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改变了我们的荣誉观?

标签:
荣誉观正确失去杂谈 |
是什么改变了我们的荣誉观?
http://s7/mw690/62a52021nd3d7bb784cb6&690
又到了年底评优的时候,教育信息网上贴出了关于2012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工作的通知,预示着接下来的几天里老师们一边忙着学生的考试一边忙着评优这件事,只是对于评优这件事已经没有人在意了,所以,基本上没有老师讨论这件事,不像过去,评优是一定争得脸红脖子粗的,哭的有,吵架也有过,现在已经没有人主动申请优秀的了,弄到最后只能按指标随便的硬塞给人,本来激励人的一项举措失去了它的功能。
人先天都有“争强好胜”的习性,只不过有人由于后天缺乏保持和培养而逐渐丧失了这种习性。有的人认为争强好胜多贬义,其实人类社会恰恰是因为“争强好胜”
争强好胜如果换一种说法那就是自己要好,自己强烈的要求进步,这样听来似乎就褒义了许多,正确的荣誉观即是“争强好胜”的一种表现。也是工作的原动力。
过去每个街镇都辖管十几所村小,甚至更多。每所小学多的有几百人,少的也有一二百人。每学期镇里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六一、国庆的文艺汇演,教师节的庆祝活动、少儿艺术节、运动会……加上每学期的教学抽测等等,活动很频繁。这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因此,每个学校从校长到老师再到学生,个个都很重视,都设法拿出看家本领。训练、辅导,起早贪黑,没有人觉得苦和累。公布获奖名单时只要听到自己的学校或学校学生的名字,顿时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学校在镇里取得了名次,露了脸,老师自豪,学生也很高兴。
记得镇里曾经连续三年组织了少儿百米绘画和书法比赛,统一要求,统一规格在白布上现场展示,地点选在大街两旁的林荫道上。此项活动吸引了社会上很多群众来观看,比赛过后又把百米书法和绘画作品在大街的墙壁上悬挂展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社会反响特别好。在活动中各个学校、辅导的老师、参赛的学生均表现了良好的素质。因为大家都想为学校争荣誉,所以作品无论从质量、数量还是社会的关注度均超过了赛前的预想。现在,学校也搞书法、绘画比赛,但因为是自己学校内部的活动,缺少那种气氛,加上老师、学生对荣誉似乎麻木了,因而大家均是应付差事了事,难有好的作品。
过去学生会因为受到表扬而脸红,会因为受到批评而哭泣,会把自己获得的奖状贴满自家的墙壁,小学的、初中的,直到毕业也不肯撕掉或取下。它们为自己的荣誉而自豪。荣誉激发他们更加要求进步,我要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现在普遍学生缺乏了那种自豪感,因而积极向上的劲头明显的小了许多。
过去,镇里面每年要评选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和优秀少先队员。获得荣誉的师生要到镇里参加表彰大会,参加会议的有镇里领导、各个单位和部门的负责人,阵容庞大,气氛很是热烈,因此,每个人都很看重这个荣誉,觉得这是对自己工作的一个肯定。现如今,很少有人在乎这个荣誉了,街道、学生家长也不再关注这个事情,加上合并成了一所学校,似乎缺少了含金量,以至每年评优时不争不抢,爱是谁就是谁。全然没有了选不上的失落感,体现了一种超然的麻木,工作势必缺失了动力。
随着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广泛运用,青年教师和中老年教师的差距正逐渐扩大,各种荣誉更加远离了中老年教师,同时,因绩效工资的落实,使得中老年教师也不再愿意为多得个三两千元绩效而劳力费神,不在乎,再说,在乎又能怎样?工作的劲头似乎又削弱了许多。
荣誉观失去了或者扭曲了,老师们不再顶针和较劲,势必削弱了老师们的工作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如何操作老师们的考核工作不是无关紧要而是至关重要,在我看来帮助树立提升正确的荣誉观是当前工作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