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孩子感受清明节

(2012-04-03 08:48:22)
标签:

清明节

教育意义

杂谈

让孩子感受清明节

            文:九州狐

 

http://s6/middle/62a52021nbcbbad145075&690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昨天夜里的那场雨也有意无意的验证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那种氛围,这段日子里清明扫墓成为了话题的主题,昨天,我买了纸钱让舅舅捎给外公外婆,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惯例,虽然我没有看到过我的外公,但是,外婆是我生命里极其重要的一个女性,仁慈宽厚是她留给我的精神财富,我也相信假如外公在世的话他也会像外婆那样的疼爱我,只是就当下而言烧些纸钱成了我唯一报答的一种情感寄托,不敢相忘。

“松涛呜咽寄哀思、翠柏留声诉衷情”,这是学生在革命烈士墓前祭奠时祭文里的一句话,每年同样的话题,同样的形式,同样的表达,在我看来却有着不同的意境,打开尘封的历史,揭开中国历史上那列列伤疤在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当下社会有着更为非凡的意义,有着更为特殊的使命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迫使我们的下一代必须有着更为艰巨的责任感,而清明节这个节日对于懵懵懂懂的孩子来说显得格外的珍贵,是很好的一个教育契机。

农村有句骂人的话是生前不孝死后学鬼叫,这句话是用来抨击那些在老人生前不能敬孝道却在老人百年之后鬼哭狼嚎般做作的人,而现在更多的人是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感慨,所以就有了假如老人还活着的话就会有多么的多么的幸福之类的话题挂在嘴边,一种追悔莫及的情愫萦绕心田,不能释怀。

在农村大部分人会在清明前的两三天里去给先人的坟堆垒垒土,做一个新坟帽,挂上白纸剪成的挂纸,烧上一桌好菜点上香斟上酒祭拜先人,这一些基本上是男人的事情,城里人可能会在陵园里的先人墓前插上几根柳条,请人挖上几个坟帽,更为荒诞的是请人代哭,因为这并非是出于自己最真挚的情感表达所致,分明是形式大于过程,做给活人看的,清明扫墓仅仅成了一家人踏青郊游的一次机会。

说句实在话清明节确实是做给活人看的,而最该看的也最需要看的是我们的孩子,所以,我觉得应该让孩子参与其中,让他们感受孝道,学会感恩,让他们感受无论是历史传承中的那些英烈还是人类繁衍过程中的自己的先人都是我们应该尊重和缅怀的对象,没有那些英烈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没有先人就不会有我们自己,更为重要的是感恩已经成为当下最最需要普及的教育内容之一,感恩是孝道的前提,感恩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感恩最最重要的是做好现在,而不应成为一种追忆。

清明节要让孩子参与祭奠活动,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先人的住所垒垒土,在他们的内心根植一种感恩的信念,所以,清明节的教育意义更为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