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子岩》阅读鉴赏教学设计(一)
(2010-02-18 20:45:58)
标签:
箱子岩跛脚乡民渔婆沈从文湘西教育 |
分类: 阅读教学 |
福建省福鼎市第一中学高中部
【设计意图】
《箱子岩》是语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修辞立其诚”的首篇课文。这是一篇感性散文,它主要抒发了对历史和底层人的关注。阅读感性散文要注意把握贵贵在有真情的特点。单元教学目标是:阅读感性散文作品,理清思路,把握线索,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能作出自己的分析与评价;了解写人记事、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品味语言,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作为单元首篇课文,教师应着意指导学生学习精读文本,通过对文本的内容、形式、语言的细读与探究,从而掌握阅读感性散文的基本方法,以为后续课文的阅读发挥辐射作用。
基于上述认识,本设计主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要学生从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入手,梳理文脉,把握结构,赏析人物形象,认识作者两次游览箱子岩的经历与印象、思考与感慨,从前后的变化中捕捉作者对湘西历史与湘西底层人的情感内涵(这是“大”);从文本局部细读入手,揣摩作者的语言风格:(1)以白话为基础,加入文言、方言等成分,具有浓郁的湘西韵味,亲切。(2)人物对话简洁生动、口语化,人物神韵、性格跃然纸上。(3)议论性语言凝练,充满理性。(4)动词运用的精心锤炼,极富表现力。作业设计采用阅读随笔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当堂阅读对话之所得,学习写作文学短评,以书面语言的形式来呈现阅读鉴赏之所得,以巩固和加深对文本的阅读认知和审美体验。
【教学目标】
1.探讨文本的主题,理解作者对湘西历史的思考与感悟,体会作者对湘西底层人的矛盾的情感。
2.梳理文本的思路,把握作者两次在箱子岩所见所闻所感的不同点,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细读文本的语言,找出描写精彩的段落、语句,揣摩、品味,从中认识沈从文散文语言的风格。
【教学重点】
1.分析本文的结构思路、人物形象。
2.品读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对湘西历史的审视和对湘西底层人的矛盾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梳理结构思路,赏析人物形象,探究主题意蕴。
一、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水之于沈从文,犹如血液之于一个人的生命。离开沅水或许便不会有一个被世人称小说家的沈从文——准确地说,起码就不会有我们现在要谈论的写《箱子岩》的沈从文。(ppt展示沅水风景)
沈从文曾说“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所以,只有在这条承载着世世代代湘西儿女的哀乐悲欢、长达千里的沅水中,才能发现真正的湘西。那个位于沅水中段的特别著名神秘的悬崖——箱子岩,就寄托了作家对湘西人民的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的苦苦思考。沈从文20岁(1922年)离开湘西,1934年又回到故乡,写成了一组记录自己所见所闻的游记散文《湘行散记》,今天我们所要读的《箱子岩》便是其中的一篇。(ppt展示箱子岩风景)
二、整体感知
(一)结构思路
1.速读,思考,圈点批注:
作者写了两次在箱子岩的经历,一是在十五年前,一是“现在”。这两次经历在他心里各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两次的印象有什么变化?
提示:找出作者两次对箱子岩记叙、描写的段落,从中择要圈点批注。
2.问答,点拨,纲要揭示:
问题探讨:
①作者十五年前到箱子岩看到的自然景物和十五年之后分别是什么样子?两组景物描写有什么差别?
作者十五年前到箱子岩看到的自然景物:“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石壁半腰约百米高的石缝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石罅隙间横横的悬撑起无数巨大横梁,暗红色长方形大木柜尚依然好好的搁在木梁上。”
②作者第一次到箱子岩时通过那些事情渲染出节日浓烈的气氛的?第二次到箱子岩时又通过那些事情渲染出过年前夕冷寞、死气沉沉的气氛的?
作者第一次到箱子岩时通过青年们赛龙舟,人们在两岸大声呐喊助兴,好事者放鞭炮,人们半夜尽兴游玩等事情渲染出节日浓烈的气氛。第二次到箱子岩时作者通过老渔婆缩颈敛手在船头寒风中修补渔网,人们围坐在一起烤火,聊天等事情渲染出过年前夕清冷、寂寞、阴沉的气氛。
作者极力渲染赛龙舟场面的热烈气氛,是为了展示你追我赶、勇于向前、毫不让步和妥协的划龙船精神,与后文写故土故人生活中的痼疾和污秽形成了对比,作者希望湘西人民用划龙舟的精神和热情,创造历史,改变历史。
纲要揭示(ppt展示下表):
时间 |
自然景物特点 |
气氛 |
事件 |
感情 |
第一次 十五年前端午节 |
鲜艳、明丽、神秘 |
热闹、欢快 |
观看划龙舟 |
热情地赞美 |
第二次 十五年后过年前夕 |
寒冷、破败、单调、萧条 |
冷清、寂寞、 阴沉 |
在一家小饭铺里,遇见一个跛脚青年。 |
深深的忧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