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交流材料
(2020-12-22 08:40:33)
标签:
教育科研教育小学学校档案 |
综合实践活动交流材料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三年级开始设置,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我校在区教研室指导下,依托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资源、校本文化资源,开展了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研究工作。
一、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读本
每个地方、每所学校都有其独具个性和特色的地理资源和文化现象。这对于一所寻求发展的学校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我们小学周边有丰富的社区资源,有多个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为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无穷的资源。近年来,我校利用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挖掘其教育价值,将人本情怀、能力提升以及道德修养作为课程总体目标,以自然景观、风俗民情、资源环境、经济建设等为课程内容,开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学校个性的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地域文化形成课程系列,在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方面找到的一个很好切入口。
从2016年起,我校开始了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工作,全体教师投入到开发研究之中。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家长成为了课程开发的有力支持者。经过全校师生和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了校本课程初稿。
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契机,我们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整合”的课题研究方案,目的是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丰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引导学生探究自然世界、关注社会生活、感受自我成长,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于动手的良好品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访问、调查、采访、上网……向自己的父母、邻居、老师了解本地有关的历史文化,到图书馆查资料,利用电脑整理文字材料和版面设计,亲身体验实践活动的艰辛与愉悦,获得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实践着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
二、结合学科课程,丰富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而学科课程,多以学科为本位,强调“掌握学科系统知识”,因此学科之间,课堂内外缺乏互动性。我校积极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探究的生活世界与学科课程中探究的学科知识有机连接,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探究学科知识的兴趣。
新课程学科课程标准都设计了实践性学习内容,如语文课的“综合性学习”,数学课的“数学广角”等。各类学科课程都明显带有生活化、实践性学习的取向。结合学科素材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以综合实践活动理念进行学科内容的活化处理,我们觉得是可行的,关键是如何体现课程整合的理念。
实践中,我们多以综合实践活动来催生对某一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借助这样的“孵化”来加深学生知识的内化。如语文教师进行的《春联的研究》,《漫游成语王国》、《新华字典进课堂情况的调查》等活动,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乐趣;数学教师从《丈量学校的面积》入手,学习正方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式,教学效果特别好,数学教研组组织开发的《数学小课题研究》、《七巧板》、《逛超市》等活动也倍受学生欢迎;科学教师组织的《观察种子的萌发》、《花木种植》等,学校设立“劳动实验基地”也令学生兴趣盎然。
三、开发校本主题,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机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制定课程指导纲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以指导,学校根据本地的课程资源,学校办学特色,学生的需要自行开发的课程。在对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从地域特点、学校特色、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依托学校独特的校本文化资源,开发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校本化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特色活动相结合,延伸为学校传统活动的主题。我们尝试整合学校每年的传统活动,如艺术节、科技节两大活动,清明节祭扫活动、春秋季运动会活动等,形成了有序列性的综合实践主题,延伸为学校传统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每年的科技节都开展《趣味制作》、《趣味折纸》、《趣味剪纸》及《小发明小制作成果展》等活动;五一节前后开发《奇妙的大自然》、《我是小导游》的主题方案;六一儿童节之际,我们组织“文明小公民、礼仪小标兵、守纪小模范、家长小助手、劳动小模范、艺术小明星、体育小健将、环保小卫士、优秀小干部、学习小标兵”评选活动,改变了以往的评价模式,深受学生及家长欢迎。
在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整合的实践中,我们的收获和体会是:
1、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校本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可以丰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学生从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根据主题需要,采用调查、讨论、设计等多种活动形式,使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等多种实践性学习活动,对课堂教学空间和教材加以拓展,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实践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育活动,便于校本课程植根于社区和学校现有的资源中,扬长避短,量力而行,合理开发,不断丰富和完善。
综合实践活动的计划设计、过程记录、回顾总结、反思提高等文字材料和图片资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天然素材,而校本课程设计的“尝试与探究”“实践活动”又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因此,二者整合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并避免相互交叉的重复开发而增加学校和师生负担。
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改变了学校相对封闭的状态,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开放性的活动方式,二者的整合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课程内容更丰富、更灵活,课程形态得以优化,呈现出多姿多彩、开放互动的态势。因此,开发校本课程、追求课程的综合化,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是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
2、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全面发展。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亲历实践给予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空间,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和收集到的资料来理解社会与自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有了“发言权”,而且在活动中他们发现了自我的潜能,最终树立起对自己、对人生的自信心。
其次,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和课程开发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转变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策略,培养了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拓宽了教师的知识结构,强化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教师专业发展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再次,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发生着适应性变革。为促进新课改的进行,有效发挥学校方针制度的导向作用,建立适合学生培养目标的规划方案,学校各部门开展了完善制度、创新体制的尝试,围绕新时期新需要改革工作制度和落实工作要点,为新课改在我校的顺利成长和成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