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小yumiko
写在前面的话:前些日子《蜗居》成了各个卫视争相播放的电视剧,对于电视剧有免疫的我的确没有跟风去看。但是随着热评如潮我也按耐不住寂寞从同学那考来看,一部好的电视剧要有一个社会的共鸣、要在其中看到我们在其中一个小的缩影。所以正是因为我们找到了一个社会的共鸣才喜欢上这个太过现实的《蜗居》,形形色色的人都在以一种自己的方式忙碌,无论是生活还是生存都有一个存在的理由,无论是房奴,小三、贪污都深刻的刺痛了我们当下的现状,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只是《蜗居》道出了我们社会的现象罢了。
身为女性的六六是这部《蜗居》的编剧,自从她的代表作品《王贵与安娜》、《双面胶》陆续推出之后我渐渐发现女性的视角永远都是那么的犀利,锐利的让你感到小说中的男性遭遇之后都没有做男人的勇气了。其实她的作品用几个字就可以概括现实的不能再现实,俏皮的不能再俏皮,平凡的不能再平凡。其实我不喜欢太现实的东西,我感觉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电影作品如果太现实会让我们感觉生活的无趣,有时候会幻想。其实电影作品也未必不能现实,现实中我们才能感觉到社会中的种种现象,现实中我们才能正确的审视自己。现实是这部电视剧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让我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看看身边的人以及身边人的生活状态与生活艰辛,可能其中充满了太多的无奈与不解,可能其中也充满了太多的诱惑与激情,所有的这些都是我们这个形形色色的大都市下给我们的最直接的感受。买房的压力,就业的艰难,感情的受挫都让我们这个社会变的浮躁,所以现实的电视剧让我们冷静的审视了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角色,你可能会是那个小三,你也可能是那个小奸商,你也可能是那个海萍。
关于房奴那些事儿
房奴?新兴词汇,原来我们每家都会有一亩三分地哪会有房奴呢。但是随着蒸汽机时代的到来我们的农村逐渐的变成了城市,所有人都聚集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奋斗,出现了各种问题,尤其、当城市展到了一个阶段,种种问题就接二连三的出现。住房紧张,交通压力,就业艰难等等都会让我们感到厌倦,但是城市中又有太多的诱惑让我们不得不留下,高楼大厦下的奢华,车水马龙的大气。虽然有些我们不会拥有但是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就有一种为之奋斗的信心。所以说在这个繁华的大都会下要有一种归属感必须要有一个家,“依赖”使中国人对房子的情节太重。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先成家,再立业”。这家,说的就是家庭,还有自己的房子。一家人即使团聚在一起,如果不是自己的房子一起过,也称不上是“家庭”,所以在片中海萍住着别人的豪华房子还是找不到一种家的感觉,的确不是自己的永远找不到一种归属感。无房子不成家,这就是中国人对房子的依赖。地产商自然看破这点,无论房价怎么高,也不愁房子卖不出去。
这部片子让我们看到了两种类型的房奴,一个是争取买房的房奴,另一个是坚守自己小房子的房奴。海萍自然属于前者,大学毕业不想回到那个落后的家乡,海萍对这里的一切都有好感,认为这里就是属于自己的,坚信会有自己的一个家。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生活的艰辛,与小市民在一起无休止的争吵,为了能有一个家拼尽了自己全部的力量与精力,为的就是那个家。但是房价让这个刚刚起步的家庭是无法承受的,就连首付都成为问题,这也不正是现在所有年轻人面临的问题吗?有些甚至连工作都没有他去哪供着一个房子去,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好处,有房就成了一个城市的中产阶级了。江州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我有点搞不明白说上海不好吗?为什么要来个江州,感觉很掉分,明知是上海还来个虚词来表现,要是电视剧在用这个显得很假。从小出生在一个小城市的我也向往着大城市,当大学来到之后又发现这不适合生活只适合工作奋斗,每次回家才感觉到什么才是生活。我最后恍然发现这个社会发展的太畸形了,以至于给我们会造成恐慌,现在买房是吃的几代人的血汗钱啊。如果你不是暴发户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话几代人的钱都砸到房子上了那么以后的生活压力会多大,海藻就是这样一部分人,房奴让他们明白了大城市不是一个欢乐园是一个残酷的波及场,你一定要时刻注意稍有不慎就会被时代抛弃。另一家的老太太,上海所谓的小市民,他们为了得到一个好房子就在自己即将面临拆迁的老房子里坚守着,成为了报纸上最牛的钉子户。其实每次看到这个我们都会觉得很可笑,但是我们想过没有,房子固然会给你赔偿金,但是有钱而买不到房,给房而不够住这种尴尬的境界让我们如何去接受。所以只能盼望开发商给更多的钱给更大的房子。他们只能坚守这个仅存的希望,其实城市中的小市民也不好过,城市让我们看到的只有那些聚光灯下的灿烂,哪能看到那些舞台之下的黑暗的呢。
《蜗居》让我们看到繁华都市下的另一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小人物的艰难生活,房奴只是这部电视剧中的一个部分,接下来还会陆续有其他篇,敬请期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