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小yumiko
母爱这一话题自古以来就是很多文人雅士经常借用的主题,从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到杜甫的“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国产电影中也有许多以母爱为主题的影片,比如《妈妈再爱我一次》以及峨眉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豆花女》都是借母爱为主题弘扬母亲的伟大母爱的温暖。 对这个电影最初的兴趣,是因为电影的名字,樱桃总给我们一种浪漫与温情,格拉斯有首诗歌:《樱桃》,只是这部电影所要诠释的乡村原生态亲情,区别于格拉斯踏着高跷的爱情。
惊叹于苗圃,惊叹于这个百变女王。在《证人》就已经被她折服了一次,又见她《樱桃》里的演出,很给力。她扮演了一个智力低下,心地善良的“疯娘”。全篇独白式的娓娓叙来,大量一人称视觉,踉踉跄跄像“我”和妈妈的关系。独白了一段上世纪八十年代乡村的故事。一系列“四化”,“传统”,“计划生育”把剧情矛盾逐步拉像高潮,直至樱桃穷追不舍自己的孩子。直至“我”懂事,开始羞愧自己有一个“特别”的妈妈。那些不谙世事的孩子都叫她“傻子”。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看到了这里。想起了泰山里Kala对Young Tarzan的话,她让他把手放在自己胸口说 “See? We're exactly the same.”
我们撇下剧情不谈,大篇幅的展现了苗圃的演技,即使剧中母女关系的转变似乎太过憋促,还没给观众一个心里接受过程。还显得有些牵强。会演,太会演,以至于看完电影都还在品位着“樱桃”带给人的震撼。不惜全裸上镜,给孩子喂奶的乳房特写也亲自上阵。
按照国产电影的思维,表现女性为主题的电影往往女性只是一种特有的符号罢了,她们所能代表的是千千万万中国的女性,然而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让国产电影里有着虐待女性的倾向。自然这部电影也没有逃出中国式的创作思维,在电影角色设置中一个智障的樱桃就不足为奇了,虽然这样设置有些矫情,但是以母爱为前提却又能轻松的表现出人物的张力,一个非正常女人表现出来的母爱,这种母爱既是一种天性又是一种后天的本能,人物设置让本片表现出的母爱更具说服力。
没有放肆的樱桃,何来斗胆的“红红”。人情越讲越多,越看越沉重。“樱桃”没有丑娘的通情达理,有的只是被无限放大的不会枯竭的母爱。不论是不是被嘲讽,是不是被欺负。她会的只是啊啊乱叫。但,那确是最感动我的声音。追着幼儿“红红”边哭边跑边叫唤时,被“红红”嫌弃,走进房里迷茫无头绪撕拉衣服的沉默时。为保护红红被人闯进家门质问,遭爸爸打骂嗷嗷叫唤时。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这是但丁说的。对“红红”的爱,狂热、自私,强暴的燃烧着樱桃的心。
这部电影自然又成为一部催人泪下的影片,算得上是一部感情之作。矛盾的强与弱从片中人物关系中很明显的表现出来,红红自然是强势,樱桃则是弱势,这种对于矛盾关系的把握还是相当到位的,既然要催人泪下就必须要有很好的矛盾关系作为铺垫。但是这片子也不是没有弊病,比如很好的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矛盾关系,但是由这个矛盾关系所牵扯出来的细节导演还是很模糊的给我们展现的,这种解决矛盾的力度还是不到位的。红红篇末了独白说“我越来越觉得,没有妈妈我就活不下去”这是他她的后知后觉,每个人都应该坚信,坚定。坚持再多的钱,名誉,权利,都比不上即使一个字都不识的用自己的生命哺育你长大的母亲。这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懂事了,长大了,教妈妈写“红红”。长大了,潇洒了。樱桃却不见了。那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道出了多少人的感慨与无奈。当母亲的肩膀不在那么的坚强,当他们的鬓角露出了几缕白发,我们才会体会到时间的短暂以及很多无法报答的母亲的爱, 红红最后说“我一直在找她,我等着她回来”,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善待我们自己的母亲,拿我们的一切所能去报答他们的恩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