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快过年了,于凌罡又出了新闻,“欲拿下”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的一块地皮。我已经不知道,这是于凌罡“欲拿地”了。
于凌罡,上海人未必知道,但在北京,他是个名人。你可以很容易在网上搜到他的博客,甚至查到他的电话。他因为在北京首先提出“个人合作建房”而成名,也因为至今“一事无成”一直受到关注。在我的眼里,这个草根明星,更是一个行为艺术家。
行为艺术的一个特点是,有一定的观赏性比较吸引眼球,但常常没有什么艺术价值。个人合作建房这个概念确实具有观赏性,有新闻价值,所以吸引眼球。但是,真的实施起来,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这里是北京,这是房地产商当红的年代。无论是从经济学的原理上来讲,还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于凌罡这个业余选手都不具备挑战有专业选手的素质的实力。
去年年初的时候,于凌罡宣称角逐朝阳区工体四号院用地,连户型图都画好了。在这样的繁华路段,他想要建造廉价的豪宅。由于有地产大腕参与角逐,于凌罡不战而退。随后又提出要在北京五环外建价格不超过3000元的低价住宅。最后自然还是不了了之。
行为艺术家的一个特点是执着。于凌罡也具备这个素质,所以如今又卷土重来了。从以上的用语中,你或许会看出,我对于凌罡的评价有些刻薄。事实并非如此,大家在北京同属草根,尤其当共同面对房子这个话题时,大家都处于同一个战线。我只是保持了对现实的“敬畏”,对于凌罡的“反抗”保持距离罢了。
于凌罡已经在北京折腾了好几年的个人合作建房,但至今没有成果,而就在他折腾的同时,房价日新月异早已今非昔比。这对于追随他的那些人们,不仅没有得到房子,反而可能错失良机。
这就是行为艺术。可能吸引了大量的关注,但最终不能实现价值。虽然它可能惊世骇俗,却不如拍卖会上的一件赝品值钱。
说他是艺术,还因为它发生在北京,如果发生在我老家的乡村,“个人建房”算个什么新闻?算个什么艺术?城市才是孵化艺术的地方。城市滋生了许多理想,却让人难以实现——这就是于凌罡的苦闷之处和艺术特点吧。
于凌罡,上海人未必知道,但在北京,他是个名人。你可以很容易在网上搜到他的博客,甚至查到他的电话。他因为在北京首先提出“个人合作建房”而成名,也因为至今“一事无成”一直受到关注。在我的眼里,这个草根明星,更是一个行为艺术家。
行为艺术的一个特点是,有一定的观赏性比较吸引眼球,但常常没有什么艺术价值。个人合作建房这个概念确实具有观赏性,有新闻价值,所以吸引眼球。但是,真的实施起来,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这里是北京,这是房地产商当红的年代。无论是从经济学的原理上来讲,还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于凌罡这个业余选手都不具备挑战有专业选手的素质的实力。
去年年初的时候,于凌罡宣称角逐朝阳区工体四号院用地,连户型图都画好了。在这样的繁华路段,他想要建造廉价的豪宅。由于有地产大腕参与角逐,于凌罡不战而退。随后又提出要在北京五环外建价格不超过3000元的低价住宅。最后自然还是不了了之。
行为艺术家的一个特点是执着。于凌罡也具备这个素质,所以如今又卷土重来了。从以上的用语中,你或许会看出,我对于凌罡的评价有些刻薄。事实并非如此,大家在北京同属草根,尤其当共同面对房子这个话题时,大家都处于同一个战线。我只是保持了对现实的“敬畏”,对于凌罡的“反抗”保持距离罢了。
于凌罡已经在北京折腾了好几年的个人合作建房,但至今没有成果,而就在他折腾的同时,房价日新月异早已今非昔比。这对于追随他的那些人们,不仅没有得到房子,反而可能错失良机。
这就是行为艺术。可能吸引了大量的关注,但最终不能实现价值。虽然它可能惊世骇俗,却不如拍卖会上的一件赝品值钱。
说他是艺术,还因为它发生在北京,如果发生在我老家的乡村,“个人建房”算个什么新闻?算个什么艺术?城市才是孵化艺术的地方。城市滋生了许多理想,却让人难以实现——这就是于凌罡的苦闷之处和艺术特点吧。
I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