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充分的开放,社会的福祉
12月13日到14日,6类中国商品2006年的出口配额开始进行公开招标。商务部规定,企业是否为职工按时足额缴纳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各项社会保险等,首度出现在出口配额招标资格审查行列。据《新京报》报道说,这是首次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列入企业的招标资格条款。
显然,商务部是这一积极的行动的直接推动者,但是不必讳言,商务部这一行动的背后有外贸形势的推动。毋庸置疑,中国商品畅销世界,是因为其物美价廉,物美价廉是因为中国有低廉劳动力价格。也正因为中国劳动力价格的低廉,中国出口企业曾遭到“血汗工厂”的指摘。
单纯从理论上说,企业要想活动更高的利润,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就是削减成本。中国大量的劳动力,使得工厂有条件以极低的价格购买充足的劳动力。在劳动力充足的前提下,不为工人交纳养老、失业、医疗、工商等各项社会保险,自然是削减成本的法宝。这样,劳动力优势转化为成本优势,是中国商品出口的一大利器。
让民营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无外乎有两种办法,一是道德说教,一是法律约束。事实表明,道德说教几乎起不到作用,执法不严常常让财大气粗的企业家“逍遥法外”。
谁才会让企业家真正敬畏自己的社会责任?除了道德和法律,还有充分开放的市场。消费者自然喜欢物美价廉的商品,但如果消费者得知自己购买的商品出自“血汗工厂”,他会不会产生抵触?如果一个进口商进口的商品是“不干净的”,他是否担心被消费者抵触?事实上,许多人从来没有面对过这样的问题,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购买的商品是否出自“血汗工厂”,根本不知道商品的廉价是建立在一部分人的权益被剥夺的基础之上。
能否让更多人知道自己所消费的商品是否干净,依赖于市场的充分开放。开放的市场,就是一个多方角力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之上,工人、企业家、出口商、进口商、消费者从理论上讲是平等的,大家互利互惠,而不是一方剥夺另一方。
中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商品出口频频遭到国外的反倾销、“特保”、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中国企业感受到了压力,但同时也在推动中国的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种开放在使企业承担压力的同时,也得到了“公平”。两家企业进行配额招标,显然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一方具有价格优势,而现在要求出口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显然就容易做到一视同仁,也是对优秀企业的保护。这也体现了开放市场优胜劣汰的特征。
开放对个别方面会带来暂时的疼痛,但必然提升整个社会的福祉。因为开放的天性的透明和公正。