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出来了。人头攒动的拥挤,奋力夸张的扒虾动作,杯盘狼藉之后让人目瞪口呆的浪费,在满盘大虾面前的淡定和满足表情,这一切都让网络旁观者叹息,这一群体动作让国人的形象又增加了素质污点,让其他国人感觉蒙羞。何至于此?能够出国旅游的人,经济条件早就远离了贫困,从形象上看,这群人都还仪表堂堂斯文体面,作保守估计,平均文化程度高中以上不成问题。为何在一盘大虾的诱惑面前如此失态?场面如此“壮观”,这是一个趋同化的从众场面。假设一下,若换一个场景,在这群人中随机抽取若干人,你去调查或者熟悉他们,极大的可能不会得出素质低下的结论。那餐厅里发生的行为意味着什么?
我们对人的理解判断,绝大多数时候喜欢走捷径,这是大脑自动地追求认知效率所形成的机制。在让我们兴奋、震惊、不满等等刺激面前,我们期望用线索最快速地获得对他人秉性的判断,以此整合对他的印象。它的确有用也很便捷,但绝大多数时候是形成偏见的开始。我们不自觉地忽略环境的因素,也就是处于当下,他的所有行为怎样被环境所胁迫或者说是适应环境下的产物。当我们倾向于秉性的理解时,厌恶之情怕是要根深蒂固挥之不去了。
先说说关于吃的心理学。想必大家有日常经验,当你去自助餐厅消费时,我断定你会比平时要吃得多的多。哪怕你再强调自己在节食,平时如何对饮食具有自控力。当面对具有多样食物选择的时候,大脑自动开启了暴饮暴食的模式。此时大脑自动接受来自肠道和身体内的众多信号,像生长素食欲素等分子,吃更多的卡路里这一原始需要,是我们变成今天的我们最自然的前提,而我们的祖先吃尽了食物短缺的苦头。大脑对“少吃一点”的指令抵抗力是相当薄弱的,而攫取超出生理消耗的能量,在大脑的注意力竞争中可以轻易取胜。
开吃的决策如此简单,接下来我们还会下意识地防止他人抢夺阻碍我们的食物来源,享用美味的同时,我们会捍卫并提防被他人占用的风险。没办法,这是动物脑使然。如果经常看动物世界,或者家里养鸡养狗,这种进食习性很容易观察得到,常常是把脖子先伸向同伴的食区。
这一切当事人并不知晓,他们自动地聚集在一起,饿了准备吃饭。当然选择大虾也许是当时最划算的决定。但如果有一两个人偶然地作出“超量”的示范效应,这么多人在场,后面还有没有供应?食物资源一下就变得紧缺起来,“赶紧抢”变得极其自然的指令。至于需要多少,大脑对自身的消耗始终保持一份神秘地模糊,这是鼓励进食的机制决定的。再有当时的环境之下,在占有资源的竞争中获胜,实在是一件令人足够有优越感的事。
有人说这是中国人还没有从“穷怕了”当中缓过劲来。我不太认同。这些人的年纪不是我们的父母辈,这些人基本上可以说完全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素质、本能、环境三者的契合,造就了场面的狼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