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文品评

英雄主义的个性宣言

——牛汉《夜》赏析

                  林承雄

 

 

        本文已发表于《作文周报》(国内统一刊号:CN14-0701/(F))(初二版读写强化版诗歌鉴赏栏目)2011-2012学年第27期总第5441期 2012年3月20日

 

牛汉

 

 

关死门窗

觉得黑暗不会再进来

 

我点起了灯

 

但黑暗是一群狼

还伏在我的门口

 

听见有千万只爪子

不停地撕裂着我的窗户

 

灯在颤抖

在不安的灯光下我写诗

 

诗不颤抖!

            1997

        读这首诗,我有一种独行者蹒跚在凄冷的暗夜里忽然得到了一盏灯的指引一样,莫名的兴奋与快慰!

从全诗的叙事情调看,它采用了具有象征寓意的故事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对人生历程的审视。从诗行排列形式看,它由六个小节组成,各节都由鲜明的形象;六节之间存在着严谨的因果逻辑,组成一个耐人寻味的生存场景。每节行数有着严格的控制,多则两行,少则一行,且每行字数很少,这样铺展在纸页的平面空间上,产生了一种醒目的视觉美感。从诗歌内容上看,六节完整地展现了一个紧张的故事情节。首节是故事的开端,关死门窗阻隔黑暗,一下子就揭示了对立双方的冲突。“觉得”,表明面对夜的黑暗,“我”尚未看清其狰狞面目,采取的抗争方式(“关死门窗”)太过幼稚,这也见出“我”的善良、单纯。次节,是故事的发展,“我点起了灯”,改变了与黑暗的斗争方式,灯是黑暗的反面,可以驱散黑暗而带来光明。第三、四节,是故事的再发展,“我”惊奇而恐惧地发现,“灯”并不能驱散黑暗。“但黑暗是一群狼/还伏在我的门口”,这一句用形象的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黑暗的凶残。“千万只爪子”,从数量上突出黑暗势力之无比强大;“不停地撕裂着我的窗户”,从时间从强度上渲染黑暗势力的贪婪残暴。在如此强大、暴虐而嚣张的“黑暗”面前,“灯”的亮光显然太过脆弱,太不堪一击了。这两节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出黑暗之于“我”的压迫,可谓触目惊心。读到这里,作为读者,我们的心,必然地要为之揪紧!

五、六两节,是故事高潮和结局,“我”在黑暗的逼迫、重压下,“我”毅然选择了新的战斗武器——诗歌——来对抗那来势汹汹的挑战。这两节使用了衬托、对比的表现手法。“灯在颤抖”,表明先前“我”用以抵抗黑暗的“物质”的武器——灯——已然无效了。怎么办?屈服还是抗争,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不安的灯光下我写诗歌”这一句写得从容淡定,值得细细琢磨的是“不安”与“写诗”这两个语词,前者暗示了“灯”的懦弱与不可靠;后者则强调“我”镇定与果敢。原来抵御黑暗的武器,其实更有力的是“诗歌”;换言之,是生命主体为求自由为求独立为求尊严而催生的“精神的自我觉醒”“思想的自我启蒙”,它彻底摈弃了任何幻想与苟且的奢望,它可以抵御黑暗、拆解黑暗,它可以焕发人的追求光明向往自由争取解放的坚强信念。如果说“关死门窗”是被动的防御,“点起了灯”是被动的驱散,这都尚属于动物性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那么“写诗”才是真正的回归到了人之为人的理性自觉行动!

结尾一节,以一个感叹句独句成节,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与第六小节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在如狼似虎的黑暗情势的囚禁中对于黑暗的不屈抗争,对于光明的热烈渴望,对斗争的必胜信念。

对窒息心灵的黑暗命运的抵抗,对生命的呼唤,对自由的渴望,是贯穿牛汉诗歌创作一个重要主题。本诗既是对这一主题的又一次形象的演绎,同时它更是在诗学层面上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命题:诗是什么?诗之于人的生存的作用在哪里?其实,诗人已经给出了清晰的答案:诗是唤醒主体独立意识的甘霖,是抗争黑暗安守光明的武器!这是素有"硬汉诗人"之称的牛汉对于诗的功能的一次英雄主义的个性宣言。

初稿于2008312

              二稿于2008313

三稿改定于2008314

阅读    收藏 
标签:

鲁迅

福鼎市

《狂人日记》

宋体

材料作文

教育

分类: 写作教学
 

材料作文“从来如此,便对么?”导写

                               林承雄 

邮政编码355200   电子信箱:lcx1969@163.com

本稿已刊发于《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2年第13  5月上旬刊  CN22-1335/G4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70)

鲁迅《狂人日记》:“从来如此,便对么?”

某博客:“大家都这样,就对吗?”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言论类材料作文题型。言论类材料作文题型,指的是材料呈现的是一则或数则言论,要求考生以言论为立意载体或导向的一种材料作文命题形式。这种题型近年高考语文试卷中频频“露脸”,如2011年北京卷(对鹿特丹世乒赛的看法)、上海卷(“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江西卷(“孟子三乐”)等等。本道言论类材料作文,其材料是由两则具有内蕴共通性的言论构成。立意构思,当从二者共性入手。“从来如此,便对么?”这是鲁迅在《狂人日记》这篇小说中借主人公狂人之口,所表达的审视历史和反叛传统的心声。在《狂人日记》小说本文的语境及其创作的社会时代语境下,“从来如此,便对么?”这一反问句传达的更多的是一种对传统、习惯、流俗等等的质疑、否定、批判、变革的意识。“大家都这样,就对吗?”某博客上的这句追问,表达了对共识、习见、定论、舆情的质疑与挑战。就两则言论内涵共性看,它们都包含着共有的精神实质:大胆质疑,慎思明辨,不盲从;追求独立,彰显个性,不随大流;创新,独辟蹊径,不落窠臼;锐意改革,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勇于突破,善于推陈出新,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勇于挑战传统与流俗,敢为天下先……两则言论包含的上述精神实质的交集正是这道材料作文立意的出发点,考生可从中择取一个角度来提炼中心主旨,比如:⑴质疑,是发现真理的前奏;⑵砸碎历史因循的镣铐,追寻科学创新的脚步;⑶尊重异见,宽容另类;⑷拒绝盲从,独立思想;⑸既要守正,又要出新;⑹捍卫真理,破除迷信;⑺坚守公道,遵循公理;⑻尊重历史,宏扬传统;⑼反对特权,维护公正公平;⑽克服习惯惰性,突破思维定势……考生可正面立意,谈破除成规、习见、定论的意义与条件,如⑶⑷等;可反面立意,谈尊重和遵守规矩、传统、定制的必要性,如⑻⑼等;也可正反结合、辨证分析,如⑸。

【例文】

                                      要敢于挑战成规

                                                       林 雅

鲁迅在《狂人日记》这篇小说中借狂人之口向封建社会吃人的制度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掷地有声的质询,彰显了“五·四”时代思想启蒙的光芒;无独有偶,某博客率性直言,“大家都这样,就对吗”,它体现了一种拒绝从众随俗,不甘循规蹈矩的可贵的怀疑精神。“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古往今来,正是由于有无数敢于质疑定见、挑战成规的人,才推动了改革的车轮滚滚向前,才有“江山代各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富有蓬勃活力的新局面。

挑战成规,需要有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毅然决然的勇气。成规往往是新知的藩篱,是创新的锁链,它对一切新生事物本然地具有令人窒息的排斥力。它处处设下罗网、关卡、高压线,对一切与之格格不入的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实施围堵、封锁、打压、铲除等种种手段。面临这样的桎梏与压迫,如若没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铁骨铮铮的斗志,就只能屈服于陈规陋矩的淫威。正是因为布鲁诺面对宗教裁判所的火刑无所畏惧,坚持真理,才最终使“日心说”得以传遍欧洲。正是因为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凛然大义,才让世人真正看到变法革新之于拯救一个国势衰颓的老大腐朽帝国的迫切性。为了守护真理的明灯,为了冲决旧制度的城堡,而敢于挑战、不畏阻挠、不惧失败、不怕牺牲的勇气,是一切创新家和改革家不可或缺的精神。

挑战成规,需要有慎思明辨、勤学笃行的严谨专注的态度。胡适有言:“大胆怀疑,小心求证。”这就是说,挑战成规,仅仅有大胆怀疑的勇气,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严谨的智慧、科学的理性。指出旧制度的弊端,阐明旧思想的危害,靠的是认真深入的研究、去伪存真的批判;而不是不明就里、浅尝辄止地下结论。实践出真知,只有扎实深入仔细谨慎地探索、研究、发现,才能真正发现真理,才能革故鼎新。李四光不迷信传统的地质理论,他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地质实践和前人的经验教训,深入思考反复研究,最终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全新的找油理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我国先后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河南油田、江汉油田等大型油田,终于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袁隆平不盲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观点,勇于挑战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格特和邓恩等人的定论——“稻麦等白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杂交无优秀”,他从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稻开始,经过长期艰苦的实验,孜孜不倦的探索,终于诞生了一整套培育人工杂交水稻的方案,改写了某些遗传学权威的结论。“行成于思毁于随,业精于勤荒于嬉”,严肃的态度,勤勉的作风,知行合一的理念,是推翻定论、突破成规的不可或缺的基石。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腐朽落后的成规是新生事物的大敌,尽管它具有强大的约束力,但就像乌云,它是永远无法长久地遮蔽太阳的光辉的。年轻人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就不能匍匐于权威脚下而不思进取,拘囚于成规的牢笼而不能自拔,而应敢为天下先,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脚踏实地地努力耕耘,才能推陈出新。

【评点】

本文引论部分简要概述、点评材料,从中引申出中心论点,呼应标题,统领下文。本论部分紧扣“要敢于挑战成规”这一中心论点,从挑战成规需要具备的两个重要条件——勇气与态度——来进行分析,用句式结构相同的语句表述分论点,并列展开。结论部分总结上文所论,呼吁年轻人奋发向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扎实努力地实践,勇于创新。全文结构完整,层次分明。事实论据确凿、典型,分析具体,引言得当,较有说服力。

 

阅读    收藏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文品评

 

瑰奇的想象  温暖的情怀

——迟子建《寒夜生花》赏析

福建省福鼎市第一中学高中部  林承雄  邮政编码 355200

联系电话 18059375979  电子邮箱:lcx1969@163.com

QQ: 2285335953

                                           (转载请注明出处)

    《寒夜生花》是一篇漫溢着玲珑童心,流泻着诗意与神性的美文。这篇散文以霜花为线索,以浪漫的想象,纯净的文字,描写了大兴安岭奇寒天气里玻璃窗上妖娆多姿的霜花图,表达了她对于自然与人生的深沉感悟。本文之美比较鲜明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张弛有致,因实入虚

文章首段紧承标题中的字写大兴安岭今冬之酷寒天气,第二、三句则在概写山林、河流、街头之奇寒景象中,展露自然界别样的生命活力,暗扣标题中的字。次段以……还有……”的句式独句成段,呼应标题中的字,使描写对象得以聚焦。由此可见,作者写奇寒天气里自然的生机与人的活力,为引出下文对霜花的铺陈描写作了衬托与铺垫。第二段并不直接告诉人们这花是什么花,这对于读者阅读心理来说,会激发起新异的悬念感:这究竟是怎样的花,竟能存活于摄氏三十七八度之间的环境中?第三段用一个非主谓句的感叹句式——“是霜花!”——揭明题意,点出全文描写的核心意象——玻璃窗上的霜花,漫溢惊喜而兴奋之情。第四段进一步交代今冬霜花之与往年的不同:因为奇寒而致霜花满窗盛开。至此,寒夜生花的题意被初步揭出。从上述分析可见出作者行文注意节奏的控制,一张一弛,蓄得巧,展得开,使叙述有吸引力,不因平铺直写而显得刻板。试想,若将二、三两段合并为一,则文势就太过平直,了无意味了。以下第五至九段,主要描摹绚丽的霜花图景;而第十段至文末,则深入一层,挖掘出霜花意象的丰富意蕴。

全文的核心意象是霜花,作者赋予霜花以人格化的气质、精神、情感,因实而入虚,使文章意蕴隽永、深远。霜花是有生命的,它有过灿烂与炫目,也有过孤独与伤悲(美丽的存在是那么短暂);霜花是精神的佳侣,是知人情通人心的,它给了“我”以“新的憧憬”,它懂得主人的心思,听“我”的梦呓,它回馈“我”在冷酷世界里所失去的东西,它是彼岸送给此岸的“哈达”,是生命中珍稀的福佑;霜花是圣洁的天使,是上苍的恩赐,它是清新高洁的,它能涤荡人的肺腑……总之,逐层叠加的生活观照与生命体验,使实的物象——霜花——投射出斑驳陆离的象征意义,这应该是这篇散文让人反复玩味犹不忍释卷的原因之一吧!

⒉想象瑰奇,温情浪漫

文章第⑸至第⑿段展开对霜花穷形尽相的具体描写,作者大胆驱驰天马行空的瑰奇想象,刻画了霜花千姿百态、变化多端的景象。如第⑸段作者分别以植物、动物、人、人间烟火气、日月星辰等各类物象来比拟霜花之姿态,排比、比喻,意象纷繁,给人以应接不暇之感;细读之,这些虚拟影像展开又是极有层次感,是在不断地延伸扩展开去的。再如第⑺段写寒流潜入千家万户口的窗缝,“用月光星光做笔,蘸着清芬的霜”,在窗玻璃上作画,这样的想象浪漫而富有诗意,字里行间弥散的是融融的暖意。又如第⑼段按时间顺序描写阳光下霜花色彩的变化,以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展现了在浓淡不同的阳光照射之下霜花五彩斑斓、美轮美奂的风姿,仿佛令人置身于一个奇异的仙境中。作者正是驾驭这样一种飘逸、瑰奇的想象来描写霜花图,化实为虚,令人叹为观止。而包孕于这样一幅幅瑰丽的霜花图中的,恰恰是作者对于自然的超越性(充满诗性和神性)的体验,对于生命与生活的无限热爱。

⒊卒章显志,余韵丰厚。

文章尾段首句回扣开篇首句,并由上文的看霜花而及闻霜花,使文意又深入一层。凑近”“仔细两词可见出我对霜花由衷的喜爱之情。而下文展开的有关闻霜花感受的描写极具魔幻、空灵的味道:熟悉的声音在身后说,我把内心深处的感悟说与身后发问的人,回首却不见人影,只剩了门楣的一闪一闪的红灯笼,似与人搭话。如此似有若无,亦真亦幻的场景,给了读者更多遐想的空间。在作者看来,霜花能涤荡肺腑逼人的清新之气,是上天赐予人间最好的香味,这一独到的发现也恰恰是作者自我人格操守或精神理想的寄托。联系上文中霜花是彼岸世界送给此岸世界的哈达这一句,我们不难看出,心思细腻敏锐的作者从霜花中发现了一种脱俗的气质,一种高洁的大美,从中领受了福气;换言之,即从中汲取了生存的哲学与生命的智慧。结尾的这一充满灵幻色彩的意境,使文章韵味更见深沉醇厚。

    正如美国小说家赫姆林·加兰所说的:艺术的地方色彩是文学的生命力的源泉。地域文化使迟子建的散文如同她的小说一样充满神奇古朴的魅力。《寒夜生花》这篇散文摄录了大兴安岭春节前后的多彩多姿、变化万千的霜花图,既让我们饱览这那一方神奇乐土的自然风情,更让我们窥见作者的一颗清纯、真挚的童心,亲切地感触到她那崇尚自然、热爱生活、坚守一种洁净精神的温暖的情怀。

                                  20120226上午初稿,0428上午改定)

【原文】

寒夜生花

      迟子建

  ⑴今冬大兴安岭奇寒,春节前后,气温都在零下摄氏三十七八度之间。世界看似冻僵了,但白雪茫茫的山林中,依然有飞鸟的踪迹;冰封的河流下,鱼儿也在静静地潜游。北风呼啸的街头,人们也依然忙着年。

  ⑵有生命的不止这些,还有花儿。

  ⑶是霜花!

  ⑷每天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拉开窗帘,便可望见玻璃窗上的霜花。户外寒风凛冽,室内温度只有摄氏十七八度,所以今冬我见的霜花,不像往年只蔓延在窗子底部,而是满窗盛开!

  ⑸霜花姿态万千,真是要看什么有什么。挺直的冷杉,摇曳的白桦,风情万种的柳树,初绽的水仙,半开的芍药,怒放的菊花,你在霜花的世界中,都能寻到。当然,除了常见的树木和花朵,霜花也隐现动物的形影,比如呼呼大睡的肥猪,飞翔的仙鹤,低头喝水的鹿,奔跑的狗,游走的蛇等。你要问霜花中有没有人?答案是肯定的。亭亭玉立的少女,蹒跚学步的儿童,弯腰弓背的老人,霜花也不吝惜它的笔,勾勒他们的形影,并为之配上人间的烟火气——房屋、水井、田地、牛车、犁铧、米缸、灶台、饭桌、碗筷甚至肥皂。仅有这些还不够,没有光,世界是彻头彻尾僵死的,于是霜花中就有了日月星辰,有了来自天庭的照耀!

  ⑹不要以为霜花总是烟花般灿烂,它也有孤独的脚印;它也不总是祥云缭绕,那里也有离人的眼泪!

  ⑺在这里,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刻,也是最黑暗的时刻。太阳三点多就落山了,好像它答应了要去照耀另一个更黑暗的世界,而把人间过早地推入暮色之中。白昼中被阳光鞭挞的寒流,在太阳消失后,竟做起了浪漫的事情。它们中的一部分,潜入千家万户的窗缝,在人们熟睡时,用月光星光做笔,蘸着清芬的霜,在明净的玻璃窗上,点染出一幅幅图画。

  ⑻有千万扇窗户,就有千万个霜花的世界,因为霜花的世界没有相同的。今天你看到的芭蕉树形态的霜花,明天演变为一片葳蕤的野花了;今天你看到的少女,明天就可能变成老妪;今天你看到的光秃秃的树,明天挂上了几盏灯笼。还有那饭桌和房屋,可能一夜之间会缺了桌脚,或是两层的房屋变成了三层四层,让你慨叹它们造房的神速。

  ⑼太阳走得早,并没有想着第二天要早来。它晚来也好,霜花会存留长久些。七点多钟,晨曦初现,霜花被映照成柠檬色,远看像张金箔纸;等八点多太阳完全冒出头来,霜花就是橘红的了,如果此时恰好有酒杯形态的霜花闪烁其中,我就是喝到浓郁的葡萄酒了;而等太阳升得高了,阳光照耀着雪地,天地间跃动着白炽的光芒,霜花就回到本色,一片银白,玻璃窗就成了银库了!不过,太阳每前进一步,霜雪图就损毁一些:花瓣凋零了,树木枯萎了,河流干涸了,房屋坍塌了,动物少了四蹄或是尾巴,犁铧残破了,玻璃窗像是心疼什么人似的,漫溢着霜花的泪滴。阳光把这样的泪滴照耀得晶莹剔透,美轮美奂。如果说冬天也有露珠的话,该是它们吧。

  ⑽霜花在正午时消失了,玻璃窗干干净净的了!不要以为它们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夕阳尽了,霜花又会在玻璃窗上重谱新篇。于是像我这种爱做梦的人,又有了新的憧憬。

  ⑾霜花似乎很懂得主人的心思,有的时候,我能从霜花中看到已故亲人用过的东西,比如茶壶、眼镜,比如砚台、笔管。让人怀疑他们夜间悄悄匍匐在窗棂上,听我梦中的呓语。在冷酷的现实世界中失去的,那个世界又温柔地回馈了我,让我直想亲吻那片霜花,让我所爱的,再度与我的呼吸共融。

  ⑿没有一个早晨,我不是与霜花共度的。我站在它面前看它,它也在静静地看我。能与心灵共通的世界,谁敢说是虚幻的!霜花是彼岸世界送给此岸世界的哈达,你的目光与它交汇时,就是领受了福气。

⒀2012龙年到来的那一刻,我凑近霜花,仔细地闻。有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我身后说,你还能闻出香味来?是啊,霜花不是尘世的花朵,没有凡俗的香味。可它那股逼人的清新之气,涤荡肺腑,这难道不是上天赐予人间最好的香味吗?我把这话说与身后发问的人,回首处,却看不见人影,只有门楣处的红灯笼,在寒夜里一闪一闪的,像是在跟我搭话。

                               (选自《文汇报》 2012211日)

 

 

阅读    收藏 
标签:

箱子岩

跛脚

乡民

渔婆

沈从文

湘西

教育

分类: 阅读教学

 

          《箱子岩》阅读鉴赏教学设计

 

福建省福鼎市第一中学高中部   林承雄

【设计意图】

《箱子岩》是语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修辞立其诚的首篇课文。这是一篇感性散文,它主要抒发了对历史和底层人的关注。阅读感性散文要注意把握贵贵在有真情的特点。单元教学目标是:阅读感性散文作品,理清思路,把握线索,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能作出自己的分析与评价;了解写人记事、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品味语言,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作为单元首篇课文,教师应着意指导学生学习精读文本,通过对文本的内容、形式、语言的细读与探究,从而掌握阅读感性散文的基本方法,以为后续课文的阅读发挥辐射作用。

基于上述认识,本设计主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要学生从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入手,梳理文脉,把握结构,赏析人物形象,认识作者两次游览箱子岩的经历与印象、思考与感慨,从前后的变化中捕捉作者对湘西历史与湘西底层人的情感内涵(这是“大”);从文本局部细读入手,揣摩作者的语言风格:(1)以白话为基础,加入文言、方言等成分,具有浓郁的湘西韵味,亲切。(2)人物对话简洁生动、口语化,人物神韵、性格跃然纸上。(3)议论性语言凝练,充满理性。(4)动词运用的精心锤炼,极富表现力。作业设计采用阅读随笔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当堂阅读对话之所得,学习写作文学短评,以书面语言的形式来呈现阅读鉴赏之所得,以巩固和加深对文本的阅读认知和审美体验。

【教学目标】

1.探讨文本的主题,理解作者对湘西历史的思考与感悟,体会作者对湘西底层人的矛盾的情感。

2.梳理文本的思路,把握作者两次在箱子岩所见所闻所感的不同点,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细读文本的语言,找出描写精彩的段落、语句,揣摩、品味,从中认识沈从文散文语言的风格。

【教学重点】

1.分析本文的结构思路、人物形象。

2.品读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对湘西历史的审视和对湘西底层人的矛盾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梳理结构思路,赏析人物形象,探究主题意蕴。

一、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水之于沈从文,犹如血液之于一个人的生命。离开沅水或许便不会有一个被世人称小说家的沈从文——准确地说,起码就不会有我们现在要谈论的写《箱子岩》的沈从文。(ppt展示沅水风景)

沈从文曾说“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所以,只有在这条承载着世世代代湘西儿女的哀乐悲欢、长达千里的沅水中,才能发现真正的湘西。那个位于沅水中段的特别著名神秘的悬崖——箱子岩,就寄托了作家对湘西人民的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的苦苦思考。沈从文20岁(1922年)离开湘西,1934年又回到故乡,写成了一组记录自己所见所闻的游记散文《湘行散记》,今天我们所要读的《箱子岩》便是其中的一篇。(ppt展示箱子岩风景)

二、整体感知

(一)结构思路

1.速读,思考,圈点批注:

作者写了两次在箱子岩的经历,一是在十五年前,一是“现在”。这两次经历在他心里各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两次的印象有什么变化?

提示:找出作者两次对箱子岩记叙、描写的段落,从中择要圈点批注。

2.问答,点拨,纲要揭示:
 
1)明确:第一次作者对箱子岩记叙、描写的段落是第134段。第二次作者对箱子岩记叙、描写的段落是第67(开头部分)、9——19段。
 
2)指名学生分别朗读第13467(开头部分)段,引导学生对作者两次在箱子岩的所见所闻做初步比较,在对下列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完成下表。

问题探讨:

①作者十五年前到箱子岩看到的自然景物和十五年之后分别是什么样子?两组景物描写有什么差别?
    
明确:

作者十五年前到箱子岩看到的自然景物:“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石壁半腰约百米高的石缝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石罅隙间横横的悬撑起无数巨大横梁,暗红色长方形大木柜尚依然好好的搁在木梁上。”
     
作者十五年后到箱子岩看到的自然景物:“没有太阳的阴沉酿雪天,气候异常寒冷。停船时还只下午三点钟左右,岩壁上藤萝草木叶子多已萎落,显得那一带斑驳岩壁十分瘦削。悬岩高处红木柜,只剩下三四具,其余早不知到哪儿去了。”
     
作者描绘的十五年前看到的自然景物色彩鲜艳,景色明丽,带有一些神秘色彩。而十五年后到箱子岩看到的自然景物却是寒冷、破败、单调、萧条的样子。

②作者第一次到箱子岩时通过那些事情渲染出节日浓烈的气氛的?第二次到箱子岩时又通过那些事情渲染出过年前夕冷寞、死气沉沉的气氛的?
      
明确:

作者第一次到箱子岩时通过青年们赛龙舟,人们在两岸大声呐喊助兴,好事者放鞭炮,人们半夜尽兴游玩等事情渲染出节日浓烈的气氛。第二次到箱子岩时作者通过老渔婆缩颈敛手在船头寒风中修补渔网,人们围坐在一起烤火,聊天等事情渲染出过年前夕清冷、寂寞、阴沉的气氛。
   
③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赛龙场面的热烈气氛?描绘端阳节赛龙舟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明确:

作者极力渲染赛龙舟场面的热烈气氛,是为了展示你追我赶、勇于向前、毫不让步和妥协的划龙船精神,与后文写故土故人生活中的痼疾和污秽形成了对比,作者希望湘西人民用划龙舟的精神和热情,创造历史,改变历史。
      
作者借写赛龙舟来表现传统的民族文化绵延已久的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在当地人身上体现出的那种植根于湘西古老民族文化土壤的朴素的人性美,洋溢着勇敢、雄健、慷慨、诚实、热情的生命活力。

纲要揭示(ppt展示下表):

时间

自然景物特点

气氛

事件

感情

第一次

十五年前端午节

鲜艳、明丽、神秘

热闹、欢快

观看划龙舟

热情地赞美

第二次  

十五年后过年前夕

寒冷、破败、单调、萧条

冷清、寂寞、

阴沉

在一家小饭铺里,遇见一个跛脚青年。

深深的忧虑

 

阅读    收藏 
标签:

细节描写

故事情节

人物性格

爱子

鲁镇

教育

分类: 阅读教学

例谈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福建省福鼎市第一中学高中部  林承雄

 

细节是串接在情节链条上的珍珠,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单位,俗称细枝末节,雅称为文学细胞。它具有充实情节、刻画性格、绘制场景、烘托氛围、勾勒环境等多种功能。女作家刘真认为一篇小说,没有细节,就不成其为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讲,细节决定一篇作品。”

下面试以《祝福》为例,谈谈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1.  充实情节。小说叙述“我”回乡初见祥林嫂时,详细地描写了她的装扮:“她一手

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一句对碗和竹竿作了细节特写,“破”、“空的”,可见出她谋生之艰;“下端开了裂”,突出她已经流浪了好长一段时间。这两处细节描写交代了祥林嫂在鲁镇上的边缘化的命运,为之前与后续情节的展开设置了悬念,使小说故事情节更细密充实。

2.  刻画性格。小说中在刻画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的性格时,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

尤其传神的是对祥林嫂肖像细节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生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者多次写她的眼神,以揭示其内心世界的波澜和命运发展的趋向。初见她时,“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表明她已濒临死亡;祥林嫂初到鲁镇时,“只是顺着眼”,表明她的驯顺、安分的个性;二到鲁镇时,她“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反映了她遭遇丧夫失子这样的人生大变故后的悲哀、痛苦和萎靡不振的心态。作者在叙述祥林嫂向人们倾诉爱子阿毛惨遭狼食的劫难时,又反复写到她的眼神,如“抬起没有神采的眼睛”、“直着眼睛”,表现了她对孩子的爱,她的孤苦伶仃的几近绝望的心理。在听了柳妈的捐门槛以赎罪的建议后的那天早上,她起来时“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可见她焦灼的心绪。冬至祭祖时遭四婶呵斥后的次日,她“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表明她的生存意志已彻底崩溃。

3.绘制场景。场景是小说人物活动的舞台,细节描写,可使场景更具体细腻,能起到暗示人物心理个性的作用。小说开头部分第二自然段写鲁四老爷书房的布局陈设,也作了细节勾勒。如“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作者细致交代对联的脱落、字典的残缺以及书籍的名称,使鲁四老爷的活动场景——书房——更具体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些物件摆设及其状态,暗示了他的封建守旧、附庸风雅的性格。

4.烘托气氛。小说开头写鲁镇年关祝福的热闹、忙碌景象,也巧妙地运用细节来渲染一种凝滞的、压抑的气氛,突出热闹之下的窒息、忙碌之下的死寂。写晚云,用“灰白色”“沉重”来修饰,写爆竹的响声,用“钝”来形容,写天色,用“阴暗”来强调,这些都写出了“我”回乡时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一成不变沉闷局面的厌烦、不满。

5.勾勒环境。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显现,都离不开环境的支撑;细节描写,可使环境的交代更清晰,也有助于展示人物的心理。小说中多次写到“雪”,篇首的“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用“梅花”状“雪花”之大,用“夹”、“乱”两个动词来表现雪势之猛,为祥林嫂的死去作了背景衬托,营造了悲剧氛围。还有,当祥林嫂向柳妈倾诉爱子遭狼吃的隐痛时,作者又写到“微雪点点的下来了”、“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这样的雪景勾勒,暗示了她的孤苦无助,人情的冷漠荒凉。

       总之,一篇小说,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典型环境的描绘,都离不开真实而又生动的细节描写。我们在鉴赏小说时,从注意抓住小说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中的细节勾勒来透析人物的性格心理、玩味环境的情感意蕴和小说的主题思想。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