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马向宁的博客
马向宁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830
  • 关注人气: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持续发展办学策略

(2019-08-29 22:44:25)
标签:

办学思想

教育

小学

学校档案

办学策略

 

  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最早见于联合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当时的定义仅限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使几年后的今天,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与时俱进,已经成为一个涵盖面很广、包容性极强的新理念。当前,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学校管理将面临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作新的探索。要创新学校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管理的自觉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转变办学理念,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理念是一种思想、观念、信仰、追求,它是行为的灵魂,实践的先导。转变办学理念既是现代学校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校长的办学理念往往决定着一所学校的走向和发展进程。学校管理的体制、制度、措施、手段、技巧等都植根于校长的办学理念之中。校长的办学理念体现了学校管理层的思想力和决策水平,是管理自觉性的体现。它要求学校管理层能够自觉地站在现代教育发展的最前沿,借鉴和整合他人的管理经验,不断探索和发现学校管理的规律,构建和完善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现代学校管理理念。

    1、转变办学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思想。在质量观上,校长必须认识到,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不仅要对学生的现在负责,而且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生观上,校长必须认识到小康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的特点,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更应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新能力;在教师观上,校长必须重视教师的人格力量和育人功能,“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般说来,可持续发展办学理念包含以下几点:(1)前瞻性发展理念。要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现实,树立前瞻意识,立足现在,着眼未来,走适度超前发展之路。(2)连续性发展理念。在整体学校规划、建设,设备添置,课程开发等方面,既要从学校的现状和实际情况出发,也要考虑今后若干年内的发展需要,同时还要顾及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不断需求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3)整体性发展理念。要从整体观出发,综合考虑学校人、才、物、时空、信息等诸要素之间的关系,考虑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权衡利弊,优化整合,发挥整体性效应。

    2、转变办学理念,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目标。学校的发展不能囿于现状,校长必须立足学校实际,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自身发展规律,审视度势,对学校的发展作出宏观的总体的规划。在此基础上,广泛发动教职员工,群策群力,在制定近期、中期和长期办学规划。以新建制学校为例,它的特点是学校的建筑和硬件相对比较领先,教师队伍也是新组建的。学校虽然没有名声,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社会期望值。因此,新建制学校的当务之急就是建章立制,尽快形成良好的运营机制,形成凝聚力,可以提出“用三年时间,力争把学校办成贯彻教育方针的示范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窗口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实验学校,全面和谐发展的文明学校”这样的办学目标。在建章立制时,要坚持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短期与长远相结合,设想与务实相结合的原则。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坚持先粗略然后逐步完善、细化,先刚性、量化后弹性、变通的原则。在规章制度的落实上,要坚持以教师文本的思想,加大宣传、执行、检查和修正的力度。

二、盘活资源设施,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校长应该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并加以整合和放大。

    1、拓展资源视野。学校资源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校长尤其应该重视学校的无形资源这一领域。首先,校长要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利用自己与省内外名校和大专院校专家教授建立的广泛联系,引进“外资”,做强学校;其次,要充分挖掘教师的资源,运用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评价教师,发展教师,做到人尽其才。总之,要用好、用足现有的一切政策,着力开发和拓展学校的无形资源,内强素质象,外树形象,积极争取政府、社会、家长、名人等参与学校的发展,多管齐下,盘活和做强这个巨大的“资源蛋糕”。

    2、落实实施计划。学校资源也可以分成可枯竭和不可枯竭两类。一般而言,学校的无形资源大都属于可枯竭资源。例如,某学生家长是企业老板,学生毕业离校以后,这个资源的利用价值肯定比在校时要小得多。因此,校长必须抓住机遇,强化资源意识,落实资源利用与开发计划,促进学校的发展。当然,校长在抓住机遇开发资源的同时,也应注意讲究分步骤和协调性,切忌急功近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校长在利用资源的时候,也要善于培植资源,使之形成两性循环。

三、强化师资培训,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前提在于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背景下,校长必须明确师资培训的重点应该从适应性培训逐步转移到发展性培训上来,着力于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1、提升教师学习和创新能力。教师自我学习能力是一个人全面和谐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校长要引导教师把学习当成自身的需要,形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提高捕捉、筛选、优化、处理和应用现代信息的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教师的价值、潜能,最大限度地发展教师的个性。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校长必须充分发挥管理诸因素的作用,引导教师自觉地探索、发现和突破,让他们在行动研究中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其基本策略一般有:(1)促进教师把学习研究与实践创新紧密地结合起来,寻求教育创新的方向;(2)促进教师把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和实践转化为自身教育实践的内在动力,使教育创新成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3)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策略、方法,提高教育创新的能力;(4)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反思、自我发展,使教育创新形成一个自发机制。

2、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质量立校的“增长点”。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必须做到:(1)加强导向,营造氛围。校长要有目的地从转变观念、舆论宣传、榜样示范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要特别重视转变教师的观念,使教师弄清“四个关系”,转变“四个观念”:一是教育科研和教育振兴的关系,树立科研兴校的观念;二是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的关系,树立科研先行的观念;三是教育科研和教育质量的关系,树立向科研要质量的观念;四是教育科研和教师发展的关系,树立教师在行动中成长的观念。(2)完善机构,建章立制。学校必须健全教育科研机构和各项管理制度,配齐配足专职教师,分清职责,责任到人。(3)强化管理,注重实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背景下,教育科研尤其要增强过程意识,注重过程管理,以课程改革为总目标,逐步从单一化向整体化,简单化向序列化方向发展。

四、实施民主管理,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民主的管理即科学的和谐的管理。科学的和谐的管理要求校长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办学效益这个整体目标出发,辨证地处理和科学地调控学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优化组合,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实现管理功能的高效发挥。

    1、强化学校组织建设。在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必须形成一个良好的运转系统。在学校外部,要力求建设一个开放系统,力争把具有教育职责的单位和个人都纳入学校组织范围,通过建立家长学校、成立社区委员会、聘请法制校长、开展警校共建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地拓展学校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增强办学魅力。

2、建立目标激励机制。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五种。它们像阶梯一样有序排列,当低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之后,就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而且每一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据支配地位。校长在建立激励机制时,要坚持物质和精神协同的原则,通常可以采用目标激励法,包括信仰、目标、荣誉、信任、关怀等,也可以采用物质激励法,要引导教师明确物质本身并不是目的,要透过物质看“本质”。

    3、实施科学和谐管理。科学民主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思想,校长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做到:(1)努力培育校本精神。要让管理理念、办学目标等深入到每一个师生心中;(2)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管理教师和尊重教师相统一的原则,要辨证地处理和科学地调控学校各部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实现管理整体功能的最大化。

总之,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学校管理如何开拓创新,寻找一条既具有时代特点又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新思路,提高学校管理效能,是每一个学校管理者必须面对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整合放大教育资源,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才能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皂安小学

                                              20169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年度工作计划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