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困”方能解其“围”
标签:
学困解围杂谈 |
学期临近结束,每一个年级每一个班级每一个老师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情,那就是帮助学生在紧张的复习,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几乎想把老师能够想到的都恨不得一股脑儿的塞到孩子们的头脑中,只是事实上常常事与愿违,好的学生依然好,差的学生依然差,甚至更差。
我们过去常常把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称之为差生,其实差生这个概念在实际生活中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智力低下导致学习成绩不好而且不是一般的不好,属于随班就读的智障儿童,这一部分人群里又分两部分,一部分智力虽然不济,但是与人相安无事,不影响他人,一部分是不仅智力不济而且常常会无故骚扰他人的人,这是大多数农村学校特有的群体;
第二,智力平常,但是学习习惯不好,家庭疏于管理,在校在家不一样,尽管在校似乎也能保持正常的学习,因为不努力或者缺乏学习技巧,所以成绩平平,年级越高成绩越差;
第三,智力很好,因为从小养成的学习、生活习惯严重不好,或者学习兴趣转移,加上家庭放任娇纵,在校很难完成学习任务,在家就更不会完成家庭作业,由原来能够听得懂,到后来即便是想听也不可能听得懂了,久而久之成绩下滑,这部分学生的成绩尤其是在三年级后直线下降,这部分学生以留守儿童居多。
可能是赏识教育理念的需要,亦或是尊重学生的需要后来把这部分学生称之为“学困生”,顾名思义“学困生”是指那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想可能是属于过程性的结论,并非“差生”那般的结论性的语性比较能够让人认同,现在又有人把这部分学生称之为“潜能生”,实质上是有所同却有所不同,不同也同的一个概念问题,如此滑稽的命题也只有教育做得出来,个个心照不宣的话题却弄得个谨小慎微、斟词酌句的恐怕也只有教育方可担当。
只是不管用哪种语言表达都不能改变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后结果。
其实,对于学生的数学成绩来说主要问题我觉得应该还是计算正确率高低的问题,在每一张试题上纯计算类的习题应该占百分之四五十,即便是填空题、应用题最后也少不了计算的需要,因此计算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每一个老师必须重视的环节,每一个数学老师也深知其中的道理所在,但是,反映在每一个班级的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有一点是不用质疑的就是好的班级计算正确率肯定高。
如何“诊治”学生计算这块“硬伤”应该是当务之急,也是重中之重,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到底根结所在呢?是每一个任课教师不知道吗?不知道要抓好计算这一块吗?肯定不是,没有哪个老师不知道计算的重要性的,只是没有多少老师能够找到合理有效地办法而已。
有人说:“教育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可是我们应该知道在中国的学校教育中要做到因材施教谈何容易,况且如今素质教育提倡成绩不是唯一,这其中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学生兴趣转向的问题,“五严规定”更是让人缩手缩脚,没有大量的练习怎能达到熟能生巧?所以,学生一旦养成了学习生活上的不良习惯就很难改掉,这既有制度上的问题又有个体惰性以及依耐性的体现。
事实上学生个体学习习惯的养成应该建立于一二年级,成型于三年级,所以学习习惯的培养应该从一二年级抓起,一二年级是重点,三年级是关键,否则,真的到了四年级以及四年级以上一切免谈。
一二年级的时候,学习内容单一简单,家长也不感到困难,加上个体家庭教育的帮衬,大多数小孩子之间在具体的学习成绩上没有太大的差异,甚至有的小孩子上课带听不听、作业带做不做的考试也能考个九十几分,上课带听不听、作业带做不做这种现象或许并不能引起家长、老师的重视,在他们看来只要成绩好其他的地方差一些又有什么呢?其实不然,等到了三年级课程知识加深,语文有了作文,有了英语课,数学更有了解决问题的深度思考,如果上课不认真听讲的话就很难理解,课后再不能很好的跟进学习,很快就会出现与一二年级成绩大不一样的状况,所以就有了家长问自己的孩子一二年级总能考九十几分,为什么到了三年级一下子就掉到了七十几分的问题。
我们都说要关注全体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可是发展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考量的依然是学科成绩,补差补缺应该还是在于源头,总不能到了学习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还让老师替他(她)补习乘法口诀的内容吧!
知其“困”方能解其“围”,未必,但是,找到原因至少能够对症下药吧!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