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有钱,但有希望

(2006-12-12 19:09:00)
标签:

杂谈


上周末,我跟朋友一起去收房子——经过一年的等待,他终于拿到了新房的钥匙。房子在四环之外,与市中心相比,其实就是郊区。
这是一个跨以容纳两万人大型社区,随时寒冬,收房人群倒是热情高涨。这种热闹情绪更多地反映在小区的网站论坛上——虽然多数人还没有住进房子,但早已经在网上成了邻居。
从论坛上可以看出,这些人大多是“持暂住证者”,属于年轻的外来务工者。早在还没有收到房子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忙着采购装修建材了。尽管现在已经是12月,但多数人表示,立即就要装修,尽快告别租房生活。贷款、月供、房租,这些支出项目让这些人除了对未来的憧憬之外,已经一贫如洗。
这个群体,以前的称呼一般叫北漂,现在又有了新的说法,叫“郊区青年”。
有本新闻杂志就以此为题做了一个专题。说京城东边的通州区,近年来入住数十万的年轻人,这些人都是外地人,在北京有较好的工作,他们是“没有钱,但有希望”的青年。
郊区,是城市的边缘,住在那里的人们、尤其是“外来人”,是处在这个城市边缘的一群人。他们的特点是,有学历,没本地户口,也就是外来务工者。
这本杂志评价这些人说,他们没有社会资源,白手起家,工作努力,肯吃苦,有拼劲儿,几年下来,就有了一些积蓄。在交得起买房子的首付款之后,就贷款买房。随后,他们便“第一年买房子、第二年买车子、第三年生孩子”。总体上讲,他们开始都是房奴,但也正是看好未来,所以才敢当房奴。总之,他们没有钱,但有希望。
没有钱,但有希望,这句话颇有意味。
事实上,来北京混的很多人,当初都是怀揣少量钞票和大量希望走出火车站的。这个城市,虽然还有很多让外来人感觉不爽的地方,但毕竟张开了怀抱,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在这里是可以安身立命的。甚至,在希望的感召之下,最终可以从城市的边缘进入城市的中心。
我私下认为,做“郊区青年”这个题目的人,就是每天从通州乘坐城铁往市区赶路的上班族中的一员。边缘人群,获得一定的话语权,正是这个城市的希望所在。
for I时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