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给自己的“封笔之作” 签

(2006-03-20 11:58:00)
标签:

杂谈

好像京华时报要做一个特刊。受命写了一篇作文:
 
 
我给自己的“封笔之作” 签字画押

2003年的3月到9月底,我在《京华时报》做过半年的“热线记者”。迄今为止,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最辛苦也是最“闪亮”的一段日子。当年9月下旬的连续多日的“四六级考试泄题事件”追踪报道,尤其难忘。

当年由于“非典”的缘故,四六级考试推迟到9月20日。次日,有参考学生给打来电话反映,称考前一天晚上在北京某高校的一次收费培训中,大比例地“点中”考题。接到这条线索后,我联系到这位考生并立即赶到这所学校。

由于没有找到较为可靠的证据,我写了一篇《学生惊讶考前“押题”太准》的简短新闻,刊登在9月22日的热线新闻版上。

该报道次日引起考生的普遍关注,以至于京华时报在京城高校出现了脱销情况。也正因此,我得到了更多的线索。某高校一位学生更是向我提供了那次培训的现场录音,提供培训的那家培训学校的负责人也找到报社向我拍桌子“含冤”。由于录音相当清晰,我将录音中的部分内容写到了次日的追踪报道中。

追踪报道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对于热线记者而言,平时采访政府部门是很困难的,而此次北京市教委的相关官员专门给我打来电话,希望我提供录音,以便调查此事。

9月24日,应北京市教委的“邀请”,我将录音证据带到教委。同时受邀而来的四六级英语北京考试中心主任杨庆午先生,现场对录音进行了初步鉴别,并认为录音中的讲课的老师极有可能在讲课前见到了考题。这样,泄题的猜测基本成为事实。

随后,提供培训的那家培训机构也被查出,是外省的一家培训机构,根本没有在北京注册;教育部也表态调查此事。

至此这一事件的报道告一段落。9月底,由于个人发展的原因,我离开了京华时报。我做热线记者的职业生涯也就此结束,并开始投入新的工作。这一追踪报道也成为我做热点据车的“封笔之作”。

不料,数月后,当我正在另外一家单位工作的时候,突然来了两名检察院的工作人员找我谈话。当时我一阵紧张,以最快的速度回忆自己是否曾经违法乱纪坑蒙拐骗贪污受贿。

这一男一女两名检察官相当客气地告诉我,泄题事件已经到了起诉阶段,检察院正在搜寻证据对那家培训机构的负责人起诉。

男检察官“咨询”,女检察官记录。我向他们详细回顾了采访经过。大约半个小时候,那位女士让我阅读一遍谈话记录,并要求我签字画押。这是迄今为止,我惟一一次向检察院奉献我的指纹。

直到这时,我深切地感受到什么叫“文责自负”。我知道事情已经闹大了,既然我都逃脱不掉签字画押,何况涉嫌泄题者。大概又过了数月事件,我在京华时报看到消息,泄题者为他所做所为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事情已经过去两年半。回想起来仍然难忘:难忘当年在北京市教委另一家媒体的记者说,京华时报的热线真厉害,居然能搞到录音;难忘当年在我的同事,作为编辑的辛欣同学,每天督促我追踪报道。
至今,我从事新闻工作快6年多了,做热线记者仅有半年。这段“京华热线”生活,让我在后来的工作中受益匪浅。那是辛苦而闪光的日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