竟该怎么做?《新浪新闻中心》网络搜索能够收到大约4600000个相关消息。

 

起初看到这条新闻是今天早上安徽卫视的《社会透明度》,李国斌不仅要忍受地震灾难给自己带来的物质上、精神上的伤害,而且还要忍受亲人的不理解和良心上的谴责,如果他当时选择舍近求远救母亲结果会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他同样会受到非议,同样会自责,如果儿子的身体受到了伤害或者不幸死亡的话,或许还会受到网民的群攻,难怪有人说:“为什么总是男人受煎熬”?

 

与这条新闻如出一辙的是妻子与母亲同时掉进河里先救谁的话题,这个话题80年代在台湾急智歌王张帝的歌曲里不止一次的听到过,可见这是一个老掉牙的话题,现在,如果在网上搜索你会发现大约有10万多个相关的信息,可见对这个让许多男人蛋疼的问题感兴趣的人还真不在少数,就连一些相亲的电视节目上也有女嘉宾向男嘉宾提问了这个无厘头的问题,她们欲想通过这个问题洞悉将来自己和婆婆在丈夫的内心孰轻孰重,殊不知这个问题的提出恰恰凸显了女嘉宾的无知和肤浅,再说,无论男嘉宾怎么回答都会遭到吐槽,迎合女嘉宾遭公众非议,迎合公众引起美人的灭灯。

 

每个人在提这个问题的时候,自己的内心就预设了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而且每一个人的答案可能并不相同,答案的正确与否关键看提这个问题的人是站在怎样的立场来说话,或者说决定于她自己内心的期望,自己内定的标准答案未必就是符合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另外,即便是男嘉宾的回答符合自己内心的预设又怎样呢?就能保证男嘉宾将来真的会这样做吗?我想是不肯定的,再说,女嘉宾还没有过门就把自己与未来的婆婆放到了对立面绝对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在我看来这个话题就是能够让人反感、讨厌且蛋疼的话题。

 

2012722日,安徽肥东县28岁小伙郭某与母亲、妻子乘船捕鱼,妻子和母亲同时落水。郭某先救起了妻子,随后将母亲救上岸,经抢救均无大碍,而郭某父亲对于儿子先救妻子很不满,母亲则表示理解。这件事一时引发了网民们的大讨论,现实是讨伐的声音高于赞成的声音,好在妻子和母亲都无大碍,更难能可贵的是母亲的仁慈和大度,如果妻子获救母亲遇难了,亦或者妻子、母亲都遇难了,我想郭某会永远地生活在他人的指责声里,永远抬不起头来。

 

先救母亲后救妻子还是先救妻子后救母亲?大多数人倾向于第一种,我觉得这与我们的传统的孝道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似乎一谈到孝道其它什么事情都不值得一提,完全忽视具体的情境和环境因素,这是因为绝大多人都是站在道德的高度看待人和事,有人说父母只有一个,老婆可以不止一个;也有人说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了我们,没有他们就没有自己,可是,在中国不仅有赡养老人的美德,也有夫妻之间相互扶持的美德;有感恩父母的美德,也有抚育子女的美德,我觉得这两种美德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同样重要。

 

我把先救与后救这种争论叫做“诡辩”,虽然它不属于诡辩的范畴,但是,因为它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而且两种观点都能找到“合适”的理由,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想通过自己的辩解试图说服别人,我觉得离诡辩不远了,因此,我斗胆称之为“诡辩”。

 

灾难来临时不去救自己的孩子而忙着救他人是一种大义,极力救助自己孩子的一定也是英雄,我们一定不会苛求舍近求远的放弃自己的孩子而去抢救他人的大义,所以,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对待,但是,不管怎么说,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个生命都必须获得尊重。

 

一切都站在道德的高度审视这个世界的人和事是不科学的,道德的事不一定都是对的,错误的事也不一定都是不道德的,给老人让座是美德,值得我们这个社会提倡,但是,不给老人让座老人耍横同样也会受到全社会的谴责,提倡尊老爱幼并不是自己为老不尊的理由。

 

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当地震等一些“万一”真的来临的时候,我们需要遵循的是远近、轻重缓急、难易等客观因素,只有适合的方法和策略才是最好的,旁观者不好武断做出评判,唯有尊重事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